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幣

(銅製的錢幣)

鎖定
銅幣,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廢刀、布、等幣,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錢,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中文名
銅幣
外文名
Copper Coin
用    途
收藏、考古
歷史用途
貨幣
原    料
銅、鐵、錫、鋁

銅幣釋義

拼音:tóng bì
解釋: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指中國古代的“方孔圓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

銅幣銅幣歷史

銅幣 銅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
同時也對幣制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制銅幣問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銅幣 銅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着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説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緍”)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幣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方孔錢幣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銅幣價值收藏

銅幣價值

清代吉林造戊申光緒元寶三錢六分銀幣(中滿文) RMB: 12,000 ¥13,200
江南省光緒元寶一錢四分四釐四枚 RMB: 100 ¥880
銅幣 銅幣
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三錢六分銀幣 RMB: 2,800 ¥4,400
二十五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三分六釐銀幣 RMB: 700 ¥2,750
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一錢四分四釐銀幣大、小龍各一枚 RMB: 1,000 ¥1,540
江南省戊戌光緒元寶一錢四分四釐銀幣 RMB: 1,000 ¥1,10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三分六釐銀幣 RMB: 3,500 ¥3,85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1,500 ¥3,08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2,000 ¥3,30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2,000 ¥4,180
甲辰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100 ¥660
江南省造庚子光緒元寶三錢六分銀幣 RMB: 15,000 ¥77,000
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五枚(庚子 RMB: 100 ¥770
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分二釐銀幣 RMB: 1,500 ¥1,650
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三分六釐銀幣 RMB: 300 ¥1,210
四川省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600 ¥660
清代四川省造光緒元寶三分六釐銀幣 RMB: 100 ¥880
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1,500 ¥1,870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 RMB: 1,000 ¥1,100
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庫平一兩(小字版) RMB: 4,000 ¥6,820
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一兩 RMB: 4,500 ¥8,800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一角 RMB: 1,500 ¥1,650
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一圓銀幣 RMB: 10,000 ¥19,800
光緒二十四年奉天機器局一圓銀幣 RMB: 3,000 ¥3,300
光緒二十四年北洋機器局壹圓銀幣 RMB: 1,900 ¥2,090

銅幣收藏

銅幣 銅幣
錢幣上的嚴重鏽蝕會影響到錢幣的質地與價值。有的古幣收藏者為了能使幣保持原有的“古代風采”,不願意除鏽,這樣古幣上可能會附上一層含有結晶水的無機鹽化合物,其化學反應就易形成更加嚴重的腐蝕。但除鏽時應小心謹慎,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對古幣上輕微的鏽色,則不必除去,因為古幣適當的鏽色能增加其審美價值。此外由於年代久遠被氧化鏽蝕極其嚴重的“脱胎”古幣,因為其已十分脆弱,也不能作除鏽處理,否則錢體會斷裂。

銅幣銅幣保存

銅幣易氧化,易發黑,不容易保存。如果收藏在塑料袋裏,容易長銅綠。所以保存銅幣時,最好要用牛皮紙包好,放置於透風的地方。
  1. 要避免與硬物進行直接磕碰、磨擦,切勿同時將幾枚幣裝在一個口袋裏;
  2. 在觀賞銅幣時,有條件的應帶上薄手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銅幣的邊緣,防止汗漬污染幣面。
  3. 要避免接觸酸性物質。

銅幣銅鏽處理

銅幣機械法

即用刀(最好用直刀)、刷(可用大號油畫筆,並將筆頭棕毛剪至僅有0.5~0.7釐米)、剔針或牙科工具進行剔、挑、剝、刷等方法,去除錢幣鏽蝕。使用這種方法除鏽,應注意輕重適度,對比較珍貴的古幣則不宜用此方法。

銅幣加熱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鏽蝕較淺的鐵錢。加熱時將錢幣放入承接器皿(如鍋等金屬容器),可適當加一些清水,用旺火加熱三四分鐘後,將錢幣取出,再用冷濕毛巾將錢捂住,鏽蝕即可脱落。對於鏽蝕嚴重的“脱胎”錢則不宜用此法。

