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鎖定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是一種水冷式重機槍,由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口徑.30-06(7.62毫米),發射7.62×63毫米彈藥,槍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於冷卻槍管。 [1] 
M1917式機槍曾在比利時波蘭等國家仿製。中國漢陽兵工廠於民國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2] 
中文名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槍身重
15千克
槍管長
607毫米
槍身長
968毫米
口    徑
7.62毫米 [2]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發展沿革

1900年,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成功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原理的重機槍,並獲得專利權,當時美國軍方對勃朗寧設計的機槍不感興趣。1910年,勃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堡製造了他設計的水冷式重機槍樣槍,在1900年設計的機槍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不同點是增加了一個緩衝器扳機機構。但未受到軍方的關注。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法國購買了M1915紹沙機槍,該槍在射擊過程中容易卡殼,動作可靠性很差,在士兵中口碑很糟糕,被貶為世界上最差的自動武器。1917年美國國防部開始在國內尋求一種作用可靠的機槍。美國戰爭部的一個委員會在對勃朗寧設計的機槍進行試驗時,2萬發槍彈發射順利通過,但委員會認為這是一個例外,勃朗寧在第二型機槍上採用了加長彈鏈,並進行48分12秒的連續射擊,出色的表現使抱怨者閉上了嘴巴。美國國防部對該槍表示滿意,勃朗寧設計的重機槍被選中作為制式武器,定型命名為M1917式.30-06勃朗寧重機槍。1917年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獲得了1萬挺機槍的定單,投入生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總共生產了56608挺M1917式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繼續改進發展。按照軍方要求,針對一些不足進行改進,託底板易裂,以環箍加固;採用新的彈鏈輸送杆和改進的機匣蓋固定銷。1936年,M1917式機槍的改進型M1917A1式重機槍列為美軍制式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商向軍方提供了近5.4萬挺M1917A1式重機槍。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在還在使用M1917A1式重機槍。二戰期間,M1917式重機槍比較笨重,機動性、勤務性差,難以與德軍的MG34和MG42通用機槍抗衡。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技術特點

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機構。機匣呈長方體結構,內裝自動機構組件。整個機構比較複雜。勃朗寧機槍持續火力強,動作可靠,但比較笨重。
槍彈擊發後,火藥氣體作用於彈殼底部,推動槍機和槍管一同後坐8毫米。槍機和槍管只共同後坐一小段行程,機匣中的兩個開鎖斜面同時下壓閉鎖卡鐵兩側的銷軸,迫使閉鎖卡鐵滑出槍機下部的閉鎖槽,於是槍機開鎖,脱離槍管節套,單獨後坐;開鎖後,槍管和節套在後坐中猛擊旋轉式加速杆,加速杆上端撞擊槍機下面的突出部,在加速槍機後坐的同時,減慢槍管後坐速度。槍管節套在慣性作用下向後運動,一方面壓縮槍管復進簧,一方面迫使加速機構後轉,促動槍機加快後坐速度,繼續壓縮復進簧。後坐過程中,槍機上方的取彈器從彈帶中抽出一發槍彈,其前端的T形抽殼鈎則從彈膛內抽出發射過的彈殼。槍機後坐到位後,復進簧伸縮,推動槍機復進,拋殼挺撞擊彈殼,使之向下方拋出。槍機繼續復進,閉鎖鐵撞起落架座而上升,於是槍機和槍管節套又結合在一起,完成推彈入膛、槍機與槍管的閉鎖動作。在槍機與槍管共同復進過程中,扣扳機,則擊針被釋放,擊針簧立即使擊針前進,而擊發下一發槍彈底火,完成一個自動循環過程。
該槍採用彈帶供彈,利用槍機後坐能量帶動撥彈機構運動。該槍槍管可在節套中擰進或擰出,以調整彈底間隙。該槍還配有三腳架。瞄準裝置該槍準星為片狀,可做橫向調整;表尺為立框式,可修正風偏。
由於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採用水冷結構,因而在高寒及無水地區不便使用。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性能數據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式
槍身長:968毫米
槍管長:607毫米
槍身重:15千克
槍架重:30.5千克
口徑:7.62毫米
彈藥:0.30英寸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
供彈具:250發彈帶
初速:854米/秒
最大射程:3154米/5029米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瞄準基線長680毫米
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A1式
口徑:7.62毫米
槍身長:980毫米
槍管長:610毫米
槍身重:15.2千克
槍架重:24.1千克
彈藥:7.62×63毫米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
供彈具:250發彈帶
初速:854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最大射程:5029米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3]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衍生型號

笨重的水冷式重機槍在坦克中佔踞了太大的空間,而且對步兵來説太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M1917式機槍的基礎上,去掉搶管上外罩的水筒,將水冷式改為氣冷式,重量大幅度減輕,逐步推出了M1919系列機槍。比較著名的是M1919A4、M1919A6。M1919A6在M1919A4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槍身結構幾乎一樣,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換,改進槍管套筒、兩腳架、提把和槍托等零部件。M1919系列機槍最終被M60通用機槍所取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應美國遠征軍的要求,勃朗寧開發了12.7毫米口徑重機槍,按照M1917式機槍按比例放大而成,不同之處是增加了一個液壓緩衝器和後阻鐵,去掉了M1917式機槍上的小握把。1921年定型,命名為M1921式0.50勃朗寧重機槍。最初採用水冷槍管。隨後出現了質量較輕、操作方便的氣冷槍管型機槍,命名為M2。1933年前後又設計了重槍管型,命名為M2HB。M2HB式機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徑機槍之一,服役至21世紀。
中國仿製型,改為發射德式毛瑟子彈。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仿造成功,稱卅節式重機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