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066中土大戰

鎖定
《1066中土大戰》(《1066: 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是Justin Hardy執導,Peter Harness編劇,Kate Ambler、Katrine Bach主演的一部歷史戰爭片。
該片主要講述了諾曼人征服英國的時代。BBC電視台4頻道於2009年5月19日播出的迷你劇,其DVD於5月25日發售
中文名
1066中土大戰
外文名
1066: 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
其他譯名
1066:中土之戰 [1] 
類    型
動作 / 紀錄片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地區
英國
導    演
Justin Hardy
編    劇
Peter Harness
主    演
Kate Ambler
主    演
Katrine Bach
片    長
150 分鐘
上映時間
2009年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329539
出品時間
2009年
集    數
2 集

1066中土大戰劇情簡介

眾所周知
1066年是英國的多事之秋 這一年,維京人諾曼人的鐵蹄踏遍了不列顛的河山
1066中土大戰海報 1066中土大戰海報
這一年,不列顛人為了保衞自己的家園浴血奮戰
這一年,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這一年,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本片以堪比好萊塢大片的手法
拍攝了1066年三場值得紀念的大戰
從編劇到演員到導演到選景都可謂完美
本片以英國平民的視角
展現了一羣保家衞國的熱血青年的成長史
他們
或者幼稚懵懂
或者膽小懦弱
或者勇猛睿智
在戰爭的洗禮後
他們成長為
民族的英雄! [1] 
In the year 1066, England changed forever. In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would come to define our history, two ancient tribes were wiped out and a conqueror triumphed.
While every schoolchild has been told the story of 1066, a great deal is assumed about the events of that fateful year and very little truly known. There were actually three great battles in that year, not one. The Vikings were just as terrifying as the Normans. And perhaps King Harold was not killed by that arrow to the eye after all...
1066 reveal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Norman conquest, not through the eyes of kings and conqueror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on man. This ambitious two-part, feature-length original drama sheds new light on one of British history's defining momen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ordinary villagers caught up in the chaos.
Filmed entirely on location in Yorkshire and Sussex, 1066 features an international cast, including Mike Bailey (Skins) Francis Magee (Layer Cake), Soren Byder (Foyle's War) and Anthony Debaeck (Wolfman). It is written by Peter Harness (City of Vice, Is There Anybody There?) and directed by Justin Hardy (City of Vice, The Relief of Belsen). [2] 

1066中土大戰演員表

角色 演員
Ealfrith Kate Ambler
Alfeid Katrine Bach
Snorri S?ren Byder
Ozouf Anthony de Baeck
De Coutances Peter Guinness
Aelf Sam Hardy
Drogo Hamish MacLeod
Gyrd ólafur Darri ólafsson
Leofric Tim Plester

1066中土大戰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1066中土大戰
英文片名: "1066: 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UK (long title) * "1066"
年份:* 2009
國家/地區 * 英國
對白語言: * 英語
色彩: * 彩色
導演 Director: * Justin Hardy
編劇 Writer:
* Peter Harness ....written by
製作人 Produced by:
* Susan Horth ....producer
* Adrian Kelly ....line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 Richard Blair-Oliphant ....(2009)
攝影 Cinematography:
* Douglas Hartington
選角導演 Casting:
* Louise Cross ....(2009)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 Mari Lucaccini ....(2009)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 Julien Benoit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2009)
* Guy Campbell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2009)
* Phill Reeve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2009)
* Roger Thoma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2009) [3] 

1066中土大戰背景資料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羣島組成。它懸置於歐洲大陸之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衝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歷史進程。公元前後,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顛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羣島,開啓了英國曆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隨後又侵入愛爾蘭。9世紀中葉,諾曼人侵佔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10世紀初,諾曼人首領羅隆侵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911年)。
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文(八字鬍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承人,並於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温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温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
1051年,愛德華國王迫使戈德温全家出逃,並邀請諾曼底公爵威廉訪問倫敦。次年,戈德温父子糾集一支軍隊捲土重來,並得到英國民眾的擁護。窘急之下,愛德華只好恢復戈德温家族的權位。但獲勝的戈德温卻一病不起,長子哈羅德繼承父親的王位。英國本土貴族勢力雖然打敗了外來勢力,把諾曼權貴從宮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諾曼底公爵威廉之間的一場生死決鬥。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覬覦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德華討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於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對威廉來説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遊説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偽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位。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鬆散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佔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裏裏波尼城召開封建主會議,制定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爭過程中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準備不足。諾曼底地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於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隨時聽候威廉的號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鋭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製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內線作戰。不利的是,由於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將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準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準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託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着個人野心同託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着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户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峯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鬥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藉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發起衝擊。
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鋭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靜,躍上另一匹馬,大聲高呼:“請大家都看着我,我還活着!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着又橫掃北部。
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羅德;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羣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自衞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