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鎖定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爵士,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第三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1-3] 
1870年,14歲的湯姆遜進行歐文斯學院(現維多利亞大學)學習工程學。1876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於1880年獲學士學位。1881年成為三一學院院士。1883年獲得碩士學位並擔任三一學院數學講師。1884年,開始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物理學教授,即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並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05年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教授。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被封為爵士。1916年至1920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18年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1940年8月30日於劍橋逝世,終年84歲。 [1-4] 
湯姆遜主要從事氣體放電電磁學原子結構等方面的研究,他於1897年在真空管陰極射線實驗中證明了電子的存在。除了在物理研究中的貢獻,湯姆遜還是一位傑出的教師,培養了7位諾貝爾獎得獎者。 [2]  [5]  [7] 
中文名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外文名
Joseph John Thomson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曼徹斯特
出生日期
1856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
1940年8月30日
畢業院校
維多利亞大學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897年證明電子的存在
190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6年至1920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學    位
碩士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人物生平

童年時的湯姆遜 童年時的湯姆遜
1856年12月18日,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他早年在一所小型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其最初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工程師 [1]  [3] 
1870年,父親本來打算將他送到一家工程公司當學徒,但由於沒有空缺職位,年僅14歲的湯姆遜被送到了曼徹斯特的歐文斯學院(現維多利亞大學)學習工程學。就讀期間,他的數學和科學能力得到認可,他投入到物理研究中,並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絕緣體之間接觸電”的短論文。在一次實驗爆炸中,他差點失去視力 [1] 
1876年10月,放棄工程學,經考試合格並獲得一份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 [1]  [3] 
1880年,參加了劍橋大學的學位考試,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取得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前,他發表了兩篇純數學主題的小論文。同年,他開始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師從第二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雷利勳爵 [3] 
1881年,當選三一學院學士,開始從事數學和實驗物理的研究工作 [1] 
1883年,獲得劍橋大學碩士學位,並在三一學院擔任了為期一年的數學講師 [4] 
1884年,雷利勳爵辭職,湯姆遜開始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教授,接替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1]  [3]  ;6月12日,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6]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4張)
1897年,湯姆遜在真空管陰極射線實驗中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並得出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的結論;4月30日,他在向皇家學會做的演講中宣佈了這一發現 [2-3]  。一個月後,他計算出了電子的質荷比 [8] 
1905年,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教授 [2] 
1906年,因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1908年,被授予騎士稱號 [5] 
1912年,獲得功勳勳章,被封為爵士 [2]  [5] 
1916年至1920年,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4] 
1918年,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並辭去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職位,保留物理學教授頭銜 [1] 
1940年8月30日,湯姆遜於劍橋逝世,終年84歲 [2]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主要成就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科研成就

