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F.舒馬赫

鎖定
E.F.舒馬赫(Schumacher,E .F)(1911年-1977年),英籍德國人,世界知名的經濟學者和企業家,被後人尊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
中文名
E.F.舒馬赫
外文名
Schumacher,E .F
別    名
舒馬赫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職    業
經濟學者,企業家
主要成就
被後人尊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
出生地
德國
代表作品
《小的是美好的》

E.F.舒馬赫個人履歷

舒馬赫於1911年生於柏林,其父是德國一位不知名的政治經濟學教授。
20世紀30年代,舒馬赫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經濟學,並且22歲就留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經濟學,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學者之一。
二戰前,舒馬赫移民到英格蘭。其間,他的一篇名為《多邊清算》的論文於1943年在凱恩斯主編的《經濟學家》雜誌上發表。後來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凱恩斯起草的多邊清算方案“凱恩斯計劃”中,全面採用了舒馬赫的觀點。
1943年,舒馬赫還同著名經濟學家米切爾·卡列茨基合作撰寫了《國際清算和長期貸款》的論文,提議成立國際投資局作為向國際經濟注入清償手段的工具,這一方案20年後得到了實施。自此,舒馬赫成為經濟學家,並參與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的諮詢和制定工作。
戰後初期,舒馬赫擔任英國對德管制委員會的經濟顧問,後來擔任英國煤炭委員會的首席經濟學家,期間提出節能和反對核能的主張。
1955年舒馬赫訪問緬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產生濃厚興趣,此後擔任了緬甸政府經濟顧問。在緬甸期間,舒馬赫由一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轉變為一個“佛教經濟學家”。

E.F.舒馬赫學術觀點

在他看來,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經濟結構,不外乎個人追求利潤及進步,從而使人日益專業化,使機構成為龐然大物,帶來經濟的無效率、環境的污染和非人性的工作環境。他把對傳統發展模式批判的眼光指向了現代技術和大型組織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積極倡導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即以人為主要資源,提高教育水平,珍重土地,更有效地運用工業資源,發展人性化的中間技術。

E.F.舒馬赫主要學術著作

1973年,舒馬赫出版了《小的是美好的》一書:書中質疑西方經濟目標是否值得嚮往,反對核能與化學農藥,他也批評以經濟成長作為衡量國家進步的標準。該書在一經推出便以其切中時弊和頗具爭議的觀點激起讀者的熱烈反響,1973年到1979年的6年間再版12次,形成了廣泛的影響。

E.F.舒馬赫世界環保稱號

在舒馬赫辭世後的30年,他提出關於發展中國家技術路徑選擇的“中間技術”的思想,在當今這個資源密集型的工業化時代仍有着很深刻的現實意義。因此,他被評為“世界十大環保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