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

鎖定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而給考古工作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
中文名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
發現時間
1997年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簡介

1996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河南孟津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羣、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湖南長沙走馬摟三國吳紀年簡牘、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青海都蘭吐蕃墓羣的發掘、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而給考古工作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1997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陝西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羣、山東章丘西河遣址、廣西邕寧頂螄山遣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文化城牆及湯家崗文化水稻田、香港東灣仔北遣址、河南偃師商城小城、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遼寧綏中石碑地遣址、廣東廣州南越國御苑遣跡、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發現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羣

發掘地點:陝西省洛南盆地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區文管會、洛南縣文管會
簡介:
在南洛河流域的調查中,發現舊石器地點38處,其中洛南盆地34處,採集各類石製品1000餘件,相鄰的丹江上游商州市腰市盆地4處,採集各類石製品870餘件。另外在洛南盆地發現花石浪龍牙洞洞穴遺址1處,並對其進行持續三年的發掘,共獲得哺乳動物、鳥類和水生動物化石20餘種,各類石製品3.5萬餘件,其中洞穴內達3萬餘件以上,揭露遺址面積120餘平方米,從中清理出3層古人類居住踩踏面、灰燼層,燒石,燒骨,該遺址被認定為一處埋藏十分豐富的早期人類生活居址。
隨後,又在洛南盆地發現曠野型舊石器地點12處,獲得石器1000餘件。洛南盆地舊石器時代地點羣的發現不但填補了秦嶺山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我國南方礫石石器工業和北方石片工業二者的關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整個南洛河流域從上游的洛南盆地到中游的盧氏,甚至三門峽、靈寶一帶直至下游的河南鞏義都有舊石器曠野地點發現,時代從中更新世中晚期到晚更新世,也即由舊石器時代早期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石製品由大到小。這些沿洛河流域分佈的大量舊石器曠野地點羣的重要發現,對研究整個南洛河流域舊石器時代聚落考古及古人類從山區到平原地區遷徙過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章丘西河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山東省章丘市龍山三村
發掘單位:山東省考古所
簡介:
章丘西河遣址陶豬 章丘西河遣址陶豬
西河遺址距今約9000~7700年,已發現30餘處房址,採用大致平行的橫行式佈局,房內有2~3組設計巧妙的燒灶,並有居住、炊飲、活動的功能分區。製陶業比較發達,從西河遺址的製陶業使我們看到,此時的陶器決不是山東地區最早的,它們的發現,為我們探討陶器的起源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西河聚落的居民已過着穩定的定居生活,造型各異的陶器幾乎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在西河遺址中已發現了一些與北辛文化有關的線索,其是否直接發展為北辛文化,或者北辛文化承襲其某些因素而來,還須今後的考古工作來證實。西河遺址為研究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脈絡及陶器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廣西邕寧頂螄山遣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縣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隊、南寧市博物館
簡介:
邕寧頂螄山遣址 邕寧頂螄山遣址
遺址揭露面積5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149座。此次發掘還獲得了大量地層關係明確的文化和自然遺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史前人類生活用具、生產工具以及人類食後遺棄的水、陸生動物遺骸,為了解南寧地區史前文化的內涵、特徵及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頂螄山遺址包括前後承繼的四個發展階段,代表了嶺南地區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其中河邊階地類的新舊石器過渡時期文化遺存,距今1萬年左右的陶器,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罕見的肢解葬式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等,填補了中國史前文化的空白。頂螄山遺址的發現、發掘與研究,對認識廣西地區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確立廣西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討廣西在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史前廣西的自然環境及變遷以及人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城頭山大溪文化及湯家崗水稻田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
簡介:
城頭山大溪文化遺址 城頭山大溪文化遺址
城頭山遺址發現迄今中國最早的水稻田和用於灌溉的水溝,發現了大溪文化早期(6000年前)到屈家嶺時代四次疊壓建造的城牆,城內更有湯家崗、大溪、屈家嶺不同文化時期的製陶作坊、古墓葬、房基以及包括水稻在內的上百種植物籽實、麻織物、動物、人骨與毛髮及陶、木、石等人工遺物。城頭山古城址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古城牆及水稻田,堪稱目前中國最早、發現最豐的史前城址。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香港東灣仔北遣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香港特區荃灣區馬灣島馬灣鄉馬灣村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
簡介:
香港東灣仔北遣址 香港東灣仔北遣址
東灣仔北遺址總面積3000平方米,是典型的海灣遺址,有三期遺存,第一期年代約為公元前 3700-2900年;第二期年代為公元前2200~1500年,發現19座墓葬,是香港地區目前最重要的一批史前人骨資料;第三期年代約在公元前 1500~公元前500年間,屬浮濱文化,説明香港和內地文化交流有悠久的淵源。東灣仔北遺址的發掘是香港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對它的深入研究,將會為香港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考古學上的許多學術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河南偃師商城小城

