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R-11FM彈道導彈

鎖定
R-11FM彈道導彈(俄文:P-11ФM),是蘇聯第一代海地(潛射)彈道導彈,是蘇聯從陸軍R-11導彈改裝而成 [1] 
中文名
R-11FM彈道導彈
研製單位
蘇聯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
所屬國家
蘇聯

R-11FM彈道導彈發展沿革

1956年初,蘇聯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海軍上將弗拉基米爾斯基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布爾加寧遞交了報告書。在報告中,作者建議加快本國戰略潛艇艦隊的建設速度。很快,該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在國防委員會會議進行了討論,國防委員會作出瞭如下決定:“贊成弗拉基米爾斯基報告中提出的關於蘇聯海軍發展問題的倡議。布爾加寧、赫魯曉夫以及國防部長同志應在籌備建造軍艦的遠景規劃時考慮弗拉基米爾斯基同志的建議”。於是,創建蘇聯海上戰略核力量的工作拉開了序幕。
蘇聯發展海軍戰略核武器部隊與美國的不同點在於,從一開始就採取了目標綜合規劃,規劃中一開始就奠定了建造包括用固體燃料研製水下發射的專用彈道導彈和用核燃料研製專用潛艇以及彈道導彈載體系統和後勤保障、配置等系統,並且準確計算出所需要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的數量——41艘。開始時,蘇聯使用了後來被海軍上將C·г·戈爾什科夫稱之為“國產化”的研製方式,即採用陸基導彈作為基礎代替了海基導彈,用液體燃料發動機取代固體燃料發動機,用水上發射代替水下發射,用成批生產的柴油機潛艇取代專門設計的潛艇。這種向技術水平不足妥協的做法在當時固然有其理由,但確實應該明確承認,在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海上戰略核力量的過程中,顯然蘇聯在發展海軍潛艇的初期和中期階段遠遠落後於美國人。
在潛艇的有限空間配置彈道導彈、並保證彈道導彈從活動的、特別是擺動的平台上進行目標定位,是建造彈道導彈潛艇中的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會明顯地降低射擊的準確性。C·п·克羅列夫承擔了這項任務,並根據1954年1月通過的政府決議,開始着手研製代號為д-1的潛艇導彈綜合系統。設計潛艇的工作交給了中央設汁院尼古拉·尼基托維奇和伊沙寧。從一開始,兩位傑出的設計師就對成功抱定信心,高度的責任感使他們不斷加快工作速度,同時動手設計潛艇和彈道導彈,並驗證了從擺動的平台上發射彈道導彈的可能性。海軍堅持必須水下發射,但克羅列夫開始對此並不贊同,大概他不想冒風險另起爐灶,而希望採用已成熟的地基導彈P/R-11(北約代號SS-1B,綽號飛毛腿A),由潛艇從水面上發射。導彈發射前準備工作是在水下進行的,然後潛艇浮出水面,打開發射筒蓋,發射台上的導彈上升到井的上部。發射後降下發射台,關上蓋,潛艇潛入水中。在代號R-11FM的新型導彈中用煤油和硝酸取代了乙醇和液氧——後面一種組合容易揮發,需經常通氣和 補償,從而保證了導彈油箱的充分密封並顯著地降低了火災爆炸危險。 [2] 

R-11FM彈道導彈技術特點

R-11FM彈道導彈長10.3米,直徑0.88米,起飛質量55噸,最大投擲質量1噸,攜帶單彈頭,射程150千米,採用1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和慣性制導,只能在4-5級海況水面狀態發射 [1] 
R-11FM彈道導彈是從陸基P-11導彈改進而來,射程只有150千米,遠無法滿足需要。而後裝備的P-13型導彈則將射程增到了560千米,但兩者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水面發射。無論發射P-11導彈還是P-13導彈,潛艇都必須浮上水面,打開發射筒上蓋,筒內的液壓升降機將導彈升至發射筒頂部,而後點火發射,其實與陸基導彈發射車很相似。相比攻擊潛艇來説,這種導彈潛艇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由於R-11FM和P-13都是液體燃料,而液體燃料則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缺陷,一旦導彈燃料泄漏,潛艇後果不堪設想。為了保證潛艇能夠完全性的保護導彈,蘇聯海軍用B-611潛艇反覆試驗論證搭載導彈後儲存和發射的安全性,並由其論證結論不斷改進當時正在設計中的629級。為了減小潛艇發射導彈時的搖擺,629級安置了舭龍骨,這樣的設計也是潛艇中少見的。 [3] 

R-11FM彈道導彈性能數據

R-11FM彈道導彈長10.3米,直徑0.88米,起飛質量55噸,最大投擲質量1噸,攜帶單彈頭,射程150千米,採用1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和慣性制導,只能在4-5級海況水面狀態發射 [3]  [1] 

