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aster

(導彈名稱)

鎖定
點防禦導彈,的構類似於美國海軍垂直髮射的“標準” SM—2 BIockIV增程型導彈,只是它的助推器具有附加彈翼。助推器尾部採用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以保證導彈垂直髮射後的轉向控制。
“紫菀”15型導彈主彈體長2.6米,彈徑0.18米,彈重100千克,助推器長1.6米,直徑0.36米,助推器重200千克。
外文名
aster
體    長
2.6米
彈    徑
0.18米
彈    重
100千克

aster產品簡介

aster aster
有人曾預測:未來海戰中,在10秒鐘內將有6—8枚反艦導彈同時到艦,這一預言使人們深感未來艦艇在海上所處環境之惡劣。面對如此威脅,各國海軍自80年代以來竟相加速研製反導自衞武器,在諸多對抗手段中人們仍然看好艦空導彈,因為它研製週期短、經濟實用、性能可靠。在80年代末期,美國就將其代表艦空導彈未來發展方向的“標準”艦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和“宙斯盾”相控陣雷達陸續裝備其主力巡洋艦和驅逐艦。而那個時候,向在武器系統方面貫於標新立異的法國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方面落後。自此,由法國牽頭,意大利英國等國海軍採取聯合研製的方式,先後開發了兩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即“歐洲反導武器系統”(SAAM)和“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系統”(PAAMS)。與其配套的相控陣雷達雖有不同,但它們採用的導彈都是“紫苑”(Aster)15或30型導彈。在下個世紀,“紫苑”將與“標準”艦空導彈齊名,成為地地道道的歐洲“標準”。

aster產生背景

由於現役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多數是為對抗飛機而設計的,其反應時間、對付多目標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均不能適應2000年後的作戰需求,法國海軍為逐步取代現役的“海響尾蛇”、“瑪舒卡”和“標準”l等艦空導彈,於80年代未着手研製一型新的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即“紫苑”導彈系統。
為降低研製和裝備成本,法國決定與意大利等國聯合研製模塊化結構的FSAF系統,即“未來面對宅導彈武器系列”(Future Surfaceto Air Family)中的近程防空反導導彈武器系統。1989年6月9日,由法國宇航公司、湯姆遜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爾尼亞公司聯合組成歐洲防空導彈公司,統籌 FSAF的發展。
雖然“紫苑”導彈目前仍在研製之中,但是它已經引起許多國家海軍的關注。其中,“歐洲反導武器系統”(SAAM)將使用“紫苑”(Aster)15型導彈。它是FSAF計劃中最先發展的且技術層次較低的一項,主要用來替代“海響尾蛇”導彈武器,屬於艦載點防禦武器系統。法國海軍已決定用它來裝備“戴高樂”號航中母艦和今後將陸續服役的4艘拉斐特級護衞艦,已服役的3艘則在改裝時加裝2套這種標準發射模塊。
“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系統”(PAAMS)是一種兼具點防禦、個程防空雙重功能的導彈武器系統,採用“紫菀”15和30兩型導彈,準備在2000年前後取代目前裝備的美製“韃靼人”及“標準”導彈武器系統。它除了艦艇自衞反導外,還可擔負艦艇編隊的區域防空作戰任務,並將裝備法、意、英三國聯合建造的新一代“地平線”型通用護衞艦。
目前,最先發展的SAAM系統已進入了實彈試驗階段。1997年4月8日,一枚“紫苑”15型導彈在位於法國博多克斯的艾斯德蘭中心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模擬掠海反艦導彈的C—22靶標。該靶標飛行高度10米,速度每小時1000幹米。

aster產品性能

“紫苑”( Aster15),點防禦導彈的結構類似於美國海軍垂直髮射的“標準” SM—2 BIockIV增程型導彈,只是它的助推器具有附加彈翼。助推器尾部採用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以保證導彈垂直髮射後的轉向控制。
“紫菀”15型導彈主彈體長2.6米,彈徑0.18米,彈重100千克,助推器長1.6米,直徑0.36米,助推器重200千克。這樣,整個導彈全長為4.2米,全彈重300千克。其戰鬥部採用破片式高爆彈頭,重10-15千克。助推器在飛行途中拋棄,主彈體上裝有4個長方形彈翼,其尾部裝有4個可操縱的舵面,進行導彈的氣動飛行控制(PAF)。在導彈的重心附近還裝有1個燃氣閥,利用4個橫向噴嘴直接產生橫向加速度,使導彈在接近目標時產生一個較大的過載,提高了導彈抗機動目標的能力,導彈最大機動過載可達50G。
“紫菀”15型導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頭。該導引頭由馬特拉公司研製的MICA(米卡)空空導彈的AD4A導引頭改進而成,為脈衝多普勒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