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苔鼠

鎖定
清苔鼠,是鮎科魚類。 [2]  其體細長,稍側扁;身體最高處在胸鰭起點垂直上方,向前急劇下斜,向後較平直,頭長,側扁;吻前端略尖;眼上位,腹視不可見,明顯位於頭的後半部;口下位,上唇邊緣有發達而稀疏的突起,側端連於口角須的基部;唇後溝根深;背鰭外緣微凸;腹鰭短小,左右基部緊靠;臀鰭短;尾鰭深凹;體被細鱗,頭部無鱗。 [3] 
清苔鼠原產於中國西雙版納,在泰國等地也有分佈。生活於江邊砂底淺灘流水回緩之處,依靠斜向下方的吸盤狀口部,吸附於水草岩石等物而徐徐移動,適合任何水質。其性情温和,飼養容易,餌料為青苔、沉料、黏液。繁殖較難,需在水族箱中鋪砂,並多栽植些水草。選擇成熟的雌雄魚做親魚,將一條雌魚先放入準備好的水族箱中,待雌魚習慣新環境後再放入1-3條雄魚,產卵後將親魚移走,只留下卵在水族箱中,並微微充氧,經1-3天孵化成仔魚。 [2] 
清苔鼠食藻魚名單裏不可或缺的一員。但近年來發現其逐漸改吃其他食物。在小的時候可以與小型魚混養。 [4] 
拉丁學名
Acantopsis choirorhynchos
別    名
泰國食苔魚
馬頭鰍
動物界
鯰形目
鰍科、鯰科
分佈區域
中國西雙版納瀾滄江下游江段)、泰國等地
中文學名
清苔鼠

清苔鼠簡述

清苔鼠 清苔鼠
學 名:Gyrinocheilus aymonieri
又 名:雙孔鯉、雙孔魚、食藻魚
英文名:Biforated carp,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原產地:瀾滄江水系和湄公河水系
體 長:10~15cm
適宜水温:22~28℃ [1] 

清苔鼠形態特徵

清苔鼠 清苔鼠
體細長,稍側扁。身體最高處在胸鰭起點垂直上方,向前急劇下斜,向後較平直,頭長,側扁。吻前端略尖。眼上位,腹視不可見,明顯位於頭的後半部。口下位,上唇邊緣有發達而稀疏的突起,側端連於口角須的基部。唇後溝根深。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背鰭外緣微凸;胸鰭左右基部緊*在一起;腹鰭短小,左右基部緊靠;臀鰭短;尾鰭深凹。體被細鱗,頭部無鱗。側線走向平直,沿側線有十餘個小黑斑,背部正中隱約可見橫跨的數個棕色大斑。吻端至眼前緣有兩黑色縱條紋,各鰭淺棕色,無斑。體長可達180毫米。
體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寬大,略平扁。吻鈍圓,背面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吸盤狀。眼較小,位於頭後部。有鰓孔二對。無咽齒及須。體背部灰黑 色,腹部白色,背部和體側各有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叉形尾鰭具點狀條紋,其餘各鰭灰色。 [1] 

清苔鼠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邊砂底淺灘流水回緩之處,依靠斜向下方的吸盤狀口部,吸貼於水草岩石等物而徐徐移動,同時醖食青苔或剩餘的食物以清除水族箱的廢物。最適水温23~28度。
飼養:雜食,飼養容易,不必為其專門投餵飼料。適合乾淨水質。青苔鼠很怕缺氧,它們缺氧後不是浮上來,而是在水裏悶死。由於成年後性情粗暴,有時會吃小魚或攻擊大魚,需要注意。

清苔鼠繁殖方式

繁殖較難。在水族箱中鋪砂,並多栽植些水草。選擇成熟的雌雄魚作親魚,將一尾雌魚先放入準備好的水族箱中,待雌魚習慣新環境後再放入1~3尾雄魚,在早晨或黃昏產卵,雌魚先將雄魚射出的精液用口含着送到水草葉面或岩石上,並讓其粘貼上,然後雌魚再產卵使其受精。產卵後將親魚移走,只留下卵在水族箱中,請微微充氧,經1~3天孵化成仔魚。仔魚在箱底爬行覓食,可供給水蚤或人工仔魚配合餌料。
參考資料
  • 1.    錢林峯 著.家庭觀賞魚圖譜(淡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第44頁
  • 2.    龍圖天下著,觀賞魚飼養指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3,第215/216頁
  • 3.    清苔鼠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8]
  • 4.    王慶祥編著,水族箱水草造景實用全書,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