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遠古鎮

鎖定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平遠古鎮 [1]  ,簡稱“織金平遠古鎮”或“平遠古鎮”,因織金古稱“平遠”而得名。作為織金古城的組成部分,平遠古鎮與織金古城無縫連接,依託“寶楨故里,洞天織金”的人文歷史,以“荷葉蓮城,煙雨古鎮”的文化定位,在地方建築特色、民族風情與靈山秀水中尋找靈感,通過再現歷史、返樸歸真的視角呈現。
中文名
平遠古鎮 [2] 
地理位置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魚山路 [3] 
景點級別
無等級

平遠古鎮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織金平遠古鎮位於貴州省中西部,畢節市南部,織金縣東部,北緯26.67度,東經105.78度。在本地東靠五指山峯林,南接赤望高速,西攬雙潭對鏡,北連魚山。古鎮東鄰貴陽,西通成都,南達昆明、南寧,北上重慶,是黔、滇、川、渝、桂旅遊線的重要節點,在貴州省十大旅遊新地標中名列第二。

平遠古鎮歷史沿革

1、織金在新、舊石器時代即有原始人居住,史書稱僚、濮、普。僚又稱獠、鳩僚、革僚、葛僚、犵佬等,即仡佬族;濮又稱卜,即今之布依族。
2、織金,夏屬“梁州江外之南域”,商、周屬鬼方,春秋戰國時北部屬夜郎國,南部為牂牁國,中部為仡佬蠻王巴瑞部落世居,漢史統稱“南夷”。秦二十六年把瑞後裔羈縻建漢陽縣,史稱羈縻王,至南朝齊、梁結束。
3、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置普寧州(轄今織金縣南部及普定縣);龍朔三年(663年),比樓(亦稱毗那)內附;總章三年(670年),以其地置祿州、湯望州;天寶元年(742年)置暉州(《舊唐書》稱“腪州”),皆羈縻州;會昌(841-846年)中,封普里渠率為“滇王”,旋改“普寧郡王”。
4、五代戰亂時期,比樓後裔主色東征矩州(今貴陽),在石人山創石人部落,史稱“羅氏”;至五代末,則額竊號“羅氏鬼主”,史稱“羅氏鬼國”。
5、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趙匡胤封羅氏鬼國君長普貴(僕夜)為矩州(貴州)刺史,原比樓部史稱毗那國,據《桂海虞衡志·蠻馬》:“蠻馬出西南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國來。”
6、元十七年(1280年)九月,羅氏鬼國亡,改為順元路,置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年),為磨玻、雷波、高橋、市北洞等處長官司。
7、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置貴州衞,改順元宣撫司為貴州宣撫司;洪武六年(1373年),改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毗那為水西13則溪中的隴胯、的都、朵裏、阿架4則溪,隸屬貴州宣慰司使親轄。
8、《明史》稱“織金”,據《方輿紀要》載:“天啓三年(1623年),黔撫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彥竄入織金,既而三善為賊所誘,邦彥遂復熾。”崇禎九年(1636),在鳳凰山側建比喇(毗那)石城。
9、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吳三桂平水西;四年,改土歸流,置比喇軍事大鎮;五年(1666年)以比喇地建平遠府,屬貴西道,道台駐平陽城(即平遠府城,今縣城);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改府為州,改鎮為協,先屬威寧,後屬大定。
10、民國二年(1913年),平遠州改為平遠縣,屬貴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十二日,沿用明代之“織金”,平遠縣改織金縣。

