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35歲現象

鎖定
人民日報大家談:用發展眼光看“35歲現象”
人民日報》(2019年12月20日09版)
中文名
35歲現象
含    義
很多企業將進人的門檻限定在35歲
比    喻
職場“生死線”
領    域
職場

35歲現象社會現象

35歲竟成職場老人,一過了35歲似乎就很討人嫌……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之下,一種日益突出的“35歲現象”引發網友熱議,不僅公務員招考年齡要求35歲以下,很多企業也將進人的門檻限定在35歲,35歲儼然成為職場“生死線”。在解放碑、觀音橋的部分單位、招聘會現場進行了調查,網友、市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種現象是年齡歧視,並不合理。專家也認為,招聘中對年齡“一刀切”的處理太武斷,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1] 

35歲現象評論

準備跳槽,卻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週歲以下”;本想再拼拼,無奈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不如從前……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如何紓解職業困境、更好成就自我?。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王鵬建議:暢通職業發展渠道
“35歲現象”表面上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困境,從深層次來看,也和職場生態、社會輿論等外部環境分不開。
在充滿變化的時代,未雨綢繆不失為明智之舉。但除了個人端正心態、自覺加強學習外,也需要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形成合力,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要依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抓好落實,創造更為公平的就業機會,也要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制度化、規範法、長期化,開拓更多職業發展渠道。用人單位需在激勵和培訓機制上下功夫,幫助員工紓解職場焦慮。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大可不必放大職業焦慮。早在2018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面向未來,一整套人才培養機制必將為更多人實現人生出彩提供廣闊空間。
許慶林建議:勇於走出“舒適區”
發展心理學認為,35歲屬於成年早期(20—40歲)的後段。在成年早期,個體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但人的生理機能卻從30歲左右的巔峯期開始下滑。生理上的變化疊加家庭和職場角色的轉變,趕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讓很多人在35歲左右出現職業焦慮,不難理解。
優勝劣汰向來是職場常態。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補齊能力素質短板。現實中,不少人面對困難挑戰選擇逃避,完成工作抱着“差不多”心理,職業道路越走越窄。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就應以久久為功的努力來強化專業素養,延伸能力的邊界;也應勇於走出“舒適區”,正視自身不足並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職場成功沒有捷徑可走,焦慮煩惱不如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35歲前後正值人生大好年華,擺正心態、持續學習、用心付出,就不難突破職業瓶頸,創造更多價值。
劉永集建議: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
身處信息化時代,知識、技能以及各類生產要素加速迭代,對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論是35歲左右的職員,還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難免會遇到本領恐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職場要求。這一點,我在基層法院工作,深有體會。
當前,司法領域的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羣眾對更好司法服務的期待與日俱增。在一線從事法律工作,不斷提升能力素質,才能適應司法實踐的要求。比如,在新領域新業態出現了一系列新型違法犯罪和民事糾紛案件,又如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信息化工具在司法環節的深度應用,等等。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都在倒逼司法從業者構建匹配工作崗位需要的能力素質。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不間斷地充電,才能持續地釋放能量。終身學習不僅是突破職場危機的根本途徑,也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生活方式。

35歲現象職業限制

除了公務員 還有很多職業拋棄35歲
2011年12月13日,重慶市有關部門聯合發佈了通知,明確公務員招考年齡要求一般在18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任何機關部門不得隨意更改。
重慶就此展開的網絡調查,吸引了7646名網友參與。8%的網友認為,不算歧視,這個限制圈出的就是精英範圍。43%的網友表示,年齡不代表能力,年齡限制就是歧視,只要有口氣還活着就可以考。23%的網友認為,可以有年齡限制,但不是歧視,可適當放寬上限,45歲以內都可以。還有26%的網友表示,對此不感興趣。
其實不少行業都有默認的年齡限制。比如前台接待、通訊業的客服代表,年齡限制在25歲以下。“30歲以上做銷售的都很少,我們公司35歲的幾乎沒有。”江北一從事置業顧問的王麗講,公司除了管理層,幾乎都是80後。而對許多IT人來説,35歲則意味着技術生涯的結束。記者在網上看到,事業單位、高校教師、金融、廣告行業等的招聘條件裏,不少也將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不少應聘者因年齡被拋棄,成了邁不過去的一道檻。 [1] 

