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小調第五交響曲

鎖定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8年創作的交響曲。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採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
中文名
e小調第五交響曲
外文名
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
作    者
柴可夫斯基
類    型
交響曲
創作時間
1888年

e小調第五交響曲樂曲概述

e小調第五交響曲,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8年春季和夏季在距離克林六俄裏的林區弗羅洛夫斯可耶完成。在本交響曲創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裏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命運鬥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柴科夫斯基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有“悲愴三部曲”之稱,第四和第六分別冠以“命運”和“悲愴”,第五交響曲無標題。但從現存的柴科夫斯基創作札記中,可以看出該作有着明確的標題性構思:“這一作品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出肯定生活的思想”。
既然《第五交響曲》是一部承前啓後之作,簡單瞭解“第四”和“第六”很有必要。
柴科夫斯基寫於1877年的《第四交響曲》,是為他獲得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交響曲。該作題獻慷慨資助其創作的梅克夫人,在“我們的交響曲”中,威嚴的“命運”主題貫穿發展;1893年10月完成的第六交響曲,“悲愴”為作曲家兄弟莫傑斯特所起標題。第一次公演幾天後,柴科夫斯基溘然辭世,所以,有人稱“悲愴”是其為自己譜寫的一部安魂曲。
在寫《e小調第五交響曲》前10年,已步入藝術成熟期的柴科夫斯基卻彷徨於創作上的空白時期。該作1888年11月17日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在聖彼德堡首演,音樂正是沙皇統治下的知識分子心境的真實寫照,矛盾不安而非消極無為。
雖然“無標題”,同冠以“命運”的“第四”相比,“第五”則更強調、更突出“命運”主題。兩個“命運”主題大相徑庭,前者代表外界的力量,後者作用於自我;前者只在第一、四樂章出現,後者如同一條大動脈貫穿始終,只是以不同的形象顯現在各個樂章中,“命運”主題不斷變化表情,展示作曲家對命運的認知與抗衡的複雜過程。
《第五交響曲》是柴氏“悲愴三部曲”中最複雜的一部,而終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個樂章。這“表現生命、歡樂和幸福”的音樂十分動人,無數歷經苦難的人們倍感親切。
全世界名團名家錄製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有很多非常經典的版本。最受唱片收藏者喜愛的要數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EMI版、特米特洛夫/列寧格勒愛樂樂團/RCA/BMG版等。而穆拉文斯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DG版,被公認為最高版本。
本曲的靈感產生於作曲家1887年12月29日開始的起點為柏林,1888年結束的終點為倫敦的歐洲旅行巡演期間。其間,作曲家在勃拉姆斯的音樂會上結識了居住於挪威特羅爾德豪根的作曲家愛德華·格里格。幾天後,格里格在作曲家當時居住的萊比錫的旅館房間中用一台貝希斯坦鋼琴演奏了他於1887年創作的獻給德國畫家弗蘭茲·馮·倫巴赫的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Op.45),這次演奏給予了作曲家創作e小調第五交響曲的直接靈感。
本曲獻給了在漢堡愛樂協會為作曲家準備的百人大型招待會期間質疑過作曲家“有些粗野,有些亞洲化”“您本可以成為一個大家”以及“您還很年輕”的漢堡愛樂協會的第一主席:阿韋-拉勒芒。

e小調第五交響曲樂曲賞析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

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式。行板, 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凝重、陰沉的旋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面。 一般都把這一中心旋律視為“命運”,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種不可預期的凶兆。進入主部以後,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奏感的旋律,據説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
從一開始直接由“命運”主題敍述引入,單簧管領銜序奏,憂鬱而沉重的主導動機,恰似一首送葬進行曲,p和f形成強弱反差,象徵給人以威脅的力量,音調富於講話的韻味,聽者無意間會產生關於死亡的聯想; “懷疑、怨訴、譴責”的主部,確立了音樂的戲劇性特徵,並與清新愉快、優美抒情的副部形成對比;新的主題逐漸把情緒轉化為明朗的抒情段落,而歡樂熱烈中總是籠罩着不安的色彩;大管奏出的第一主題,更為陰鬱的霧障黯淡了那一線光明,只留下苦難和絕望的形象。

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

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調,12/8拍子,三段體。樂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雙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
第二樂章是三部曲式。這是柴可夫斯基最情感橫溢和感人至深的明朗篇章, 也是整部交響曲的中心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對幸福的無比嚮往和依戀。絃樂奏出的引子似聖詠般嚴肅而深沉。
第一段圓號奏出了温暖而抒情的第一主題, 好似老人的暮春詩意, 氣度高雅而頗具魅力。被稱為“ 一線光明” 的牧歌風。
第二主題由雙簧管奏出, 明朗而真誠, 好象是對第一主題的回答和補充。大提琴和絃樂器的兩次陳述進一步深化了“一線光明” 主題, 音樂激昂地走向高潮。中段是林木青翠, 寧靜迷人的大自然情調。
突然, “ 命運主題” 以雷霆萬鈞之勢闖人, 銅管粗野地喧囂, 定音鼓隆隆, 主人公的幻想被砸得粉碎。靜靜的拔弦中, 再現的第一段第一主題無力地、哭泣般地流淌着、傾瀉着。強有力的“ 一線光明” 主題堅決而激動, 迎來了勝利般的高潮。惡毒的“ 命運主題”再次闖人, 肆虐的銅管否定了“ 一線光明” 主題。
尾聲中, “一線光明” 主題平靜而温柔地漸漸消失。

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 摒棄了傳統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嘗試, 以豔麗的旋律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
在温情脈脈詩意盎然的沙龍里,婆娑舞姿妙曼樂音,暫時沖淡了苦難與憂傷。小提琴奏出富於歌唱性的主題;長笛和小號的閃現增添了冬日的色彩;單簧管和大管濃重而晦暗的音色,將神秘的“命運”主題混入圓舞曲,好比樂而忘憂卻並未如願以償。

e小調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

終曲,莊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迴旋奏鳴曲形式。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調形式,開始是絃樂合奏,接着在絃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之下,管樂合奏莊嚴地呈現。此樂章莊嚴、雄壯,彷彿在高唱“戰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命運而告終。
開頭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齊奏的引子,用“命運”主題寫成,大號和貝司強調其行進節奏,長大的引子中,“命運主題” 由温暖明快的絃樂奏出, 一掃陰暗和不祥的形象。木管和銅管的相繼重複更有着宗教合唱的色彩。持續的定音鼓引出歡樂有力的主部主題, 這是狂熱的俄羅斯民間舞曲,同第一主題構成強烈對比;堅不可摧的“命運”在豪情萬丈的凱旋進行曲中漸漸消失,輝煌燦爛與歡騰熱烈如盛大節慶般的尾聲,這一切,預示着人們終於掙脱出命運的重壓與束縛,沉浸在歡樂與喜悦之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