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aeyer-Villiger反應

鎖定
Baeyer-Villiger是將酮氧化成相應的的一類氧化反應,也叫做 Baeyer–Villiger重排 。Adolf Baeyer等第一次於1899年報道了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他們選擇過硫酸鈉和濃硫酸為氧化劑,進行了薄荷酮等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應。此後,此類反應在天然產物等的合成中發揮着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
Baeyer-Villiger反應
別    名
Baeyer–Villiger重排
反應過程
酮氧化成相應的酯
發現時間
1899年
發現人
Adolf Baeyer

目錄

Baeyer-Villiger反應反應機理

過氧酸先與羰基進行親核加成,然後酮羰基上的一個羥基帶着一對電子遷移到-O-O-基團中與羰基碳原子直接相連的氧原子上,同時發生O-O鍵異裂。因此,這是一個重排反應
反應機理 反應機理
具有光學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過氧酸反應,重排產物手性碳原子的構型保持不變,説明反應屬於分子內重排:
分子內重排 分子內重排
不對稱的酮氧化時,在重排階段,羰基兩側的烴基均可遷移,但實驗證明還是有選擇性的,烴基遷移有快慢之分,其遷移能力大小順序為:
醛的Baeyer-Villiger反應 醛的Baeyer-Villiger反應
醛氧化時的機理與此相似,但遷移的是氫負離子,得到的重排產物是羧酸: [1] 

Baeyer-Villiger反應催化劑

1、酸類
Baeyer-Villiger反應舉例 Baeyer-Villiger反應舉例 [1]
酸類催化劑作為一類高效催化劑在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應用廣泛。由於過酸在作為氧化劑的同時也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所以也可以把過酸類催化體系歸於酸催化體系中。事實上,在很多反應體系中,酸催化劑的存在會大大提高反應活性。張研等發現,在以乙酸酐為介質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可以用過碳酸鈉作氧化劑,將環酮或酮氧化成相應的內酯或酯。Berkessel等報道了環己酮等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反應中他們選擇以酸作催化劑、以環境友好的H2O2為氧化劑。在温度、溶劑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與不加催化劑的空白試驗進行對照,加入酸類催化劑時的反應轉化率和產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他們在試驗中還發現,該類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存在溶劑效應,在相同條件下,以1,1,1,3,3,3-六氟-2-丙醇(HFIP)為溶劑時,轉化率和產率較其他溶劑都高,所以選擇合適的溶劑也是該類重排反應中的研究重點。
2、鹼性的水滑石類
固體水滑石及類水滑石對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具有比較高的催化活性。Kanda等研究發現,在以層狀水滑石等水滑石類作為催化劑催化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不僅反應中的產率較高,而且催化劑在反應後可以很好的分離回收再利用。Kanda等認為,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的活性中心恰好是水滑石的鹼性中心,這個鹼性中心可以促進過酸把氧傳遞給酮這個重要過程的進行。所以,鹼性的水滑石類催化劑才會對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有着很高的催化活性。
Kanda等還認為,由於Fe3+,Cu2+等變價金屬離子可以和水滑石類的鹼性中心發生協同作用,所以Fe3+,Cu2+等變價金屬離子的加入能明顯提高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的轉化率和產率。
3、過渡金屬離子的分子篩類
過渡金屬離子的分子篩在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的應用十分廣泛。Bhaumik等第一次報道了在催化氧化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應用TS-1分子篩。Corma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摻雜金屬離子Sn的β分子篩類,可以選擇地活化酮上的羰基,從而能夠有效的促進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有效進行,反應產物中相應內酯的比例可達到98%。並且反應中的選擇性也很高,對於不飽和酮,也能生成單一的目標酯或內酯,無環氧化物等副產物。他們還以對甲氧基苯甲醛為底物,以Sn-β分子篩等作催化劑,催化氧化對甲氧基苯甲醛生成甲酸酯,進一步水解生成酚,其效果也較好。
以Sn-β分子篩作催化劑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過程有如下優點:首先,由於此類催化劑催化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中沒有由醛生成的相應的酸的過程,因此提高了重排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其次,無論是從反應的温度還是從溶劑的量來看,其温和的反應條件和較少的溶劑用量都使得Sn—β分子篩類催化劑有着較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4、過渡金屬配合物類
在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催化劑的研究中,過渡金屬配合物類的應用也很廣泛。按反應體系可分為均相催化劑和非均相催化劑兩類,其中固體酸、硅膠負載的鈦配合物和硒等屬於非均相催化劑;均相催化劑主要基於鉑、鋯、錸、硒、砷和鉬等,此催化體系中通常採用的氧化劑為分子氧,此外,還常加入醛類作為體系的共氧化劑。
1978年,Jacobson等首次將過渡金屬Mo的配合物應用於Baeyer-Villiger反應,隨後又發展了一系列過渡金屬(Cu,W,Re,Mn,Pt,Sc,Ti等)的配合物,它們在光學活性化合物的合成中應用較廣。1994年,Bolm第一次報道了環己酮和環庚酮的不對稱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他們選擇鎳和銅的金屬配合物作催化劑,將環酮類氧化成了目標的內酯。但試驗結果不太理想,而且此類催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溶劑種類的制約。於此同時,Strukul等以手性鉑作催化劑催化不對稱的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Tatsuya等接着又以Co(Ⅲ)(salen)作催化劑、催化手性的3-取代的環丁酮生產相應的內酯,同樣取得了較好的產率和e.e.值。 [2] 
參考資料
  • 1.    朱萬仁,韋慶敏主編.有機化學學習指導.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07:292-293
  • 2.    武寧,孫曉雲,嶽爽,臧樹良.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的研究進展[J].當代化工,2012,41(02):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