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龜二體錢

鎖定
漢龜二體錢全為銅幣,為龜茲所鑄。大概始鑄於東漢末、三國時,通行於兩晉南北朝,盛行於4~5世紀的南北朝前中期。鑄止下限在南北朝晚期或隋朝,流通下限約在7世紀中葉的初唐。 [1]  漢龜二體錢深受漢代貨幣制度的影響,受中國中原貨幣發展規律的制約支配,是中國貨幣的一部分, [2]  也標誌着龜茲地區貨幣經濟的發展。 [1] 
中文名
龜茲二體錢
出土時間
1980年 至 1986年
所屬年代
東漢末至初唐
類    別
銅幣
出土地點
輪台縣、庫車縣、巴楚縣等

漢龜二體錢發現歷程

1980年6月,張平先生在輪台縣“屯頭古城”採集到一批窖藏的漢龜二體錢(又稱龜茲五銖)共220枚,系銅製澆鑄,鑄幣圓形、方孔,均具有狹緣、廣串、薄肉的特點,其肉厚約0.1~0.15釐米。
198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物隊調查巴楚縣託庫孜沙來遺址時又獲得兩枚漢龜二體錢。一枚圓徑1.8釐米,穿0.7釐米,重約1.8克;另一枚圓徑2釐米,穿0.8釐米,重約2克。“五銖”和龜茲文“20”同鑄於面上,背面無字。
1986年4月下旬,庫車縣文管所在離所500米的高大寺下發現萬餘枚漢龜二體方孔銅錢,絕大多數為紅銅質,盛在一個兩端無底的紅陶水管內,正面漢文篆字穿右“五”,穿左“銖”,背龜茲文穿上“o”,穿下“e”。有廓,正面有內廓,除極少數有好廓外,絕大部分無好廓。背面內好周廓,按尺寸大小可分為五種。 [2] 

漢龜二體錢主要特點

漢龜二體錢鑄幣形制系承繼中原秦漢圓形方孔的特點。正面大多無內廓,顯然是在漢五銖貨幣體系基礎上鑄就,但又具有本地特色,幣面鑄有龜茲文。就大多數漢龜二體錢觀察,正面鑄漢文篆字“五銖”,背面鑄龜茲文“20”。“2”為龜茲文“50”的意思,“0”為一度量單位,因此“20”為50個“0”單位,當與正面漢文“五銖”等值。這樣“0”即相當於中原的“絫”,十絫合一銖。不過也有少數銅錢上的文字佈局與此不同。有一種佈局是漢文與龜茲文均鑄於正面,穿上為“2”,穿下為“0”;穿右為“五”,穿左為”銖“,背素無字。另一種是僅鑄龜茲文於背面,正面素面無漢字,被稱為龜茲一體錢。從這些情況看,可知龜茲貨幣深受漢代貨幣制度的影響。而龜茲自漢至初唐的貨幣發展變化,即漢五銖——仿漢小五銖——漢龜二體錢——龜茲文一體錢。主要是受中國中原貨幣發展規律的制約支配,所以龜茲貨幣史是中國貨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漢龜二體錢流通時期

漢龜二體錢大概始鑄於東漢末、三國時,通行於兩晉南北朝,盛行於4~5世紀的南北朝前中期,鑄止下限在南北朝晚期或隋朝。流通下限約在7世紀中葉的初唐,所以在庫車蘇巴什佛寺的發掘中,可以看到唐朝錢幣與漢龜二體錢同存於同一文化層內的現象。 [1] 

漢龜二體錢意義

據龜茲境內出土的大量漢龜二體錢,可知在3世紀後,商品經濟已深入到龜茲各族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大量的銅錢投入流通領域,同時也標誌着龜茲地區貨幣經濟的發展。 [1] 
參考資料
  • 1.    新疆龜茲研究院.龜茲文化詞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129
  • 2.    新疆龜茲研究院.龜茲文化詞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