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9DD導彈驅逐艦

鎖定
19DD導彈驅逐艦,即日本海上自衞隊新型驅逐艦“秋月”號(19DD)於2010年10月13日舉行了下水儀式。19DD是日本為應對“新威脅”而設計建造的對用途驅逐艦,名義上是為了替換已服役20餘年的初雪級,實際上是進行了新一輪的編制調整並迎合了新的作戰需求,進一步加強了編隊的防空反潛作戰能力。該級驅逐艦建造計劃被2007財年(日本平成19年)國防預算批准,故按日本武器命名傳統,項目代號發為19DD。預計建造4艘,首艦在2010年10月13日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下水,正式命名為“秋月”號。該艦定於2012年服役,將進一步加強海上自衞隊執行水面戰和導彈防禦等任務的能力。
中文名
19DD導彈驅逐艦
外文名
Akizuki-class destroyer
あきづき型護衞艦
前型/級
高波型護衞艦
次型/級
朝日級驅逐艦
研製時間
2009年
服役時間
2012年
類    別
驅逐艦
闡    述
建造的對用途驅逐艦
標準排水量
5000噸
滿載排水量
6800噸
長 度
150.5米
造    價
750億日幣/艘
功    率
64000匹
鍋    爐
4座勞斯萊斯SM1C燃氣渦輪發動機
吃    水
5.4米
全    寬
18.3米
最高速度
30節
乘    員
200人
電力輸出
2400KW x 3
舉行時間
2010年10月13日
建造國家
日本

19DD導彈驅逐艦建造背景

1990年代起,海自陸續新造新一代的村雨級、高波級護衞艦,日本的通用護衞艦逐漸完成大型化趨勢。不過1990年代服役的艦種設計及武裝都略顯保守,與當時國際第一線造艦結晶,如拉法葉級巡防艦、薩克森級巡防艦等相比便相形遜色,到高波級海自的軍艦在匿蹤性上仍考慮不多,偵搜設備仍使用1970年代成熟的機械轉動式三次元雷達。在2000年初期艦載新裝備已屆成熟;包括在平成12年(2000年)研製完成的FCS-3戰鬥系統、預定在平成15-16年間完成的新型水下戰鬥系統OQS-XX,為了趕上國際標準,海自擬定暫停高波級五號艦以後的造艦計劃,利用高波級預定替換的配額啓動了新世代泛用驅逐艦建造計劃。
最初自衞隊的計劃,高波級將與村雨級、日向級、金剛級等構成8艦8機4護衞艦羣架構,扣除4艘直升機護衞艦、4艘神盾驅逐艦,村雨級與高波級總需求規模要20艘,即便扣掉了已經完工的軍艦,新世代泛用驅逐艦應當還有6艘需求。因為在數量上可以確保規模,計劃初始之際新型泛用護衞艦在紙上概念圖極為先進,參照拉法葉級標準,使全艦外觀相當簡潔;然而預算規模抑止了自衞隊利用新設計的企圖心,包括愛宕級護衞艦建造計劃等項目,最終新世代泛用驅逐艦隻剩下4艘配額,基礎設計也只是運用高波級的基礎設計上優化,而沒全面重新設計新外型。原本新型泛用護衞艦預定在平成18年(2006年)編列預算開工,但受到預算不足限制,順延一年,因此在預算書上變成了19DD。而且當時預算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壓縮了19DD的設計,原本向政府請款848億日幣的新型艦首艘最後只拿到了750億預算;二號艦在2008年取得同額預算規模,但是三/四號艦預算在2009年過關,但是在樽節的理由下2艦造艦預算從1,515億日幣壓縮至1,450億日幣,這讓完工後的秋月級最後成為大量妥協的產物;雖然擁有極佳的基礎偵搜能力,卻缺乏完整配套。
日本建造19DD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替換再起建造的多用途驅逐艦,適應新的編制調整,進一步提升“八八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滿足編隊增加艦載直升機的數量,適應高強度的反潛作戰需求,彌補編隊的防空能力的不足,提升在沒有岸基飛機掩護的情況下,遂行遠洋作戰的能力。
19DD導彈驅逐艦 19DD導彈驅逐艦
19DD的主要是承擔多種作戰任務,從傳統的應對外敵入侵、監視周邊海域、處理突發事件、對付間諜船等,到參加國際反恐行動、緊急救援、海外撤僑等無所不能。活動範圍能夠從日本週邊海域到中東地區,甚至到亞丁灣,囊括整個日本海上交通線。不但繼承了初雪級、朝霧級、村雨級、高波級等多用途驅逐艦傳承的應對多樣化任務的能力,還可為彈道導彈防禦編隊中的金剛級驅逐艦提供從點到區域的對空防禦能力,具備長期在海上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