35歲現象招聘現狀

在解放碑一人才市場調查發現,不少招聘簡章都有年齡限制。近百家招聘單位中,有81%的招聘簡章上明確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7%的公司要求應聘者年齡在40歲或45歲以下。還有12%的公司沒有寫明年齡限制,但在諮詢過程中,一家招聘行政主管的公司表示,“因為是現場招聘,年齡一看就曉得,不寫明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也沒關係”。
40歲的刁先生是一家日化公司的生產車間主任,他表示,自己在公司已經沒有上升空間,所以想跳槽。在人才市場轉了兩圈,刁先生找到了自己滿意的職位,卻因35歲的年齡限制被拒絕。
35歲現象 35歲現象
我覺得限制年齡的招聘方式不科學,特別是對我這種大齡求職者來説很不公平。”45歲的王女士是巴南區一名普通的財務工作人員,想換離家近的公司上班。“他們説像我這樣年齡的人,他們不考慮。”王女士在人才市場呆了不到10分鐘,只得無奈地離開。

35歲現象相關個案

苦讀一年 發現沒資格考公務員
“清朝鄭板橋44歲才中進士,50歲才補上一個縣官。晚清康有為,36歲才中舉人,38歲中進士。再説遠點,孫悟空五百歲了才大鬧天空,我35歲卻不能考公務員,簡直無法理解。”網友“35職業宅男”在重慶論壇發帖表示。
35歲的他叫陳力(化名),是渝北一傢俬企的公關經理,經常在全國各地奔波。“有了妻子孩子,也想穩定下來了,有時間照顧下家庭,所以才想考公務員。”陳力表示,之前都沒有關注過公務員,所以埋頭苦讀了近一年,最近看報紙突然發現公務員要求的年齡在35歲以下。“我覺得像我這樣的年紀,經驗豐富,辦事能力也強,就這樣被拋棄了,不合理。”他説,想為國家做貢獻,難道還有年齡區分嗎?有沒有能力,難道跟年齡有關嗎?
後悔讀研 超過教師年齡限制
35歲的吳芳(化名),曾經是墊江一中學的自聘教師,教了5年高中。為了提高自己,吳芳考了研究生,並從一重點師範大學畢業。“我有點後悔當初考研了,現在,幾乎所有的教師招聘都限定了年齡。”吳芳表示,自己想繼續當老師,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吳芳表示,自己的職業素養已經比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招聘教師還要年齡限制。為師者,能者居之,不關乎年紀大小。我才35歲,難道就不能教書了嗎?”吳芳認為,應該取消這條極其不合理的限制。“希望能給我們這樣在教育戰線上奮鬥過,又在學術道路上有所追求的人一個機會。”調查發現, 年齡的限制,讓一些想再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教師只能安於現狀。 [1] 

35歲現象專家説法

“35歲界線”造成極大浪費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王崇舉表示,對於“35歲現象”,已經關注很久了,“這肯定是不合理的”。王崇舉認為,一般來講,35歲左右的人有相當的工作經驗,忠誠度較高,家庭穩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35歲不應該是個坎,企業的發展還是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年齡”為本。以前,有的企業可能會考慮,年紀較大的人能做貢獻的時間比年輕人短,會成為企業的一個負擔,但現在社會養老制度已經比較完善,不應該因為年紀而放棄可用的人才。
“現在,不少大學生、年輕人在找工作時,會因為缺少工作經驗而碰壁,而有經驗的年長者,卻因為年齡問題被拒之門外。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求職怪圈,讓人無所適從。”王崇舉表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用人單位對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沒有進行認真的分析調查,才會設置不合理的“硬件”指標。
他認為,企業招聘時,首先應該根據職位來設置條件。一些銷售、IT等行業需要有活力的年輕人無可厚非,可以為年輕人提供鍛鍊的機會,但選擇人才應該用人所長,因人而異,如果把“35歲以下”用作招工“硬件”,剝奪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工作機會和就業權利,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對人的不尊重。社會應該為大齡求職者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發揮優勢,也能為企業帶來客觀的效益。同時,他還強調,品德和能力是人才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只看“硬件”指標,而忽視對人性格品行的考察。
在渝中區一機關單位負責人事工作的李女士也認為,新進入單位的年輕人和30歲左右年齡稍長的人,在工作能力上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年紀稍長的人為人處事更成熟,責任心更強。

35歲現象網友聲音

“老男孩”:年輕人有衝勁是好的,但是不代表35歲以後的人就沒有激情沒有衝勁。我覺得這個限制可以放寬點。
“傳奇”:很多男人,都是35歲才開始真正成熟。
“嘉陵江之秋”:35歲以上,是不是也不晉升領導了?公務員不應當分年齡,我認為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前的人都可以有機會,真正的公務員任用,應當看他對這個社會的熱情、能力及身體狀況。只有用最合適的人來管理這個公共社會,才是合理的。
“春曾”:35歲,是一個要經驗有經驗、要精力有精力的年齡,為什麼竟會成為招聘單位卡住應聘者的一個硬性條件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