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讀古文化

鎖定
《解讀古文化》是《百家講壇》所推出的系列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中央電視台合力打造的人文精神家園:回望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古文化
中文名
解讀古文化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系    列
《百家講壇》
聚集了
二十餘位名家名師的講座
詞條類型
書籍

解讀古文化內容簡介

《百家講壇》系列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中央電視台合力打造的人文精神家園:知性、詩情、畫意、極富人文趣味。人大版百家講壇《華夏春秋志》主題是:回望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古文化,本書彙集了二十餘位名家名師的講座,內容有馮時:“古代的天人關係實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錢紹武:“中國雕塑充滿了特色,充滿了藝術家的高度智慧,並和中國的哲學觀點緊密連在一起”、楊天石:“思想的激進程度來説,是當時所有改良主義思想家中最突出的一個”等等(本連載為網絡精編版)。

解讀古文化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司馬遷寫《史記》第一篇就叫做《五帝本紀》,司馬遷自己曾經説,當時在他所生活的那時個代,學者往往談我們歷史的時候,要談到五帝,但是就在我們官方的經書裏面,有一部叫《尚書》,尚書裏面沒有談到五帝,只談到堯舜,所以很多學者,對於堯舜以前的歷史是不相信的,司馬遷對這個問題就抱着一個調查研究的態度,到各地去遊歷,去考察。各地的長老,他們都談到我們這個地方黃帝曾經呆過,或者炎帝曾經呆過,或者顓頊曾經呆過。
總序
2001年7月9日,午間時分,當普通大學的學生們收拾好書包走出課堂的時候,一所特殊的、開放的"大學"悄然開學了。
説其特殊是指--
"海內外名家名師主講,涵蓋科學人文社會內容"是它的辦學方針;
"聚集知識精英,共享教育資源,傳播現代文化,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是它的辦學理念;
"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衞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是它的追求;
"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是它的辦學目標。
論其開放是説--
免試免考;
不年齡、身份;
"熱愛知識"是入學的惟一要求。
這是哪所"大學"?
《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在哪兒?
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
高度發達的電視技術給了人類一條捷徑,讓我們能與知識產生如此密切的接觸!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葉嘉瑩、白春禮、厲以寧、馮驥才、龍應台……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在光與影搭建的講台上傳遞着人類的精神。這精神是文明繁衍的動力,是人類生存的根基。
讓知識可感,讓思想可觸,讓全球的好學之士在光與影的聖殿上與我們感同身受--擁有知識確實是一種幸福。
在一千多個日出日落之後,《百家講壇》最大的收穫是七百多盤沉甸甸的磁帶。七百個四十五分鐘對於電視節目來説應該算一段不短的時長,特別是當這段時長記錄了人類思想精髓的時候。
怎樣將人類的這些思想精髓發揚光大呢?
我們想到了出版,這是一種既可供收藏又便於研讀的方式。
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們精選了五百堂課的內容製成了光盤,分系列結集出版;同時出版近三十本相關的圖書,以滿足熱愛知識的人們不同的求知需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將此"大動作"稱為2004年的"壯舉",對於他們的辛苦付出理應深表謝意。
觀眾和讀者朋友,讓我們在知識的傳承中握手吧!
