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導彈發射車

鎖定
導彈發射車(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是指具有發射導彈功能的特種車輛。按照裝載導彈的類型可分為地地、地空、岸艦、巡航等導彈發射車。其主要功能是運載導彈進入規定發射點,完成由行駛狀態到發射狀態的展開,對導彈進行發射前檢查和信息裝定,按指令實施導彈發射。
中文名
導彈發射車
外文名
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
學    科
航空工程
領    域
航空航天
範    圍
部件設計
釋    義
具有發射導彈功能的特種車輛

導彈發射車車輛簡介

導彈發射車(missile launching vehicle)是指具有發射導彈功能的特種車輛。按照裝載導彈的類型可分為地地、地空、岸艦、巡航等導彈發射車。其主要功能是運載導彈進入規定發射點,完成由行駛狀態到發射狀態的展開,對導彈進行發射前檢查和信息裝定,按指令實施導彈發射。導彈發射車一般由底盤汽車、發射控制艙、液壓系統、起豎發射架,發射箱(稻式發射)、導彈發控設備、發射車測控設備、供配電設備、通信設備、定位定向設備等組成。衡量導彈發射車性能的主要指標包括機動性、動力性能、發射性能、環境適應性、隱蔽性、可靠性、維修性、安全性、人機系統工程等。新研製的導彈發射車已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但其研製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很空間。高機動性技術、快速調下和起豎技術、快速精確定位定向技術、隱敝技術、自動化技術、可靠性技術等是導彈發射車技術發展中主要關注的問題 [1] 

導彈發射車發展歷程

戰術彈道導彈主要用於攻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單個重要目標或大面積目標,如導彈發射裝置、地面偵察裝備、指揮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橋樑和集結的部隊、坦克、飛機、艦船等目標。為了保證作戰部署和戰術運用的靈活性,陸基戰術彈道導彈多采用機動發射方式,從而使發射車成為陸基戰術彈道導彈武器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機動性、靈活性也在實戰中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戰術彈道導彈從誕生已經經歷了六十多年,其間產生了多種陸基機動發射裝置,在結構組成、外觀和技術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滿足導彈武器系統的整體作戰需求,並保持技術先進性。通過對世界範圍內的戰術彈道導彈進行調研可以發現,俄戰術彈道導彈的發展過程持續性、系統性、繼承性、先進性都很強,在世界戰術彈道導彈發展史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發射車也同樣引領着導彈陸基機動發射技術的發展。從飛毛腿導彈發射車、聖甲蟲導彈發射車到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車,俄戰術彈道導彈陸基機動發射技術始終處在世界前列,是許多國家仿製研究的對象 [1] 

導彈發射車車輛類型

飛毛腿B導彈發射車
飛毛腿導彈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研製並被廣泛出口的導彈,導彈系列包括飛毛腿A/B/C/D,對應北約代號SS- 4B/C/D/E,所採用的發射車集成了導彈運輸、起豎和發射三大功能。與當時蛙系列戰術火箭的底盤類似,飛毛腿A和早期的飛毛腿B採用了IS2重型坦克的履帶式底盤”,發射車代號分別為8U218和2P19。因為履帶和車輪產生的振動會使發射系統和導彈上的精密電子元件過早失效,後期的飛毛腿B採用了MAZ-543輪式越野底盤,發射車代號為9P117。
聖甲蟲導彈發射車
聖甲蟲導彈的北約編號為Ss-21,俄軍內部稱其為圓點導彈,部分中文文章將其音譯為“託契卡”,發射車代號為9P129。聖甲蟲導彈因其射程不受《中導條約》的限制,在長時間之內獨挑蘇俄近程彈道導彈領域的大梁,服役時間超過30年。
蜘蛛導彈發射車
蜘蛛導彈的北約編號為SS-23,俄軍內部以奧卡河為其命名,稱其為奧卡導彈,發射車代號為9P71。9P71發射車充分繼承了9P129導彈發射車的技術,比如水上行駛功能、艙室佈局、導彈艙頂蓋機構、導彈温度控制箱和後調平油缸熱防護等,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9P71發射車採用了8x8四軸兩棲越野底盤,以適應導彈長度和質量的增加,並且採用了連桿式單級油缸垂直起豎機構,使起豎機構的佈局空間更加緊湊。
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車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北約代號為SS-26,發射車代號為9P78。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包括伊斯坎德爾M、伊斯坎德爾E和伊斯坎德爾K三種,其中,M表示裝備俄羅斯部隊的基本型,射程為480km; E表示出口型,外形與基本型相同,在《導彈技術控制制度》約束下射程減至280km;K表示裝備R-500巡航導彈的伊斯坎德爾系統,R-500巡航導彈射程可達500km [2] 

導彈發射車性能指標

俄戰術彈道導彈發射車的機動性、發射準備時間、載彈數量、發射角度和導彈貯運環境等都是關鍵指標,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在機動性方面,上述發射車底盤設計都是以保證較高的越野能力為前提的,所以公路行駛速度都不太高,但從發展趨勢仍可以看出公路行駛速度的提升。公路最大行程也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這對於擴大導彈武器的作戰範圍、提升作戰部署靈活性十分有利。水上行駛能力經歷了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發展過程,這是因為從實際作戰需求來看,水上行駛能力並不是發射車必須具備的性能,同時為保證該功能使發射車的有效載重比例降低,並帶來了水密、艙室門窗佈局和水中動力設備等許多問題。所以,雖然聖甲蟲和蜘蛛發射車具備水上行駛能力,但是後續的伊斯坎德爾並未繼承該能力,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軍事需求和功能指標之間內在關係的密切性 [3] 
參考資料
  • 1.    周汝勝, 焦宗夏, 王少萍,等. 基於專家系統的導彈發射車液壓系統故障診斷[J]. 航空學報, 2008, 29(1):197-203.
  • 2.    張令彌, 馮德強, 秦仙蓉. 導彈發射車模型組合結構動力學試驗與分析[J]. 強度與環境, 2004, 31(4):11-18.
  • 3.    林國問, 馬大為, 朱忠領. 基於多軸連通式油氣懸架的導彈發射車振動性能研究[J]. 振動與衝擊, 2013, 32(12):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