R-11FM彈道導彈服役事件

蘇聯為了同時完成導彈綜合系統的調試以及導彈發射平台,重新改裝了1艘已建成的611型潛艇(北約稱之為祖魯),在卡普斯京·雅爾試驗場建設了一個模擬艦艇搖擺的專用試驗枱, 潛艇的發射筒在這裏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當時還在1艘611改進型潛艇Б-67的指揮台圍殼後部安裝了2個發射筒。Б-67艇於1955年9月11日加入了北海艦隊。
1955年9月16日,B-67艇在白令海成功地發射了R-11FM彈道導彈 [2]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潛艇成功發射彈道導彈。該系列發射裝置成功完成發射,導彈能在150千米遠的距離上準確地擊中目標。611型潛艇留下的只有1艘,用於試驗新研製的彈道導彈,以611型為基礎發展了更完善的新型611 AB(北約稱為祖魯V),該型潛艇生產批量不大,總共只有5艘。1959年開始,R-11FM導彈開始裝備在611 AB型潛艇上並開始服役。 [2] 

R-11FM彈道導彈研製背景

1956年初,蘇聯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海軍上將弗拉基米爾斯基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布爾加寧遞交了報告書。在報告中,作者建議加快本國戰略潛艇艦隊的建設速度。很快,該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在國防委員會會議進行了討論,國防委員會作出瞭如下決定:“贊成弗拉基米爾斯基報告中提出的關於蘇聯海軍發展問題的倡議。布爾加寧、赫魯曉夫以及國防部長同志應在籌備建造軍艦的遠景規劃時考慮弗拉基米爾斯基同志的建議”。於是,創建蘇聯海上戰略核力量的工作拉開了序幕。
蘇聯發展海軍戰略核武器部隊與美國的不同點在於,從一開始就採取了目標綜合規劃,規劃中一開始就奠定了建造包括用固體燃料研製水下發射的專用彈道導彈和用核燃料研製專用潛艇以及彈道導彈載體系統和後勤保障、配置等系統,並且準確計算出所需要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的數量——41艘。開始時,蘇聯使用了後來被海軍上將C·г·戈爾什科夫稱之為“國產化”的研製方式,即採用陸基導彈作為基礎代替了海基導彈,用液體燃料發動機取代固體燃料發動機,用水上發射代替水下發射,用成批生產的柴油機潛艇取代專門設計的潛艇。這種向技術水平不足妥協的做法在當時固然有其理由,但確實應該明確承認,在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海上戰略核力量的過程中,顯然蘇聯在發展海軍潛艇的初期和中期階段遠遠落後於美國人。
在潛艇的有限空間配置彈道導彈、並保證彈道導彈從活動的、特別是擺動的平台上進行目標定位,是建造彈道導彈潛艇中的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會明顯地降低射擊的準確性。C·п·克羅列夫承擔了這項任務,並根據1954年1月通過的政府決議,開始着手研製代號為д-1的潛艇導彈綜合系統。設計潛艇的工作交給了中央設汁院尼古拉·尼基托維奇和伊沙寧。從一開始,兩位傑出的設計師就對成功抱定信心,高度的責任感使他們不斷加快工作速度,同時動手設計潛艇和彈道導彈,並驗證了從擺動的平台上發射彈道導彈的可能性。海軍堅持必須水下發射,但克羅列夫開始對此並不贊同,大概他不想冒風險另起爐灶,而希望採用已成熟的地基導彈P/R-11(北約代號SS-1B,綽號飛毛腿A),由潛艇從水面上發射。導彈發射前準備工作是在水下進行的,然後潛艇浮出水面,打開發射筒蓋,發射台上的導彈上升到井的上部。發射後降下發射台,關上蓋,潛艇潛入水中。在代號R-11FM的新型導彈中用煤油和硝酸取代了乙醇和液氧——後面一種組合容易揮發,需經常通氣和 補償,從而保證了導彈油箱的充分密封並顯著地降低了火災爆炸危險 [2] 

R-11FM彈道導彈總體評價

R-11FM是蘇聯第一個潛射彈道導彈。它能夠攜帶967 kg的彈頭,射程150 km。在拖延的試驗後,1959年設計被軍方採納。但從來沒有被交付使用 [4] 
參考資料
  • 1.    海工.水下利箭-國外潛射彈道導彈彙總[J].現代艦船,2004,(5):26-29
  • 2.    海風.逝去的榮耀:蘇聯海軍彈道導彈潛艇的建造與發展[J].現代艦船,2005,(5B):22-29
  • 3.    武林樵子.騎鯨蹈海射神箭-蘇聯早期潛射彈道導彈試驗[J].艦載武器,2004,(8):84-86
  • 4.    昔日紅色帝國的重錘--蘇聯早期的彈道導彈綜述8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