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氣候中心

鎖定
國家氣候中心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為獨立的司局級法人事業單位,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 [1] 
國家氣候中心自1994年2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1995年1月正式掛牌。 [2] 
據2024年5月中心官網數據,國家氣候中心擁有職工168人,研究員(正研級高工)60人(佔總人數的36%),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73人(佔總人數的43%);設置有8個科研業務處室,另外還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1]  [3] 
中文名
國家氣候中心
外文名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創辦時間
1994年2月
主管部門
中國氣象局
現任領導
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巢清塵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國家氣候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歷史沿革

1994年2月21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組建國家氣候中心,為中國氣象局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
1995年1月10日,由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國家氣候中心。
2001年9月,中國氣象局決定將國家氣候中心合併到國家氣象中心,名稱為國家氣象中心(氣候中心),國家氣候中心法人資格繼續保留,在中編辦的户頭維持不變。
2003年3月3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北京氣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4月,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直屬業務單位及局機關內設機構調整的意見》,重組國家氣候中心。重組後的國家氣候中心仍為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
2006年3月,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
2008年5月,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
2010年8月,氣候資源中心轉到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2011年1月5日,中國氣象局印發《現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為現代氣候業務的改革和發展明確了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1月18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國家氣候中心改革方案》,按照服務業務、關鍵業務和支撐業務三大塊,重組了內設機構,將崗位設置為業務、科研和工程三類五級,改革了分配製度,擴大了績效分配份額。
2014年4月15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2014-2020)》,推進氣候業務現代化建設。
2016年5月30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國家氣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
2021年8月4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建設方案》,在氣候變化室的基礎上組建了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
2021年12月,氣候模式室整體劃轉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12月31日,中國氣象局印發《國家氣候中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確定辦公室與計劃財務處合併設置,黨委辦公室和人事處合併設置。
2022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標誌着氣象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氣候中心也同時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 
國家氣候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科研條件

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

據2024年5月中心官網數據,國家氣候中心擁有職工16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氣象領軍人才5人,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10人,中國氣象局青年氣象英才6人,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首席專家8人。研究員(正研級高工)60人(佔總人數的36%),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73人(佔總人數的43%)。具有博士學歷人數佔職工總人數的65%以上。另外有一批中國國內外特聘專家、訪問學者、交流預報員在中心開展合作研究。 [3]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秦大河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丁一匯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穎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張存傑、封國林、陳麗娟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孫穎 [4] 

國家氣候中心科研部門

據2024年5月中心官網數據,國家氣候中心設置有8個科研業務處室,另外還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另外,中心還是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氣候中心(BCC)、東亞季風活動中心(EAMAC/WMO)、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GPC/WMO)、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評估中心(CEEMA/WMO)和第三極區域氣候中心(TPRCC/WMO)。 [1] 
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候預測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氣候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其它科研平台: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氣候科技成果中試基地 [5] 
科研業務處室:氣候服務室、氣候預測室、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 [6] 

國家氣候中心合作交流

2023年8月26日,黑龍江省氣象局與國家氣候中心在哈爾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7] 
2024年2月7日,中國農再與國家氣候中心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8] 

國家氣候中心榮譽表彰

2022年4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獲“2022年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9] 
2022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黨支部獲“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0] 