19DD導彈驅逐艦定位

傳統的神盾戰艦如美國的伯克級雖然可以同時迎擊12個目標,但受限在標準導彈硬件架構仍是半主動雷達導引,即使中途可自動飛行,但終端目標標定仍需要仰賴艦艇裝設的AN/SPG-62照明雷達;該雷達只能同時處理單一目標射擊導引,如果目標在不同方向時需要轉動到必要接戰位置。而勃克級在設計上只裝設3具照明雷達(艦艏1座、艦艉2座),當敵方採取飽和攻擊時,即使相位陣列雷達可捕捉到目標,但照明雷達的應對餘裕恐有不足。[3]尤其在2000年以後,因應北朝鮮在對外投射載具威脅日益清晰,美國與日本聯合打造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選擇的載台即是勃克級艦艇及神盾戰鬥系統。原本設計定位是艦隊區域防空的神盾艦可能需要將偵搜能量轉移供高空彈道導彈追蹤後,替區域防空補位的必要能量也日益清晰。
為了替長程防空艦火力空缺補位,秋月級配備了FCS-3戰鬥系統。最初建案構想海自希望能讓這套系統全部採用國產配備,包括四面式主動相位陣列雷達、戰鬥管理系統,以及由99式空對空導彈改良的艦載主動導引艦對空導彈(AHRIM、XRIM-4),使她具備僚艦防空能力(Limited Local Area Defense, LLAD)。然而XRIM-4同樣被預算樽節影響而取消計劃,因此秋月級建造時採用國產雷達與戰鬥系統搭配美國下一代中短程防禦主力RIM-162導彈(ESSM),但國產戰系也升級為FCS-3A,強化防空能量。
原生FCS-3在海自內首先運用艦艇為日向級護衞艦,基本架構是FCS-3主動相位陣列雷達(1部C波段偵搜及1部X波段射控配合)、OYQ-10 ACDS,配合從荷蘭採購的間斷式連續雷達波照明技術(Interrupted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ion,ICWI)組件,利用相位陣列雷達電子掃描的優點,擴張火力通道,讓與標準導彈相同射控硬件架構的ESSM獲得迎擊飽和攻擊能力的多重目標接戰機能。秋月級的FCS-3A基本架構並無不同,關鍵在構成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主動相列雷達收發模組材質從砷化鎵半導體替換成氮化鎵半導體元件,這個調整讓秋月級的偵搜距離增幅為日向級的2倍之多。雷達處理軟件演算法也有升級,強化對飛行目標的訊號處理品質提高自動接戰軟件的性能。

