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與生物圈計劃

鎖定
人與生物圈計劃(ManandBiosphereProgramme,MAB)是1966年10月召開的“政府間關於生物圈資源合理利用及保護的科學基礎的專家會議”上首次提出的計劃。 [1] 
2021年12月1日,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上,我國成功當選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國際協調理事會理事國。 [5] 
中文名
人與生物圈計劃
外文名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簡    稱
MAB
單    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
發佈時間
1971年

人與生物圈計劃簡介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一項國際性的、政府間合作研究和培訓的計劃。其宗旨是通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結合,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結合,科學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政治決策者和廣大人民的結合,對生物圈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研究,並預測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及這種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為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圈的資源,保存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改善人類同環境的關係,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以尋找有效地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途徑。

人與生物圈計劃現狀

人與生物圈計劃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有的國家已成立了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中國於1972年參加這一計劃並當選為理事國,1978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我國有10個課題被納入人與生物圈計劃,有2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人與生物圈計劃現狀 人與生物圈計劃現狀
生物圈保護區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護網。世界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把全世界分成193個生物地理省(分佈在我國範圍內的有14個),在這些生物地理省中,選出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作為生物圈保護區。它不僅要具有網絡的特徵,還要把自然保護區與科學研究、環境監測、人才培訓、示範作用和當地人民的參加結合起來,其目的是通過保護各種類型生態系統來保存生物遺傳的多樣性。生物圈保護區具有3個特點:首先,它是受保護的典型環境地區,其保護價值需被國內、國際承認,它可以提供科學知識、技能及人類對維持它持續發展的價值。其次,各保護區組成一個全球性網絡,共享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的研究資料。第二,保護區既包括一些受到嚴格保護的“核心區”,還包括其外圍可供研究、環境教育、人才培訓等的“緩衝區”,以及最外層面積較大的“過渡區”或“開放區”。開放區可供研究者、經營者和當地人之間密切合作,以確保該區域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
2022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宣佈在 9個國家增設11個保護區,其中,乍得、格魯吉亞和贊比亞首次擁有了各自的生物圈保護區,西班牙原有的2個保護區面積得到擴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增至738個,分佈在134個國家和地區。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在全世界的保護區域面積達到130萬平方公里。 [6] 

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的加入

中國於1972年參加這一計劃,一直是“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截止2014年11月,中國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有34個自然保護區 [2]  ,它們是卧龍、鼎湖山、長白山、梵淨山、武夷山、神農架、錫林郭勒、博格達峯和鹽城等。中國還將建立中國生物區保護網絡,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加入,並逐漸向國際網絡輸送。

人與生物圈計劃宗旨

通過全球範圍的合作,達到如下目標:
——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通過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為有關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長期的系統監測,研究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
——為提供對生物圈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而開展人員培訓和信息交流。

人與生物圈計劃機構組織

MAB國際協調理事會為國際MAB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重要職責是指導和監督MAB計劃的實施,協調與其它國際科學計劃的關係。每年召開一次大會。中國為該組織的理事國。組織規模:到目前為止,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了該計劃。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MAB結合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重要的國際性公約開展活動,明確提出了通過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來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人與生物圈計劃合作與活動

中國MAB國家委員會於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委員會由各有關政府部門官員、科技界、新聞界和學術團體的代表組成。中國科學院許智宏院士是中國MAB第六屆國家委員會主席 [3]  。秘書處設在中科院生物局,韓念勇研究員為中國MAB國家委員會秘書長,負責MAB的日常工作。

人與生物圈計劃當選理事國

2021年12月1日,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上,我國成功當選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國際協調理事會理事國。 [5] 

人與生物圈計劃影響及作用

國際性的、政府間合作研究生態學的綜合性計劃,簡稱 MAB。它是根據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六屆大會2·313號決議設立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宗旨是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結合,科學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和決策者的結合,對生物圈及其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研究,並預測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為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圈的資源,保存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改善人類同環境的關係提供科學依據。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協調管理機構是由30個理事國組成的“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每兩年開會一次。理事會閉會期間,由主席一人、副主席四人、報告員一人組成執行局,下設秘書處(在教科文組織生態科學司內),主管協調雙邊或多邊的國際合作,促進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建立,組織研究成果和情報資料的交流,舉辦各種學術討論會和訓練班等。
人與生物圈計劃在國際上引起普遍的重視,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參加這一計劃,有的國家已成立了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課題已有1000多個,10000多名科學家參加研究工作。生物圈保護區已發展到200多個,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生物圈保護區網。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主要出版物有:《人與生物圈研究技術資料》、《人與生物圈計劃報告集》和一些不定期的論文集等。

人與生物圈計劃項目內容

人與生物圈計劃共有14個研究項目:
1、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對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人與生物圈計劃影像 人與生物圈計劃影像
2、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實踐對温帶和地中海森林景觀的生態影響;
3、人類活動和土地利用實踐對放牧場、稀樹幹草原和草地(從温帶到乾旱地區)的影響;
4、人類活動對乾旱和半乾旱地帶生態系統動態的影響,特別注意灌溉的效果;
5、人類活動對湖泊、沼澤、河流、三角洲、河口、海灣和海岸地帶的價值和資源的生態影響;
6、人類活動對山地和凍原生態系統的影響;
7、島嶼生態系統的生態和合理利用
8、自然區域及其所包含的遺傳材料的保護;
9、病蟲害管理和肥料使用對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生態評價;
10、主要工程建設對人及其環境的影響
11、以能源利用為重點的城市系統的生態問題;
12、環境變化和人口數量的適應性、人口學和遺傳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13、環境質量的認識;
14、環境污染及其對生物圈影響。

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相關活動

2020年12月15日上午,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第二十二屆大會在煙台開幕,本次大會的主題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煙台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出席並致辭,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主持。 [4] 
2023年6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在巴黎舉行的會議上審議決定,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於2025年9月22日至27日在中國杭州舉辦。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