  • 研究綜述
湯姆遜早期的研究路線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亞當斯獎所要求的研究主題;麥克斯韋電動力學的數學發展;拉格朗日公式的動力學運用 [20] 
湯姆遜領導卡文迪什實驗室的35年中間,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果:進行了氣體導電的研究,從而導致了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研究,導致了α射線β射線的發現;進行了正射線的研究,發明了質譜儀,從而導致了同位素的研究;膨脹雲室的發明,為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準備了條件;電磁波和熱電子的研究導致了真空管的發明和改善,促進了無線電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 [10] 
他還在一篇關於能量轉換的論文中指出,能量必須同時具有質量和動量,從而部分地預見到運動的帶電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愛因斯坦質能關係式
[9] 
1905年,湯姆遜發現了的天然放射性。 [12] 
1912年,湯姆遜發現了同位素。 [16] 
  • 發現電子
1883年,湯姆遜寫了一篇與原子核有關的渦旋環理論的獲獎論文,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氣體放電的實驗研究。他稱X射線使氣體導電的現象為"電離",並通過電離現象的研究證實了陰極射線是很小的帶電粒子。
湯姆遜發現電子的實驗儀器 湯姆遜發現電子的實驗儀器
1897年,湯姆遜仔細地測量了這些陰極射線磁偏轉以及單位電荷傳輸的加熱效應,分別給出了上述帶電粒子的電荷質量之比
和電荷與動能之比
,從而定出了這種粒子的荷質比
和速度
。他發現這種粒子的荷質比約為法拉第發現的最輕原子的荷質比的2000倍,從而首先提供了電子存在的直接證據。隨後,他又在卡文迪什實驗室進行的電磁場偏轉實驗和威爾遜雲室的徑跡觀察中最終確認了電子,從而確定所有物質至少都包含電子這種共同的成分。1899年,湯姆遜使用威爾遜雲室測量了電子的電荷和質量。湯姆遜和威爾遜測到的電子的電荷是1×10-19庫,質量在10-31千克量級。 [7]  [9] 
湯姆遜當時稱電子為“corpuscles”,然而而後的學界多使用“electron”稱呼電子,這個詞由約翰斯通·斯通尼(Johnstone Stoney)於1891年提出,早於湯姆遜實際發現電子。 [3] 
湯姆遜還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布丁原子結構模型”(又名湯姆孫模型),但後來的實驗證實了這個模型是不正確的。另外,湯姆遜在研究了原子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後,結合巴克拉的結果,證明了原子中的電子數目約為原子質量數的一半,指出了原子序數的重要性。 [9] 
  • 學術著作
時間
名稱
1883年
《渦旋環運動論文》(Treatise on the Motion of Vortex Rings )
1886年
《動力學在物理和化學中的應用》(Application of Dynamics to Physics and Chemistry)
1892年
《電磁學最新研究筆記》(Notes on Recent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1898年
《氣體放電》(The Discharge of Electricity through Gases)
1903年
《通過氣體傳導電力》(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through Gases)
1907年
《光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Light)
1907年
《物質的微粒理論》(The Corpuscular Theory of Matter)
1913年
《正電射線》(Rays of Positive Electricity)
1923年
《化學中的電子》(The Electron in Chemistry) [2] 
  • 學術交流
1896年,湯姆遜訪問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做了四場講座,總結了他研究成果 [2] 
1904年,湯姆遜在美國耶魯大學做了六場關於電和物質的講座 [2]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人才培養

  • 教學工作
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期間,湯姆遜不但給研究生講專業課,還給本科生開設基礎物理課。在1884至1895年間,他堅持每學年給學生講授四到七門課。其教學工作量既遠遠超過了當時劍橋“每兩學期中至少開一門課”的規定,也大大超出了兩位前任每學年只分別上兩至三門課的任務。
他對卡文迪什實驗室的課程設置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將以往的學位考試課程一分為二,分別增設了針對物理專業學生的數學課以及數學學位考試中的實驗演示內容。 [20] 
  • 教學理念
湯姆遜對待教學非常認真。他認為教學本身對科學研究有幫助,通過教學,他往往能重新審視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觀點。他從不要求進入新研究領域的人從閲讀已有文獻開始,相反,湯姆遜認為科學研究是首先澄清自己的觀點,再去查閲他人的科研成果,從而不受任何假設的影響。 [5] 
  • 實驗室建設
湯姆遜對卡文迪什實驗室的建設有卓越貢獻。他針對資金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和研究空間極度擁擠等問題,不僅通過自籌和募集資金的方式,擴建了實驗室的規模。通過對初級班和高級班採取不同的教學系統的方法,滿足了大學教學的要求,確保了教學質量。 [20] 
在湯姆遜的建議下,從1895年開始,卡文迪什實驗室實行吸收外校及國外的大學畢業生當研究生的制度,並率先實行了對女學生開放的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培養研究生的管理體制,樹立了良好的學風。一批批優秀的年輕學者陸續來到這裏,在湯姆遜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研究。1885至1914年間受到過湯姆遜教益的各國研究生中,有許多後來成了著名的科學家,其中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7人取得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資格。 [10]  [20] 
  • 培養學生
根據2023年12月數學譜系項目網站數據,湯姆遜先後指導了15名學生,其中包括7名諾貝爾獎得獎者,具體信息如下:
(加粗為諾貝爾獎得主) [11] 
時間
姓名
學校
1897年
查爾斯·湯姆遜·里斯·威爾遜(Charles Thomas Rees Wilson)
劍橋大學
1899年
哈羅德·A·威爾遜(Harold Albert Wilson)
劍橋大學
1900年
約翰·坎寧安·麥克倫南(John Cunningham McLennan)
多倫多大學
1902年
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
巴黎大學
1903年
約翰·西利·愛德華·湯森(John Sealy Edward Townsend)
劍橋大學
1904年
歐文·理查森(Owen W. Richardson)
倫敦大學
1911年
尼爾斯·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
劍橋大學
1912年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劍橋大學
1912年
阿瑟·盧埃林·休斯(Arthur Llewelyn Hughes)
劍橋大學
1913年
愛德華·維克多·阿普爾頓(Edward Victor Appleton)
劍橋大學
1928年
羅伯特·威廉·迪奇伯恩(Robert William Ditchburn)
劍橋大學