國家氣候中心科研成就

國家氣候中心科研成果

據2024年5月中心官網數據,國家氣候中心承擔了數十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幾十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曾獲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等國家重大獎項。眾多研究成果應用於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可向中國各級政府和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國提供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產品幾十餘種,每年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各級部門提供數百份氣候和氣候變化決策服務材料。成功地預測了1998年長江流域的嚴重洪澇災害、2015年汛期中國降水“南多北少”分佈格局等。為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等重大工程,為冬奧運賽事、APEC、G20峯會等重大活動及時提供氣候背景分析、氣候趨勢預測和未來區域氣候變化情景預估等決策服務材料。 [3] 
  •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基金(部分)
項目名稱
負責人
執行期
項目類別
基於地球系統模式BCC-ESM的氣溶膠動態變化及反饋對季節尺度氣候預測的影響研究
吳統文
2023-2027
重點項目
基於衞星和台站土壤濕度資料的三維弱耦合協調同化方法研究
聶肅平
2023-2026
面上項目
基於機器學習的對流重力波參數化對平流層準兩年振盪模擬的影響研究
路屹雄
2023-2026
面上項目
長江流域盛夏降水季節內變率增大的成因研究
陳麗娟
2023-2026
面上項目
基於風雲衞星的土壤水分反演精度改進方法研究
王蕾
2023-2025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不同生態保護修復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和調控機制
王秋玲
2023-2025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氣候模式中貝吉龍過程參數化的改進及其對平衡氣候敏感度的影響
郭增元
2023-2025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於可預報性的汛期強降水過程集合預報方法研究
鄭志海
2022-2025
氣象聯合基金
三北地區氣候生態對風光能源互補方式的響應機理研究
常蕊
2022-2025
面上項目
基於綜合評估模型開展氣候損失評估及碳中和路徑優化與福利經濟分析
劉昌義
2022-2025
面上項目 [11] 
重大專項
項目(課題)名稱
負責人
起止時間
項目類別
所屬專項
長江流域夏季強降水的前兆因子智能識別研究
陸波
2021-2025
科技部重點研發
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
風力發電複雜風資源特性研究及其應用與驗證
朱蓉
2019-2022
科技部重點研發
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
京津冀超大城市和城市羣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研究
宋連春
2018-2023
科技部重點研發
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
小冰期以來東亞季風區極端氣候變化及機制研究
任國玉
2018-2023
科技部重點研發
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
氣候變化風險的全球治理與國內應對關鍵問題研究
巢清塵
2018-2021
科技部重點研發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強降温形成機理和預測方法研究
高輝
2018-2021
科技部重點研發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東亞季風氣候年際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
任宏利
2018-2021
科技部重點研發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多模式集合氣候預測方法和應用研究
封國林
2017-2022
科技部重點研發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東亞地區雲對地球輻射收支和降水變化的影響研究
張華
2017-2022
科技部重點研發
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
基於高分辨率氣候系統模式的無縫隙氣候預測系統研製與評估
吳統文
2016-2021
科技部重點研發
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 [12] 
  • 出版物、專利及標準
出版物(部分)
年份
著作名稱
出版社名稱
2021
中國氣候與生態環境演變:2021
科學出版社
2021
氣候:歷史的推手II-"小冰期”氣候與清代歷史
氣象出版社
2021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
科學出版社
2021
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1):碳達峯碳中和專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
乾旱監測、預警及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氣象出版社
2020
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
積雪和氣候(譯)
科學出版社
2019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範氣候風險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中國氣候
氣象出版社
2018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聚首卡托維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 
專利
專利名稱
專利號
一種基於統計降尺度技術的短期氣候預測技術方法
ZL 2020 1 1061566.7
基於生態大數據的野外輸電線路激光防鳥害分析保護裝置
ZL 2019 2 1618143.3
一種POT洪水自動提取方法及系統
ZL 2018 1 0350505.9
基於土壤水勢的乾旱預警系統
ZL 2015 2 0802895.0
基於土壤水勢的單閥控制器
ZL 2015 2 0802827.4
一種遠程土壤水勢温度測量系統
ZL 2014 2 0112823.9
一種新型無線温度數據記錄儀
ZL 2014 2 0110000.2 [14] 
中心牽頭完成標準(部分)
標準號
標準名稱
發佈時間
生效日期
備註
QX/T 638-2022
氣候預測檢驗:熱帶大氣季節內振盪
2022/1/7
2022/4/1
行業標準
QX/T 637-2022
氣候預測檢驗:熱帶氣旋
2022/1/7
2022/4/1
行業標準
QX/T 636-2022
氣候資源評價:氣候生態環境
2022/1/7
2022/4/1
行業標準
QX/T 597-2021
區域性乾旱過程監測評估方法
2021/5/10
2021/9/1
行業標準
QX/T 595-2021
氣候指數:高温
2021/5/10
2021/9/1
行業標準
QX/T 633-2021
南海夏季風監測指標
2021-10-14
2022/1/1
行業標準
QX/T 575-2020
氣候指數:雨澇
2020/7/31
2020/12/1
行業標準
QX/T 574-2020
氣候指數:颱風
2020/7/31
2020/12/1
行業標準
QX/T 573-2020
氣候公報編寫規範
2020/7/31
2020/12/1
行業標準
QX/T 570-2020
氣候資源評價:氣候宜居城鎮
2020/7/31
2020/12/1
行業標準 [15] 

國家氣候中心學術期刊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創刊於2005年5月,由中國氣象局主管、國家氣候中心主辦的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設有氣候系統變化、氣候變化影響、氣候變化適應、温室氣體排放、對策論壇、簡訊等欄目,其內容包括中國國內外氣候變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進展,以及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交叉學科,如地球科學、生態與環境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報道全球變化最新的觀測事實、重要信息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適應、減緩措施和技術成果等;及時反映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各類國際、國內重大活動、重大科技計劃及國際環境外交談判的信息。 [16]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簡稱ACCR)由中國氣象局主管、國家氣候中心主辦的英文期刊,創刊於2010年8月,設有氣候系統變化、氣候變化影響、氣候變化適應、温室氣體排放、對策論壇、簡訊等欄目。 [17]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

國家氣候中心文化傳統

國家氣候中心形象標識

國家氣候中心標識為藍色,由橢圓形地球,麥穗和“中國”二字組成,其中橢圓形地球背景為世界地圖和中心英文簡稱NCC。 [1] 
中心標識 中心標識

國家氣候中心文化活動

2022年8月12日,由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指導,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騰訊主辦,中國天氣網、騰訊碳中和實驗室承辦的2022“守護行動”碳中和科普活動啓動。 [18] 

國家氣候中心機構領導

國家氣候中心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副主任

國家氣候中心歷任領導

歷任主任
名單
任期時間
丁一匯
1994-2000年
王錦貴
2000-2001年
章國材
2001-2003年
董文傑
2003-2008年
肖子牛
2008-2010年
2010-2021年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