目錄
夏商周斷代工程彭林/
夏文化與夏王朝鄒衡/
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江曉原/
漢武盛世的歷史透視孫家洲/
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齊東方/
敦煌資料與唐朝人的衣食住行黃正建/
漫談元代藏族的歷史與文化陳慶英/
正確看待康雍乾之世(上)周思源/
正確看待康雍乾之世(下)周思源/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上)楊天石/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楊天石/
絲綢之路與絲路考古學孟凡人/
避暑山莊百年史王思治/
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李炳海/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馮時/
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古代文明白雲翔/
中國古代體育崔樂泉/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王世民/
中國古代雕塑錢紹武/
中國古代的簡牘與石刻趙超/
中國古代兵器楊泓/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上)劉慶柱/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下)劉慶柱/
第二部分:
下面我分四個問題來講。第一個問題,因為我是學考古的,我們今天在座的不一定都是學考古的,為了大家都聽得懂,所以第一個題就是名詞解釋。首先是夏文化,夏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時期夏民族的考古學文化。這是一個名詞解釋;咱們又唸到另外一個名詞了,就是考古學文化,這個也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考古學文化?考古學文化是在一定的實踐和一定範圍的,並且具有共同特徵的遺址或目的。
王國維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學者,那是一個很偉大的學者,提出了新的研究途徑。王國維把出土的甲骨金文,這是通過考古在地下挖出來的,和古代文獻密切地聯合起來,做出相互印證的效果,這是王國維的功勞。
他更具體的功勞還不僅於此,因為在甲骨文中,發現了眾多的商代帝王的名字,甲骨文中有商朝帝王的名字,根據甲骨文發現帝王的名字如果排列起來,它的世系,世系就是誰是父親,誰是兒子,誰是孫子,就這麼祖孫多少代,依照順序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同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殷本紀》基本上能夠符合了,基本上一致了,這就是王國維最重大的一個發現,他的學術地位最重要的就在這兒。考古的材料和古代的文獻完全能夠對合起來了,這個是不簡單的,由此證明了甲骨文就是商代直接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
因為甲骨文出來以後,很多學者研究這究竟是什麼字,是什麼朝代的都搞不清楚,儘管有的人猜可能是商代差不多,但是不敢肯定,沒有做出一個很具體的結論。
王國維根據帝王的名字進行排列,肯定地説這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商代的,時代確定了,這就證明了甲骨文本身就是商代一直保存到現在的文字記錄。這是王國維的一個結論,同時反過來也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可靠性,因為它兩個都對起來了,甲骨文可靠,那麼《史記·殷本紀》也可靠,這是絕對的證明,是根本推不翻的,所以這是王國維最大的功勞。
這個功勞非同小可,把中國的歷史就往前推了,原來懷疑搞不清楚的,現在完全可以搞得清楚了。既然《史記》的《殷本紀》講的商朝事情完全可靠,我們現在要進一步地問:《史記》不只有《殷本紀》,還有《夏本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夏朝,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測,既然《殷本紀》可靠,那麼《夏本紀》也應該是可靠的,至少它有很大的可靠的一部分。到1928年,殷墟的考古發掘開始了。
根據考古學的地層原理和同層位出土的甲骨文,終於識別出其它的商代遺物,如陶器、銅器等等。原來我們並不認識商朝的陶器是什麼,商朝的銅器是什麼,從宋代以來就一直出土,一直到清朝,都搞不清楚,究竟是哪個朝代,不認識。就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它同一層位出的,所以把這一器物的特點找出來了,慢慢地研究出來了,不僅僅知道這個其它的器物,而且發現了宮殿遺址,不僅宮殿,而且他死後的墓葬也發現了,就是王埋在什麼地方了,他是一個什麼情況,這樣一來,它的當時的器物、當時的宮殿、當時的墓葬都知道了,這樣整個的商文化就知道了,是這樣總結出來的。這種工作都是考古學的成績,都是考古學把它證明出來的。
第三部分:
漢武盛世的歷史透視公元前140年,年僅16歲的劉徹即位做了皇帝,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漢武帝在歷史上和秦始皇齊名,毛澤東主席早年間在他的詞作《沁園春·雪》裏邊就講到了"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甚至直到前不久,我們在電視屏幕上就看到了兩部同樣以漢武帝及其時代為取材範圍的歷史劇。這説明漢武帝的魅力直到現在依然是光彩照人。那麼怎樣看待這個時代呢?我想是不是用這麼幾句話來概括。
第四部分:
今天跟大家一起來探討和鑑賞漢唐時期的金銀器。金銀器,由於它這種自然的屬性,使它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永恆的價值,所以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和金銀器或多或少地發生一些聯繫。經濟學家曾經把金銀作為一種價值的尺度,商人把金銀作為一種財富,藝術家呢,把金銀作為一種精美工藝品製作的材料,那麼考古學家和我們在研究歷史、研究文物時,金銀器意味着什麼呢?我想從以下這四個方面來跟大家一起探討……
哪幾個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表現在兵連禍結,百姓因此受盡困苦。漢武帝的軍事徵發,在前面我曾經講到,這是他建立強國優勢的必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同時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極為明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終都要轉嫁到百姓的頭上,為此,生活在漢武帝統治下的臣民,他們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於殘酷。賈捐之的一番話"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父子都上陣,或死或傷,女的被動員起來去守邊防,孤兒寡母在家裏,無人,就是説苦告無門,他們要給自己的陣亡的親人祭祀都找不着親人的屍首,只好遙拜,這是一種何等殘酷的局面,所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們要看到。
第二個方面就是漢武帝的窮奢極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經濟開支,導致了民眾生活的困苦。在這一方面我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漢武帝非常喜歡搞大型的土木建設工程。漢初建的宮殿很少,因為蕭何建了個未央宮太過壯麗還受到漢高祖劉邦的批評,此後文景時期基本沒有宮殿建築的出現。
但是到了武帝這個時期,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大興土木,興建了若干宮殿羣,他把原有的甘泉宮加以擴大,又興建了建章宮、明光宮,都是非常大的,規模非常宏大。甚至把他興建的建章宮、明光宮還有未央宮三個宮殿在空中建成了相連的閣道,漢武帝率領着他的一批後宮佳麗遊走其間,可以不經過地面的道路,這是何等大的工程,要費多少人力物力。所以武帝時期的社會危機有的是屬於與國家有關的舉措,有的純粹是漢武帝自己出於專制君主一人的私慾。
哪幾個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表現在兵連禍結,百姓因此受盡困苦。漢武帝的軍事徵發,在前面我曾經講到,這是他建立強國優勢的必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同時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極為明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終都要轉嫁到百姓的頭上,為此,生活在漢武帝統治下的臣民,他們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於殘酷。賈捐之的一番話"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父子都上陣,或死或傷,女的被動員起來去守邊防,孤兒寡母在家裏,無人,就是説苦告無門,他們要給自己的陣亡的親人祭祀都找不着親人的屍首,只好遙拜,這是一種何等殘酷的局面,所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們要看到。
第二個方面就是漢武帝的窮奢極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經濟開支,導致了民眾生活的困苦。在這一方面我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漢武帝非常喜歡搞大型的土木建設工程。漢初建的宮殿很少,因為蕭何建了個未央宮太過壯麗還受到漢高祖劉邦的批評,此後文景時期基本沒有宮殿建築的出現。
但是到了武帝這個時期,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大興土木,興建了若干宮殿羣,他把原有的甘泉宮加以擴大,又興建了建章宮、明光宮,都是非常大的,規模非常宏大。甚至把他興建的建章宮、明光宮還有未央宮三個宮殿在空中建成了相連的閣道,漢武帝率領着他的一批後宮佳麗遊走其間,可以不經過地面的道路,這是何等大的工程,要費多少人力物力。所以武帝時期的社會危機有的是屬於與國家有關的舉措,有的純粹是漢武帝自己出於專制君主一人的私慾。
除了我剛才講到的之外,還有求仙,為了求仙他被多少方士騙過呢?但是樂此不疲,國家再窮,想辦法搜刮民脂民膏,也得供養這批方士。其中的那個欒大,漢武帝封他做什麼五利將軍,天道將軍,地道將軍,還封了侯,還把自己的女兒衞長公主下嫁給他,到了這種程度,花錢花得是太多了。所以,漢武帝時期經濟的困境與長期的戰爭有關,也與這種專制君主個人奢侈腐化的生活直接相關。