19DD導彈驅逐艦艦身結構

日本19DD驅逐艦方案設想圖 日本19DD驅逐艦方案設想圖 [1]
19DD通過裝備FCS-3A多功能雷達和採用隱身桅杆,外形較以往的驅逐艦有較大改觀,但艦體本身是在高波級驅逐艦的基礎上設計的,基本上沿用了高波級的配置,並沒有大的變化。艦長與高波級同為151米,但水線寬和吃水分別增加了70釐米和10釐米,這是因為裝備FCS-3A雷達造成艦橋結構與機庫一體化的後部上層建築的體積大於高波級,為提高抗顛覆性而採取的措施,因此標準排水量比高波級增加350噸。由於加裝雷達天線,上層建築比高波級高出一層,艦橋結構也有所增大。為減小風壓側面積,將艦橋縮短了2米。為了降低雷達反射面積,採用了愛宕級的艦樓型設計,機庫面積比高波級更大,機庫門尺寸也相應擴大,足可以容納一架MCH-101掃雷/運輸直升機。舷梯和三聯裝魚雷發射裝置全部隱蔽在舷側內,並設計了遮蔽舷門
19DD裝備了綜合艦橋系統,在艦橋上可以顯示動力裝置操作等各種信息。特別是電子海圖顯示裝置,該裝置具備服務器功能,可以向艦內局域網上傳情報信息,設在艦內各陣位的終端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艦橋發出的信息,還可以顯示戰術情報處理系統的信息,並與之交換目標信息,有助於提高航行安全性,節省人力。該系統還具備“艦上訓練”功能,不僅可進行航海訓練,還可以在停泊時利用模擬目標信息進行訓練。另外,靠岸輔助功能除了顯示當前位置外,還可以顯示過去位置和預定停靠位置,能夠直觀地把握艦隻狀態。
19DD的第1甲板的艦橋內有軍官居住艙,隔着2座煙囱佈置了直升機機庫。第2甲板有直通的通道,由前向後依次佈置有電信室、戰鬥情報中心、軍官艙、操作室、廚房、餐廳、士官艙、醫務室等,艦員住艙和廁所佈置在艦首和艦艉處。第3甲板主要有除武器機械艙、空調等機械艙以外的輔機類機械艙、倉庫和艦員住艙。
19DD的彈庫設計變更,聲吶設備增多,因此,主炮到艦首的長度比高波級延長了1米。另外,取消了停泊發電機(D/E),機艙長度減少了1米,使得艦長和水線長與高波級一樣。新增添了興波阻力的艦尾板,並在艦體內加裝了強化艙壁,其目的是避免艦隻被導彈擊中後產生的氣壓和碎片殃及相鄰的艙室,不至於喪失供電和回航能力。艦上的甲板機械設備全部採用通用的液壓裝置驅動,不僅有助於減少機械的專用佔地面積,而且提高了可維修性。直升機助降裝置為高波級使用的E-RAST的改進型RASTMk6,可靈活的應對多型直升機,RASTMk6除了具有輔助直升機着艦的功能外,還有對準矯正功能,操作極為簡便,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從助降到轉運的操作。
秋月級通用導彈驅逐艦共建造4艘 秋月級通用導彈驅逐艦共建造4艘 [2]

19DD導彈驅逐艦艦艇動力

採用4台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SM1C燃氣輪機(單機功率16000馬力)和3台2400千兆瓦的發電機的COGAG方式。推進軸為雙軸,配置在兩個輪機艙內,並設有輔機艙。為降低水下噪聲,推進裝置採用5也變速螺旋槳,對減速裝置採用了減震措施,裝備了通過發出細小氣泡包裹整個艦底防止噪聲輻射的掩蔽裝置,降低螺旋槳發出的水噪聲和空化噪聲的降噪裝置等。
該級艦不僅裝有電力接收裝置,還擁有將本艦發電機發出的電力向其他艦輸送的送電設備,因此,即便在不能使用岸電時,也可與其他艦艇聯合值班發電,有助於降低勞動強度和節省燃料。