平遠古鎮名勝古蹟

1、文化遺蹟:平遠古鎮內有罕見的大巖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中國河姆渡文化遺址、半坡文化遺址處於相同時期。一九八五年六月貴州省博物館館刊創刊號第7頁有《貴州舊石器地點簡錄》一文,其中《織金大巖洞》載:“位於織金城郊1公里的金鐘卜地(非現今金鐘撲地,與魚山相鄰——錄者注),E105度44分,N26度41分左右。1977年4月,由省博物館曹澤田與縣文化館杜世忠調查發現。1978年1月曹汝田、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複查並試掘。所獲材料有石製品數十件,張森水將其歸入舊石器時代晚期。”充分説明了這裏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歷史。
2、古老方國:中國夏朝以前,平遠古鎮所在地東山一帶,就居住着貴州最古老的土著名族——仡佬族,其首領名把瑞,也稱巴瑞,史稱把瑞王、蠻王,他所創建的方國就定都於織金東山,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與輝煌。這也是貴州關於最早土著民族的唯一歷史記載。
3、土著文化:仡老族分打鐵仡佬、剪髮仡佬、鍋圈仡佬、披袍仡佬、打牙仡佬,織金擁有大多數仡佬種類,其中,打鐵仡佬即居住在東山一帶,他們不僅繼承了原始先民的砂陶工藝,還發展了青銅、鐵器製作技術。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彝族東山部落王子若差向趙匡胤朝貢,被授以武職。這裏的砂鍋,史稱平遠鍋,當年遠銷貴陽、安順、四川等地,已名揚海外。
4、歷史名景:平遠古鎮區域,有雙潭對鏡、東寺晚鐘、魚山、三潭滾月、隆興寺、穿洞流雲、呂祖仙蹤、三石連標、金鐘撲地、神龍蟄影、海螺朝天、玉屏展彩、砂陶老街、古驛道等歷史景點散落其間。

平遠古鎮人文景觀

平遠古鎮人文景觀大致歸納如下:
1、1廊1硯,1樓1祠,1河1谷,1園1店
⑴1廊1硯:文化長廊,龍涎硯。
⑵1樓1祠:平遠樓,丁公祠。
⑶1河1谷:涼漿河,野人谷。
⑷1園1店:根雕奇石盆景園,織金飯店。
2、2寺2院2軒,2中心2舞台
⑴ 2寺:東山寺,隆興寺。
⑵ 2院:國學院,禪修院。
⑶ 2軒:翰墨軒,春秋軒。
⑷ 2中心:南遊客服務中心,北遊客服務中心。
⑸ 2舞台:平遠大舞台,月光舞台。
3、3廟3榭,3湖3人家
⑴ 3廟:黑神廟,文 廟,地母廟。
⑵ 3榭:香遠榭,益清榭,尋芳榭。
⑶ 3湖:金鐘湖,九龍湖,魚山湖。
⑷ 3人家:朝門人家,織金人家,山裏人家。
5、4潭5門,6台9廣場
⑴ 4潭:瓦窯龍潭,豬粑粑龍潭,黃泥龍潭,黑龍潭。
⑵ 5門:迎旭門(東門),來爽門(西門),永安門(北門),毓秀門(南門),登春門(小東門)。
⑶ 6台:閲真台,玄真台,九龍台,釣月台,淨心台,聞香台。
⑷ 9廣場:平遠北廣場,平遠南廣場,砂陶文化廣場,祈福廣場,財神廣場,文武名賢廣場,翰墨春秋廣場,文廟廣場,織金飯店廣場。
6、11亭,26像,36橋,195名賢
⑴ 11亭
遇龍亭,閲真亭,涼漿亭,荷風亭,玄真亭,百花亭,九龍亭,烈女亭,聽風亭,好月亭,千度亭。
⑵ 26像
①7像浮雕牆:以 那,毗 那,阿 佩,安 坤,諶顯模,錢 壎,黃承宣。
② 7像浮雕牆:黃乾昌,黃承恩,黃理清,王希仲,羅炳成,諶志篤,朱厚澤。
③ 12立體雕像:把 瑞,安邦彥,丁寶楨,丁體常,丁道衡,諶湛溪,諶厚光,諶煥模,諶志遠,潘 淳,程 鵬,王永錫。
⑶ 36橋
流雲橋,歸園橋,玄真橋,煙雨橋,丁公橋,凝香橋,
涼漿橋,文曲橋,夫子橋,賓興橋,貓貓橋,東昇橋,
捲雲橋,煙霞橋,仙蹤橋,玉潭橋,映月橋,弄月橋,
三師橋,流芳橋,德政橋,文昌橋,永安橋,遇龍橋,
平遠橋,千度橋,枕善橋,世隱橋,天樞橋,天璇橋,
天璣橋,天權橋,玉衡橋,開陽橋,瑤光橋,來爽橋。
⑷ 195名賢
195名賢,即織金文武名賢榜,花崗石浮巨型雕牆,總高為2.6米,總寬為13米,雙面浮雕及陰刻文字。前後面中部均為雙龍浮雕,雙龍之間有“文武名賢”龍紋印章,左右兩側為盤龍浮雕圓柱,上下為浮雕龍紋花邊,其上刻織金史載共195名文武舉人、進士姓名及簡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