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鼓山農禪寺

鎖定
法鼓山農禪寺初建於1975年,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東初老和尚初建,聖嚴法師擴建。文化館於1985年重建,便將各項的弘化活動,移到下院的農禪寺。原來祗有一棟建築面積五十坪的兩層樓農舍,曾經借給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之後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漸漸地由於出家眾的增加便擴建了近千坪的房屋,做各種修行活動的場所。在寺中出家修行暨從事於弘法、護法等活動的人員已近百位。 [1] 
中文名
法鼓山農禪寺
地理位置
法鼓山
簡    稱
法鼓山
初建時間
1975年

法鼓山農禪寺發行刊物

東初老人自1949年開始創辦《人生月刊》。又於1965年到1974年之間發行《佛教文化》季刊。1955年,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同時陸續出版佛教的文物及著作。到1980年,以聖嚴法師的著作為主,同時也出版發行學術性及實用性的佛教書籍。已出版的書籍共有七十多種。同時亦發行“有聲書”及有聲出版品,內容為法師之演講集及各種開示法語。1982年,《人生月刊》以小型報紙形式復刊。1991年5月起,恢復為雜誌型,1989年創刊《法鼓》雜誌,迄今發行量超過四萬份。另有大量印贈小冊子型式的佛學小叢刊十一種。

法鼓山農禪寺發展狀況

聖嚴法師及其出家弟子,每年接受各單位各團體的邀請,主持各種形式的演講。地區包括台灣各縣市,每
場聽眾從數百人到四、五千人。中華佛教文化館是農禪寺的上院,其負責人也是聖嚴法師,每年舉辦冬令救濟,同時也以整筆的款項與其他部門合作,舉辦各項社教活動。另設有慈善護生會,觀音消災會。
農曆新年有千佛懺三天。農曆三月有地藏法會三天。從1988年開始,為了籌措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經費,每年舉辦法華懺、梁皇懺各一次,每次為期七天。由於北投關渡平原的重劃開發,農禪寺面臨拆遷,故已於台北縣金山鄉覓得山坡地,正在建設法鼓山。法鼓山建設的領導者聖嚴法師,民國十九年(1930)出生於江蘇省的農家,俗姓張氏,十三歲在南通縣狼山的廣教禪寺出家。
為了興辦教育,造就更多的弘法人才,他以三十九歲的年齡,毅然赴日本東京的立正大學深造。於六年之間,完成了文學碩士及文學博士的學位。1975年,法師完成最高的學位之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駐台譯經院院長。1977年,繼任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1978年,應聘為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1979年,在美國創立禪中心。

法鼓山農禪寺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經常在中、美、加、英等地,各著名大學及佛教的社團宣揚佛法。同時又曾擔任東吳大學及輔仁
大學的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