19DD導彈驅逐艦控制系統

19DD使用的QYQ-11作戰指揮系統具備實時處理和顯示數據鏈系統、火控系統、電子戰系統等獲取的信息,同時具備輔助戰術決策及作戰指揮、攻擊指揮的功能、“友艦防空”功能、對海打擊控制功能、對陸攻擊控制功能等。
19DD的指揮通信相關設備有綜合管理海上自衞隊的MOF系統的海上終端、衞星通信、地波通信系統的網絡管理系統。作為艦內情報共享的基礎,作戰指揮系統與各種情報終端相連,在全艦構建了綜合網絡(NOYQ-1B),通過它可以實行艦內外實時恰當的情報共享。
19DD的艦橋的前、後部結構的外牆分別裝有2組FCS-3A多功能雷達天線,具備同時搜索、跟蹤多個目標,並引導艦空導彈的功能。FCS-3A的大、小兩種相控陣雷達天線為1組,大的為C波段搜索、跟蹤雷達,小的是X波段照射雷達,用於引號改進型“海麻雀”導彈。FCS-3A除了增加艦炮控制顯控台、彈着觀測功能以及射擊計算功能等,還新增了127毫米炮對空、對海、對陸火力支援控制功能。FCS-3A使用的是氮化鎵材料,因此,雷達發射功率大幅度增加,擴大你搜索、跟蹤範圍,延伸了最大探測距離。同時,為了能夠同時對付多個目標,攔截飛向附近友艦的反艦導彈等,還在跟蹤信號的處理、交戰計算、射擊計算等武器控制軟件中增加了與“友艦防空”相關的算法。
日本最新19DD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諜照曝光(組圖)
日本最新19DD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諜照曝光(組圖)(16張)
塔形桅杆上裝有多種傳感器和通信天線,桅杆中部平台上有導航雷達(OPS-20C),下面的白色天線罩內的是QQR-1C-2直升機數據鏈天線,OPS-20C由主、輔兩套天線構成,中部平台上的為主天線,右下方為輔助天線,可進行360°搜索。

19DD導彈驅逐艦艦艇武器

主炮:前甲板裝備1座MK-45Mod4型127毫米主炮。MK-45Mod4型127毫米艦炮重量輕,全自動無人操作,採用水冷方式,外形採用隱身設計,由FCS-3A控制。設計上主要考慮對海、對陸火力支援,射速較低,僅為每分鐘20發,炮身長度為62身倍(7.87米),射擊精度較高,最大特點是可以發射增程制導導彈。
防空導彈:前甲板裝備32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採用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每個單元可裝4枚,總共可攜帶128枚導彈。
反艦導彈:在2號煙囱前方位置安裝2座四聯裝90式反艦導彈系統。裝備的90式反艦導彈採用渦噴推進,彈長5.1米,彈徑35釐米,射程大於00千米。
近防系統:在艦橋和機庫上方裝備了2座MK-15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近防炮系統內置搜索雷達和跟蹤雷達,可自動完成搜索、探測、跟蹤、評估、射擊整個流程。
反潛武器:16單元07式“阿斯洛克”垂直髮射反潛導彈系統和2座三聯裝97式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魚雷發射裝置佈置在艦橋結構內,由手工開閉的封閉舷門遮蔽,除發射Mk46型魚雷外,也能發射97式魚雷。2架SH-60K反潛直升機。
19DD驅逐艦方案武器配備圖 19DD驅逐艦方案武器配備圖 [3]

19DD導彈驅逐艦電子系統

裝備NOLQ-3D電子戰系統安裝在桅杆上部左右伸出的平台上,採用數字化等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特別是接收裝置,通過將以前的信道接收機數字化,不但提高了靈敏度、還延伸了探測距離,測向方法為位相差測向,提高了探測精度。
艦橋兩側中部裝有4座6管MK-36SBROC干擾箔條發射裝置,口徑130毫米,可發射箔條和紅外誘餌。

19DD導彈驅逐艦聲吶系統

裝備OQQ-22艦載聲吶系統,整合了包括球首聲吶、拖曳陣聲吶、聲吶浮標等在內的信號處理裝置、反潛情報處理裝置、魚雷對抗裝置等系統。取消了球首罩內的側掃陣,裝備低頻OQR-3拖曳聲吶,增加了魚雷對抗系統的控制功能,低頻主動聲吶的圓柱陣安裝在合成橡膠製成的聲吶罩內。具備規避功能,可以探測、規避前方存在的水雷等小型目標。

19DD導彈驅逐艦通訊天線

秋月級通用導彈驅逐艦性能先進 秋月級通用導彈驅逐艦性能先進 [4]
桅杆上部的環狀天線為敵我識別天線,頂部安裝“塔康”天線,艦橋頂部和1號煙囱後部平台裝有X/Ku波段衞星通信天線和小型Ku波段衞星通信天線,後部上層建築頂部裝有國際海事衞星通信裝置(NORC-4B),其前方的平台上裝有美國海軍衞星通信系統USC-42的天線球形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