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CD-DA

鎖定
CD-DA又叫激光數字唱盤,用來存儲數字音頻信息,如音樂歌曲等。早期,Philips公司、SONY公司希望用CD來保存數字高保真音樂,為此制定的標準稱為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標準,簡稱CD-DA標準(CD-Audio Book)。符合這個標準的光盤都標有“Digital Audio”的標識。正式標準定義在1982年發佈的紅皮書(Red Book)中,包括定義了CD的尺寸、物理特性、編碼方式、錯誤校正等。
中文名
激光數字唱盤
原版名稱
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
開發商
飛利浦(Philips)/索尼(Sony)
發行公司
飛利浦(Philips)/索尼(Sony)
發行日期
1979年
光盤直徑
120mm
記錄時間
74min

目錄

CD-DA發展歷史

1979年,飛利浦(Philips)和索尼(Sony)結盟聯合開發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精密光盤數字音頻)標準。飛利浦(Philips)已經是開發了商業的激光唱盤播放器,索尼(Sony)旗下則有十幾年的數字記錄技術研究經驗。當它們就規範單一的音頻技術進行協定時,這兩個公司陷入了爭吵——這就引入了潛在的不兼容的音頻激光盤格式。
飛利浦(Phlipis)主要進行物理設計,它設計的CD類似於先前生產的激光唱盤,盤上的凹陷(pit)和平地(land)可以通過激光讀取;索尼(Sony)則主要進行數模電路的設計,特別是數字編碼和糾錯碼設計。
1980年,這兩個公司發佈了CD-DA標準,就是今天所説的紅皮書標準(因發佈文檔的封面為紅色而得名)。紅皮書包括記錄、採集以及今天仍然使用的120mm(4.72英寸)直徑物理格式等規範。據説確定這個光盤尺寸是因為它可以容納在沒有中斷情況下大約70分鐘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全部內容。
該規範發佈以後,這兩家公司競相推出第一款商用CD音頻驅動器。由於索尼(Sony)在數字電路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與飛利浦(Phlipis)競爭了一個月以後最終取勝,並於1982年10月1日推出了CDP-101播放器和世界上第一個CD唱片——Billy Joe的52nd Street專輯。該播放器首先在日本上市,然後是歐洲,直到1983年初才打入美國市場。1984年,索尼(Sony)又推出了第一個可移動便攜式CD播放器。

