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藏經

鎖定
《大藏經》,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略稱為藏經或大藏。凡以經、律、論為中心的大規模佛典集成,皆可稱為“大藏經”。
書    名
大藏經
別    名
一切經

大藏經溯源

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説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的方式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豹。
“大藏經”一詞,在古印度或我國最早期沒有記載,在我國南北朝時代,僅有“一切眾藏經典”“一切經藏”等稱呼,直至隋唐之後,才開始有“大藏經”的稱呼,當時主要是指由朝廷敕命(欽定)纂集的一切經典。我國第一部佛教大藏經是始刻於北宋開寶四年的《開寶大藏經》,略稱《開寶藏》。這一刻版因為刻在益州,所以通稱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稱做“北宋官版”。是歷代漢文雕版大藏經之祖,對我國北宋以後歷代刻本大藏經金藏》《高麗藏》等影響深遠。而在漢文大藏經的影響下,後來又有藏文、蒙文、滿文版的《大藏經》的刊印。

大藏經內容

大藏經內容包括經、律、論部分。“經”即“經典”的意思,是佛一生所説的言教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説的要義,都屬於經部類。“律”是佛所制定得戒律儀制,能對治眾生的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釋迦牟尼佛針對佛教教團的生活制定的規則,都屬於律部類。“論”是對經、律等佛教經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

大藏經版本

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個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

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軸裝幀的書寫本。第一部木刻版漢文大藏經,開始於北宋開寶四年(971),
宋太祖命高品張從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計劃刻藏,經過十二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全部刻成,運到汴京。因始刻於北宋開寶時,後世遂稱為《開寶藏》。《開寶藏》是宋代閩浙私刻和遼刻、金刻以及高麗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據的祖本。後世大藏經的編纂,都與其有着緊密的關係,因此,《開寶藏》被稱為漢文大藏經的祖本。值得一提的,自《開寶經》開始,中國人首創了以“千字文”為順序的目錄體系,之後,我國數種大型類書的編目沿用之。至此之後,藏經印刻陸續興起。宋朝有:遼版的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的《萬壽藏》《毗盧藏》、湖州版(浙版)的《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等。元代根據宋本印行藏經,有《普寧藏》與《弘法藏》兩種。然而元末天下大亂,藏經燒失殆盡。明太祖洪武年間,集碩德於蔣山,點校藏經,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時有脱誤。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嚴寺版、報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為底本,復加新籍,刊刻龍藏。此外尚有《頻伽藏》、《百衲藏》,及1956年編印了《中華大藏經》、1983年陸續出刊《佛光大藏經》等。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説21種)。
隨着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

大藏經藏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又名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丹珠爾也稱續藏,收入讚頌、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有關著作。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

大藏經蒙文大藏經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1573—1620)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大藏經滿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只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大藏經西夏文大藏經

西夏文大藏經:最初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藏》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西夏僧一行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1276),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大藏經日文大藏經

日文大藏經:日本除了前述各版漢文藏經外,從大正六年(1917)開始,就進行將漢文佛典譯成日文的工作,迄今計有國民文庫刊行會的《國譯大藏經》、東方書院刊行的《昭和新纂國譯大藏經》,以及大東出版社刊行的《國譯一切經》。此外,又依據巴利系統的南傳三藏,譯成《南傳大藏經》。

大藏經巴利語系大藏經

巴利語系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是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佛典。除僧伽羅文、緬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撾文外,傣文有4種不同的方言文字譯本,近代還增加了天城體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譯本等3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