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琴德

鎖定
琴德,讀音是qín dé,漢語詞語,琴畜於德,是謂琴德。 [1]  意思謂琴音所表現的雅正之德。
中文名
琴德
出    處
《琴賦》
讀    音
qín dé
注    音
ㄑㄧㄣˊ ㄉㄜˊ
定    義
琴畜於德,是謂琴德

目錄

琴德解釋

畜養在琴中的德就是琴德。也有謂琴音所表現的雅正之德。 [2] 

琴德出處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愔愔琴德,不可測也。”
《宋史·樂志十七》:“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白虎通》曰:‘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宜眾樂皆為琴之臣妾。”
清 錢謙益 《客途有懷吳中故人文狀元文起》詩:“堦前警鶴諳琴德,竹裏遷鶯和友聲。”
清梁章鉅 《歸田瑣記·曼雲先兄家傳》:“自以生性卞急,欲託琴德,以自養其天。”

琴德琴德篇

琴德篇
琴德篇(2張)
德者,畜也。位其中則立,得其正則明。中養乾坤,正益陰陽,順應物性,不修而牧,善與始終,自得其所,故德畜天地萬物以其無私而不離焉。萬物皆生於道而畜於德。琴畜於德,是謂琴德。琴德立以中,明以正,失於過與不及。若琴人蓄養於其身,心性合道,順隨自然,得中和,養正性,禁嗜慾,驅淫邪,所發琴音中正平和,化萬物以同和。聽聞其樂,德安其位,靜生其中,以其返真復樸也。德不足焉,音不至焉。出自《聽琴經》第三章。

琴德譯文

德是畜養。德中能立德,德正能明德。中能上養乾下養坤,正有益於陰陽變化,順應事物的本性,不進行修整,事物自然會自我管理,德會從始到終地圓滿參與事物的發生、發展全過程,事物各自得到其適宜的位置。因此,德無私地畜養天地萬物又不離開。萬物都因道而生,由德畜養而成。畜養在琴中的德就是琴德。中能立琴德,正能明琴德,失德於過度與不及。如果琴人將琴德蓄養在自己身體中,心性與“道”相合,順隨自然,心身得到中和,滋養心的正性,控制過度的慾望,驅除淫邪雜念,這樣,撫琴所發的琴音是中正平和的德音,並與萬物形成和諧的整體。聽琴者聆聽該琴樂,其德就會安居於中位,靜自然在其中,從而心回覆到原本的純真樸拙。如果撫琴者琴德不足,就不會有德音。

琴德解讀

對“德”的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德”,但“德”是什麼,《説文》“德,升也”,即登高、提升的意思;《禮記·樂記》“德者,性之端也”,即 “德”是(心)性端正。《禮記·樂記》“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管子》“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即“德”是“得”。《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指君子通過多讀史,就能積蓄君子之“德”,這個“畜”是指德被動地積蓄。《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將“德”定義為“畜”,指德主動地畜養(萬事萬物),並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説明德的特性,即道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德畜養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生長而不主宰。《聽琴經》第三章“德者,畜也”也是將“德”定義為 “畜”,也是指德主動地畜養(萬事萬物),但是,《聽琴經》用“位其中則立,得其正則明德。中養乾坤,正益陰陽,順應物性,不修而牧,善與始終,自得其所,故德畜天地萬物以其無私而不離焉。萬物皆生於道而畜於德”説明德的特性。其中“德畜天地萬物以其無私而不離焉。萬物皆生於道而畜於德”,與《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中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表述有別,但內涵相同。而“位其中則立,得其正則明德。中養乾坤,正益陰陽,順應物性,不修而牧,善與始終,自得其所”則是《聽琴經》對“德”特性的獨特闡述。其中,“位其中則立,得其正則明德。中養乾坤,正益陰陽”是強調德的中正性,明確中正性的重要作用; “順應物性,不修而牧”是強調“道”體現為萬事萬物各有其物性及其自我運行機制,而“德”體現為順應萬事萬物各自的物性及其自我運行機制,不用外力干擾、修整或主宰;“善與始終”是強調德從始到終地圓滿參與事物發生、發展全過程;“自得其所”是強調因為德的存在,事物才能各自得到其適宜的位置。 [3] 
在“萬物皆生於道而畜於德”基礎上,將琴德定義為“琴畜於德,是謂琴德”,並用“琴德立以中,明以正,失於過與不及”明確了琴德的特徵。“琴畜於德”體現琴德蓄養於撫琴者的心身。 其心表現為“禁嗜慾,驅淫邪”和“順隨自然”,使“心性合道”“得中和”和“養正性”,落實在琴音琴樂上就是“琴音中正平和,化萬物以同和”;其身體表現為氣血臟腑功能處於自然常態,全身肌肉尤其是手指表現為 “順隨自然”的放鬆,落實在撫琴上就是指法靈活,使琴音琴樂自然、流暢、和諧。因此可以説,有琴德的撫琴者撫琴所發出的琴音是德音,所撫出的琴樂是善美之樂。最後,“琴畜於德”體現琴德蓄養於聽琴者,表現為聽琴者聽聞德音和善美之樂時的“德安其位,靜生其中,以其返真復樸”,即順應自性,安然聽琴,琴德在心中安居中正位,心自然生出清靜,清靜達到至靜時,就返回至樸至真的境界。落實在聽琴上,聽琴者能從“松”“泰”“忘”“隨”達到“知”“會”“明”“空”狀態。 [4] 
參考資料
  • 1.    魏育林.聽琴經釋義:萬卷出版公司,2020:19
  • 2.    琴德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6]
  • 3.    魏育林.聽琴經釋義:萬卷出版公司,2020:19-22
  • 4.    魏育林.聽琴經釋義:萬卷出版公司,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