第三個危機是爆發在統治集團上層,表現的形式是戾太子兵變,其實這也是漢武帝晚年一個最大的政治慘案。戾太子劉據因為被人所排斥,這種排斥的產生,與漢武帝不願意交出自己的權力也直接相關,漢武帝做了那麼長時間的皇帝,他的太子做繼承人,時間也很長,到後來被人誣陷,説他要用巫蠱之術來陷害皇帝,結果皇帝對他就產生了懷疑,太子要面見皇帝給予解釋,皇帝根本不給他這樣的機會。太子在情急之下起兵來捍衞自己的生命,結果漢武帝下令征討平叛,一場長安城之內的上層軍事濫殺就由此產生。一場戰亂下來,幾千人被殺,朝廷百官牽扯其中的有很多人,事後朝廷位置半空。在事後的追查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各地又有上萬人被株連,這是當時的一大慘案,它直接動搖了武帝后期的統治,這是政治上的危機。
第四個我想説的就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處,但是秦始皇最後導致了亡國,而漢武帝儘管他的晚年出現了這樣的社會矛盾、政治問題,但是漢武帝卻把他的政權平穩地過渡給他的後繼者,靠的什麼呢?應該強調的就是漢武帝到了晚年依然不糊塗,靠的一個"輪台之詔",就是由大臣主要是桑弘羊等人奏請在西域的輪台這個地方繼續屯田,並且為此要向百姓每人多徵收三十錢的賦税,用於支持這項曠日持久的邊疆屯戍,漢武帝下這個詔書,針對這個奏請下的詔書,歷史上稱之為"輪台之詔"。
輪台之詔的要點是説他自己對以往多年的征伐很有悔恨之心,一方面是不得不打仗,但是戰爭帶來的社會的危機,他意識到了,所以他説現在不是再進行戰爭的時候了,應該是恢復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鼓勵農民重新從事休養生息。這標誌着國家的發展重點,從原來的擴疆拓土迴歸到正常的經濟建設。儘管這個詔書公佈之後不久,漢武帝本人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沒有看到這個詔書直接產生的作用,但是他的後繼者卻因為有了這個詔書的存在,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國家的施政方針大綱向和平建設這方面轉軌,所以後來出現了一個恢復發展時期,此後才會出現了漢代的第二個盛世,漢宣帝時期的盛世。所以漢武帝有秦始皇之失,而沒有秦始皇之敗,關鍵就在於他還能夠審時度勢,及時地調整統治政策向着一個正確的方向轉軌,在這裏我們再次看到一個儘管是垂暮的,但卻是對時局瞭然於胸的有為之主的形象。好,今天的報告到此結束
除了我剛才講到的之外,還有求仙,為了求仙他被多少方士騙過呢?但是樂此不疲,國家再窮,想辦法搜刮民脂民膏,也得供養這批方士。其中的那個欒大,漢武帝封他做什麼五利將軍,天道將軍,地道將軍,還封了侯,還把自己的女兒衞長公主下嫁給他,到了這種程度,花錢花得是太多了。所以,漢武帝時期經濟的困境與長期的戰爭有關,也與這種專制君主個人奢侈腐化的生活直接相關。
第三個危機是爆發在統治集團上層,表現的形式是戾太子兵變,其實這也是漢武帝晚年一個最大的政治慘案。戾太子劉據因為被人所排斥,這種排斥的產生,與漢武帝不願意交出自己的權力也直接相關,漢武帝做了那麼長時間的皇帝,他的太子做繼承人,時間也很長,到後來被人誣陷,説他要用巫蠱之術來陷害皇帝,結果皇帝對他就產生了懷疑,太子要面見皇帝給予解釋,皇帝根本不給他這樣的機會。太子在情急之下起兵來捍衞自己的生命,結果漢武帝下令征討平叛,一場長安城之內的上層軍事濫殺就由此產生。一場戰亂下來,幾千人被殺,朝廷百官牽扯其中的有很多人,事後朝廷位置半空。在事後的追查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各地又有上萬人被株連,這是當時的一大慘案,它直接動搖了武帝后期的統治,這是政治上的危機。
第四個我想説的就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處,但是秦始皇最後導致了亡國,而漢武帝儘管他的晚年出現了這樣的社會矛盾、政治問題,但是漢武帝卻把他的政權平穩地過渡給他的後繼者,靠的什麼呢?應該強調的就是漢武帝到了晚年依然不糊塗,靠的一個"輪台之詔",就是由大臣主要是桑弘羊等人奏請在西域的輪台這個地方繼續屯田,並且為此要向百姓每人多徵收三十錢的賦税,用於支持這項曠日持久的邊疆屯戍,漢武帝下這個詔書,針對這個奏請下的詔書,歷史上稱之為"輪台之詔"。
輪台之詔的要點是説他自己對以往多年的征伐很有悔恨之心,一方面是不得不打仗,但是戰爭帶來的社會的危機,他意識到了,所以他説現在不是再進行戰爭的時候了,應該是恢復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鼓勵農民重新從事休養生息。這標誌着國家的發展重點,從原來的擴疆拓土迴歸到正常的經濟建設。儘管這個詔書公佈之後不久,漢武帝本人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沒有看到這個詔書直接產生的作用,但是他的後繼者卻因為有了這個詔書的存在,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國家的施政方針大綱向和平建設這方面轉軌,所以後來出現了一個恢復發展時期,此後才會出現了漢代的第二個盛世,漢宣帝時期的盛世。所以漢武帝有秦始皇之失,而沒有秦始皇之敗,關鍵就在於他還能夠審時度勢,及時地調整統治政策向着一個正確的方向轉軌,在這裏我們再次看到一個儘管是垂暮的,但卻是對時局瞭然於胸的有為之主的形象。好,今天的報告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