CD-DA原理

CD唱盤是CD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其標準是其他CD標準的基礎。聲音是一種連續變化的模擬量,傳統上採用模擬的方式記錄。CD-DA克服了模擬唱盤的弱點,採用數字方式記錄聲音信息。基本方式如下:
(1)採樣、量化
把模擬的聲音信號通過採樣、量化轉換成數字信號。
(2)編碼
所謂編碼,就是在有用數據中加入一定的糾錯、同步和控制數據。在數據回放時,可以根據所記錄的糾錯數據判別讀出的聲音數據是否有錯,如在一定範圍內有錯,可加以糾正。CD-DA採用差錯校驗碼CIRC,用來檢測和糾正因CD表面的劃傷或灰塵產生的差錯。
在CD-DA中,立體聲有兩個聲道(左右聲道),因此每次採樣有2個16位(bit)的樣本,分別組成2個8位字節(byte)。6次採樣共24字節組成一幀(frame),左右聲道各12字節。紅皮書定義98幀構成1節(Section),也稱為1個扇區(Sector)。
CD-DA音頻數據的採樣頻率為44.1kHz,因此1秒鐘的音頻數據率就為
44.1×1000×2×(16÷8) = 176400字節/秒
1秒鐘所需要的幀數為
176400÷24= 7350幀/秒
1秒鐘所需要的扇區數為
7350÷98=75扇區/秒
換言之,每一扇區長度為1/75秒,包含2352字節數字音頻數據。
每幀除左右聲道音頻數據(audio data)外,還包括:3字節同步信號(SYNC),1字節控制和顯示子碼(subcode/control and display),4字節Q錯誤校驗碼,以及4字節P錯誤校驗碼(表11-02-1)。
CD-DA的一幀
子碼
音頻數據(左聲道)
Q校驗
音頻數據(右聲道)
P校驗
3字節
1字節
12字節
4字節
12字節
4字節
同步位不再經EFM(Eight-fourteen Modulation)調製,本身就是通道碼。具體的碼字是:
任何數據經EFM調製後都不會出現與同步碼字相同的碼。子碼主要提供盤地址信息。Q校驗碼和P校驗碼都採用RS(Reed-Solomon,裏德-索洛蒙)碼,其中P校驗是由(32,28)RS碼生成的校驗碼,Q校驗是由(28,24)RS碼生成的校驗碼。
每個扇區所含音頻數據量為98×24=2352(字節):
一個扇區所含音頻數據
2352字節
紅皮書還規定在2352字節的音頻數據中添加兩層錯誤檢測和錯誤校驗碼(EDC/ECC,error detec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code)。CD-DA在錯誤防護的前兩層利用交叉插入的裏德-索洛蒙編碼(CIRC,Cross Interleave Reed-Solomon Code)。如果光盤被擦傷或沾上灰塵而使激光無法讀數據,CD播放器就使用該CIRC重新形成音樂。
紅皮書規定CD-DA的編碼採用EFM。CD-DA的一幀36字節,除幀同步3字節外,其餘用EFM編碼;每一個域還要附加3個合併位(3 merge bits)。因此CD-DA一幀的通道位數是588(表11-02-2)。
一幀數據的通道位數
編號
字段名稱
通道位數
合計
(1)
同步位(SYNC)
24+3
27
(2)
子碼(Subcode)
1×(14+3)
17
(3)
左聲道數據(Data)
12×(14+3)
204
(4)
Q校驗碼
4×(14+3)
68
(5)
左聲道數據(Data)
12×(14+3)
204
(6)
P校驗碼
4×(14+3)
68
合計
-
-
588
紅皮書規定,CD上的音頻數據存放在一個或多個光道(tracks)上。每一光道通常是一首歌曲。一張標準CD-DA上最多可以有99條光道。一條光道可包含若干扇區。
紅皮書不僅定義瞭如何將音頻存儲在CD上,還定義了一種將圖信息加在CD上的方法。這種類型的光盤通常稱為CD+G光盤,或"CD plus graphics"光盤。在一張74分鐘的紅皮書標準光盤的子碼(通道R~W)裏大約可以存儲16MB的圖(用户數據)。
編碼後的數據再經調製轉換成通道碼以確定光盤上凹痕和凸痕的長度。光盤記錄時音頻數據、控制和糾錯碼分別記錄在不同的光道上。這也稱紅皮書(Red Book)或Mode 0規格。一張CD唱盤理論上可容納約74分鐘的立體聲音樂信號。CD唱盤的成功,使它很快取代了普通留聲機及密紋唱片。
紅皮書的部分內容彙總在表11-02-3中。
所有的光盤格式都是以CD-Audio格式為基礎而發展的。
激光唱盤標準摘要
光盤
播放時間
74分鐘
旋轉方向
順時針(從讀出表面看)
旋轉速度
1.2m/s~1.4m/s (恆定線速度)
光道間距
1.6 μm
盤片直徑
120 mm
盤片厚度
1.2 mm
中心孔直徑
15 mm
記錄區
46 mm~117 mm
數據信號區
50 mm~116 mm
材料
折射率為1.55的任何材料
最小凹坑長度
0.833 μm (1.2m/s)~0.972 μm (1.4m/s)
最大凹坑長度
3.05 μm (1.2 m/s)~3.56 μm (1.4 m/s)
凹坑深度
~0.11 μm
凹坑寬度
~0.5 μm
光學系統
激光波長
780 nm (7 800 埃)
聚焦深度
± 2 μm
信號格式
通道數
2個
量化
16位線性量化
44.1 kHz
通道位速率
4.3218 Mb/s
數據位速率
1.9409 Mb/s
數據:通道位
8:17
錯誤校正碼
CIRC(Cross Interleave Reed-Solomon Code)
調製方式
EFM(Eight-to-fourteen Modulation)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