時代:夏代至商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偃師市城關鎮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工作隊
簡介:
偃師商城小城 偃師商城小城
偃師商城有內城(現稱小城)、外城(現稱大城)之分,以往人們所知道的偃師商城的城垣,屬於其大城;在大城之內還有小城,其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100米,東西寬約740米,它的南、西城牆以及東城牆的南段,與外城城牆重合。以前發現的宮城,正位於小城南北中軸線上。通過發掘可知內城的建造早於外城,外城城牆市在內城城牆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根據可靠的地層關係,偃師商城的大城與小城的建造年代之間,存有一段距離,它們之間的疊壓打破關係,並非“同期打破”關係。大城是在小城建成並使用一段時間後,才開始建造。內城的發現對商文化上限的認定、夏商文化分界和偃師商城佈局、年代及性質的研究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時代:春秋
發掘地點:河南省豫西山地和豫東扇積平原的交接地帶
簡介:
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出土銅器 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出土銅器
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是東周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鄭國祭祀遺址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面,總面積20000平方米,遺址清理出土春秋時期鄭國青銅禮樂器坑17座,殉馬坑44座、夯土牆基一道,商周灰坑791座,水井98 眼,戰國烘範窯3座,小型墓葬80座,甕棺葬28座,兩週及漢代灶坑9座,還有一批戰國牛肋骨墨書文字從出土。發現了以348件鄭國公室青銅禮樂器大都保存完好,精美富麗,件套完整,編鐘、編鎛138件,多經調音,為實用樂器。此次發掘大大豐富了對春秋時期禮樂制度、鄭國銅器等方面的認識。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蹟的發掘為研究戰國文字和倉廩管理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對我國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古樂器學、考古音樂學、樂律史、音樂史和科學技術史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遼寧綏中石碑地遣址

時代:秦代至西漢
發掘地點: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牆子裏村
簡介:
綏中石碑地遣址出土文物 綏中石碑地遣址出土文物
遺址為帶有苑囿性質的秦漢行宮遺址,外輪廓呈曲尺形,內部以連續的圍牆分成10個小區,區內建築呈軸線對稱,主體建築分佈在東南部,西部多為整齊劃一的院落。整個遺址的建築總體佈局充分考慮到給排水的要求。它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秦代建築、藝術以及科技提供了寶貴資料。石碑地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秦代建築、藝術以及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寶貴資料。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廣州南越國御苑遣跡

時代:漢代
發掘地點: 廣州老城區中心城隍廟前忠佑大街西側
簡介:
廣州南越國御苑遣跡 廣州南越國御苑遣跡
在南越國時期的大型石構水池石水池的西南方,清理出了一段全為石構的曲渠,長150米,保存基本完好。經過研究證明了石水池和曲渠同屬南越國王宮御苑的園林水景,兩者同屬一個整體,為我國發現最早的宮苑實例。南越國宮署御苑的發現,首次在考古學上向人們提供了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實例。證明我國古代皇家園林不僅有大型的苑囿,而且還有小型的,精緻的,純觀賞性的都市園林。

1997年十大考古發現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時代:漢代至晉代
發掘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
簡介:
尉犁營盤漢晉墓地出土文物 尉犁營盤漢晉墓地出土文物
這是一處漢晉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包括古城、城外佛寺、烽燧、公共墓地以及農田。尉犁營盤發掘清理的 132餘座漢晉墓,是目前羅布淖爾地區發掘的面積最大、發掘資料最為豐富的一處墓地,它的發掘為建立這一地區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序列提供了珍貴的基礎材料。營盤墓地主要分佈在台地上東、西兩側及台地下方緊靠台地的邊緣地帶。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豎穴土坑、豎穴土坑二層台、豎穴偏室三類。其木質葬具細分大致有四、五種,最常見的是胡楊木形棺。死者以單人葬為主,個別為雙人葬、三人葬。葬式均為仰身直肢,頭向多朝東或東北。隨葬品中木質器具最為豐富,説明木器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器,木器製造業在當時產業結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亦出土有大量紡織品。其中最引人注目、資料最豐富的是15號墓,墓中出土的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罽袍,堪稱稀世瑰寶。其面料是一種雙層兩面紋組織的精紡毛織物,通幅織出成組的以石榴樹為軸的兩兩相對的裸體人物、動物,帶有濃郁的希臘(羅馬)、波斯藝術風格。與其它墓葬相比,其埋葬位置、葬俗都十分特別,其面具、服飾及棺外獅紋毯異域特色明顯,墓主人生前一定有着特殊身份地位,初步推測他可能是一位來自方從事貿易的富商。營盤漢晉墓地位於絲綢之路交通要衝,出土文物中土着文化因素與東、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表現出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研究當時絲綢之路貿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