瓦迪斯瓦夫·納坦松(Władysław Natanson)
劍橋大學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劍橋大學

傑弗裏·泰勒(Geoffrey Ingram Taylor)
劍橋大學

喬治·佩吉特·湯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

  • 教材編寫
時間
名稱
備註
1895年
《電磁學的數學理論基礎》(Elements of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第五版於1921年出版 [2] 

《物質的性質》(Properties of Matter)
與坡印廷合著,四卷本物理學教科書 [2]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榮譽表彰

  • 獎勵獎章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方
1884年
劍橋大學 [2] 
1884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英國皇家學會 [6] 
1894年
英國皇家學會 [2] 
1902年
休斯獎章(Hughes Medal)
英國皇家學會 [2] 
1902年
霍奇金斯獎章(Hodgkins Medal)
史密森研究院 [2] 
1906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 [2] 
1910年
埃利奧特·克雷森獎章(Elliott Cresson Medal)
美國富蘭克林學會
1912年
1914年
英國皇家學會 [2] 
1922年
美國富蘭克林學會 [2] 
1923年
斯科特獎章(Scott Medal)
費城大學 [2] 
1927年
馬斯卡獎章(Mascart Medal)
巴黎大學 [2] 
1931年
道爾頓獎章(Dalton Medal)
曼徹斯特大學 [2] 
1938年
法拉第獎章(Faraday Medal)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2] 
  • 榮譽學位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社會任職

時間
任職
1909年
1914年至1918年
英國發明及研究委員會委員 [1] 
1916年至1920年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2]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湯姆遜彩色照 湯姆遜彩色照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的父親約瑟夫·詹姆斯·湯姆遜(Joseph James Thomson)是一個書商,擁有純正的蘇格蘭血統 [1]  。母親艾瑪(Emma Swindells,1831-1901)來自一個經營着紡織公司的家族 [17]  。湯姆遜還有個弟弟叫弗雷德裏克·弗農·湯姆遜(Frederick Vernon Thomson,1859-1917) [16] 
  • 家庭婚姻
1890年,湯姆遜和前學生羅絲·伊麗莎白(Rose Elisabeth Paget,1860-1951)結婚,她是英國劍橋醫學教授喬治·愛德華·佩杰特爵士(Sir George Edward Paget)的女兒 [18]  。他們有一個兒子喬治·佩吉特·湯姆森(1892-1975,193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一個女兒瓊(1903-1987,Joan Paget Thomson) [19] 
  • 興趣愛好
湯姆遜在金融方面有着顯著的天賦,他低調地管理着他的投資,以很少的資本開始賺到了可觀的財富。此外,他還是一個業餘的園丁,對植物和鱗莖特別感興趣 [1]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人物評價

發現電子的湯姆遜被後人譽為“最先打開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學大門的科學家” [9] (集美大學評)
“湯姆遜是新老物理之間奇特的鏈環,他已經打開了通向新物理學的大門,自己卻從未進去過。” [20]  威廉·亨利·布拉格評)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卡文迪許實驗室始終存在和活躍着一個以其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小組,即卡文迪什學派,而這個學派的偉大締造者正是湯姆遜 [20]  (《現代物理知識》評)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後世紀念

為了表彰他的卓越貢獻,湯姆遜謝世後,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西敏寺的中央,與牛頓達爾文開爾文等科學家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20] 
1991年,為紀念約瑟夫·約翰·湯姆遜,起名字“湯姆遜”(thomson)被提議作為質譜法中質荷比的單位,符號為“Th”。 [13] 
1985年,國際質譜基金會(International Mass Spectrometry Foundation)以湯姆遜的名字命名了“湯姆遜獎章”(Thomson Medal Award)。 [14] 
2008年,英國物理研究所以湯姆遜的名字命名了“約瑟夫·湯姆森獎章和獎金”(Joseph Thomson Medal and Prize),向對原子或分子物理學的傑出貢獻的人員進行表彰。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