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DVD碟片

鎖定
DVD碟片(也稱DVD光盤)是Digital Video Disc的縮寫,又被稱為高密度數字視頻光盤。它是比VCD更新一代的產品。DVD分別採用MPEG—2技術和AC—3標準對視頻和音頻信號進行壓縮編碼。它最高可以記錄150分鐘的視頻(單面單層)或300分鐘的視頻(單面雙層)。與VCD不同的是它的圖像清晰度可達720線(即720P)。
DVD使用的碟片分為DVD+R/RWDVD-R/RWDVD-RAM等三大類(共5種)。其中+/-R/RW的區別在於“-R”代表“只能寫入一次”+R代表在未寫滿的情況下可繼續將數據寫入到剩餘空間;“RW”代表“可反覆擦寫”。
中文名
數字通用光盤
外文名
Digital Versatile Disc
簡    稱
DVD
出現時間
1996年初
數    據
視頻、音頻或計算機生成
單層容量
4.7GB
產    代
第二代
用    途
存儲媒體、文檔、程序等文件,也可製作視頻光盤在DVD機上播放
大小規格
有大中小三種
前    身
LD/CD/VCD等光存儲產品
接班人
移動u盤/硬盤/BD光盤等
別    名
高密度數字視頻光盤

目錄

DVD碟片發展歷史

DVD在誕生之初的全稱是“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也稱數字激光視盤),後來則被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通用光盤”,是LD(Laser Disc)、CD(Compact Disc)、VCD(Video CD)等光存儲產品的接班人。
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DVD的初步規格,到1996年初DVD樣機的出現,前後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其發展速度可謂非常之快。
DVD的誕生及其標準的確立與娛樂業有着很大的 關係,就像當年索尼公司(Sony)開發CD光盤時也是主要針對娛樂業。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製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製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中記錄一部標準長度(135分鐘)的視頻節目,並要求高於LD的圖像和聲音質量。上述要求於1990年提出,在1994年正式得到確定。要知道VCD的圖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顯然,單靠提升視頻編碼技術是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的。鑑於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硬件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説這是研究開發DVD的最初動因。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飛利浦 公司(Philips)率先發布了“單面雙層12cm(5.25英寸)高 密度多媒體CD的格式與技術指標”,簡稱多媒體光 盤系統(MMCD: 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説這是第一個準DVD技術規格。
在1995年1月初的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設備大展上,索尼公司轟轟烈烈的開始為DVD製造聲勢,並暗示自己將在DVD領域中領先一步。這意味着DVD競爭的完全公開化,因為另外一家同樣著名且實力雄厚的公司做出了針鋒相對的決定,發誓要與索尼一爭高下,那就是對DVD蓄勢已久的日本東芝公司(Toshiba)。
在那次大展之後不久,1995年1月24日東芝公司就發佈了另一個DVD規格——“超密度光盤系統”,簡稱SD(Super Density),這一簡寫仍用在東芝公司的相關DVD產品的型號中。
對於DVD來説,1995年9月15日是一個關鍵的日 子,兩大陣營終於達成了統一DVD標準的協議在最 後關頭,索尼公司做出了重大的、關鍵性的讓步,放 棄了自己的光盤結構,同意採取東芝公司獨具匠心且 較為先進的雙盤對接的光盤結構,而東芝公司則相應 的在數據調製和信號處理等方面向擁有豐富的CD生 產、開發經驗的索尼公司妥協。
雖然這場空前激烈的DVD規格大戰最後達成了統一的格式,但也從此埋下了禍根。表面上看, MMCD與SD在規格上是一軟一硬,雙方各佔一項,平分秋色。可事實上,採用MMCD的部分按照索尼 技術人員的話説是“象徵性的”,這讓一向以技術領先著稱的索尼很沒面子。從此,索尼與飛利浦的“復 仇”之心時刻沒有停止跳動,而可錄DVD與下一代藍 光高密度光盤時代,就是其反擊的開始![2]
由於有CD刻錄技術的基礎,可錄DVD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在1995年DVD規格走向統一併於1996年中期推出產品後,世界上第一個DVD可重寫刻錄規格— —DVD-RAM在1997年誕生了。
此後的二十年,DVD仍在有條不紊的發展。
DVD光存儲是在CD類光存儲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的技術飛躍,它不僅在技術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並迅速的推向市場,成為CD類產品的替代者。直到今天,儘管藍光光盤產品已經陸續上市,DVD光盤依舊是大多數市場中的主要產品,並且為大多數消費者提供服務。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新一代高密度藍光光盤最終會取代DVD光盤,但是DVD光盤已經在光存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的發展歷程將為世人所銘記。 [1] 

DVD碟片刻錄規格

DVD碟片DVD-RAM

1919年,由松下主導的 DVD-RAM刻錄機和播放機就已面世,並在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為行業的先驅者,但由於其根本無法兼容當時的DVD碟片和播放機(即DVD-RAM驅動器不能播放DVD碟片,而DVD播放機也不能播放DVD一RAM碟片) 因此松下一直無法打開DVD刻錄機的市場局面。
由於DVD-RAM在數據存儲萬式上與硬盤極為相似(透明式操作) 並且可重寫次數遠高於DVD-RW和DVD+RW,重複使用的 次數允許有10萬次之多,所以只要不考慮與傳統DVD驅動器和播放機之間的兼容問題,它是非常理想的數據存儲與備份手段。但是由於大多數用户對於以上兩種設備使用的機會都非常高,因此迫切需要兼容性更強的格式 。 [2] 

DVD碟片DVD-R

DVD-R就好像CD-R一樣,都是採用有機染料的方法制成,大部分DVD閲讀器和播放器都支持DVD-R,初出的DVD-R容量只有3.95GB ,後期才擴充至4.7GB,早期DVD-R是分為兩類:DVD-R(G)和DVD-R(A),DVD-R(A) 是針對專業市場,利用635-nm激光寫入數據,早於1997年10月由PIONEER推出1.0版本,直至1999年5月推出4.7G DVD-R(A) 1.9版本
特點:DVD-R(A)刻錄機不能寫入DVD-R(G),相反DVD-R(G)刻錄機也不能寫入DVD-R(A)。

DVD碟片DVD-RW

最早的DVD-RW刻錄機是不能刻錄CD-R和CD-RW的,但是市場上可以見到的DVD-RW刻錄機都增加了對CD-R/RW的刻錄功能了。
DVD-RW的優點是兼容性好,能夠以DVD視頻格式來保存數據,因此可以在影碟機上進行播放。但是,它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格式化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由於使用很不方便,盤片在一些DVD-RW上有兼容性問題,因此,DVD-RW被認為不太適合普通的商業用途。 [3] 

DVD碟片DVD+R

DVD+R其實是可寫入一次的DVD+RW 之變種,DVD+R的染色方法和DVD-R很類似,因此DVD+R也兼容一部分的DVD-R。
特點:DVD+R可以CLV格式寫入數據。

DVD碟片容量

(以標準尺寸DVD光盤為準)
單面單層光盤(D5):4.7GB 最大可存儲150分鐘的影片
單面雙層光盤(D9):8.5GB 最大可存儲300分鐘的影片
雙面單層光盤(D10):9.7GB 此格式已不流行
雙面雙層光盤(D18):17GB 此格式已不流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