銅幣醋泡法

使用這種方法前先將古錢洗淨,放在小碟中,再倒入少許食用醋,24小時後取出,用刷子刷去殘鏽,最後用清水洗乾淨醋液,將水跡用布擦盡陰乾即可。

銅幣水洗法

這種方法宜用於鐵錢。把鐵錢浸泡在蒸餾水中,白天使温度保持在98℃,夜裏使其冷卻,及時更換蒸餾水,並檢查除鏽程度,直至鐵鏽除淨 。

銅幣黃銅清洗

時間常常會在銅幣的表面留下一層氧化物,這層氧化物根據其產生的環境和 年代而表現為棕褐色、深綠色或黑色。如果氧化物均勻而金屬未受到鏽蝕,那麼 最好不要清洗。因為均勻的氧化層使銅幣具有與其發行年代相稱的外表,而且還 能使銅幣不易再受鏽蝕。對於具有均勻氧化層的銅幣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温熱 的肥皂水中洗淨油脂和汗漬。在清洗時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損壞氧化層。
清洗已氧化的硬幣最好使用反應緩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 漸洗掉因鏽蝕而損壞的硬幣表層,並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損傷。硬幣在溶液中浸泡 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硬幣的表面狀態:即氧化程度。氧化層越暗越厚,浸泡的 時間就應越長。氧化嚴重的硬幣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幾個晝夜,氧化輕微的硬幣則 只需浸幾個小時。在浸泡過程中還可以用軟布在温熱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 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於新暴露出的鏽蝕層。清洗時應該記住:要戴上橡膠 手套,用鑷子夾住硬幣在溶液中清洗。
經過清洗以後,硬幣的品質能得以提高,但對於清洗後暴露出來的腐蝕凹坑 和擦痕應有所心理準備。只有在有了經驗以後,才可以作出決定:硬幣是否值得 清洗?清洗是否會損壞硬幣?而且硬幣清洗以後,是否會連同氧化物一起將硬幣 圖案的細微部位也洗掉?

銅幣青銅清洗

青銅幣的清洗方法與黃銅幣一樣。在硬幣的表面預先塗上少許牙膏,放在温 熱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幣恢復光澤。
不要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銅幣和銀幣。這種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時, 也會毀壞硬幣本身,特別是硬幣圖案的細微部分。 如果青銅幣和銅鎳合金幣鏽蝕嚴重(硬幣表面有均勻的黑色、暗綠色的氧化 層或者很厚的黑殼),那麼可以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將其清洗掉。當然,這種清 洗方法只是對那些沒有特別價值的硬幣而言的。
清洗過程如下:將硝酸倒在玻璃器皿裏,另外準備好蘇打水。用鑷子將硬幣 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硬幣表面一洗乾淨,馬上就用鑷子將硬幣 夾起放入蘇打水中。然後可以用手拿出硬幣,仔細用温水沖洗並擦乾。需要指出 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時,也使硬幣表面變得麻麻點點。
清洗過的銅幣看起來有些不太自然。隨着時間的流逝,銅幣仍會發黑並重新 出現氧化層。但是,我們仍然不能保證銅幣會生成均勻的新氧化層,硬幣表面不 會出現黑色的斑點。所以,清洗過的銅幣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層, 給人以年代久遠的感覺。
使硬幣自然產生氧化層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乾淨的沒有油脂的硬幣放入10%的 連二亞硫酸鹽溶液中浸泡10—20秒。取出後沖洗乾淨,用軟布擦乾。經過連二亞 硫酸鹽溶液浸泡過的銅幣便會發出令人愉快的青銅光澤,而且一般再也不會被鏽蝕。
在硬幣表面塗上清漆有助於銅幣和銅鎳合金幣的保存。最好用有光澤的傢俱 清漆,用丙酮很容易將其清洗下來。
新硬幣(銀、銅、銅鎳合金、黃銅幣)在裝入收藏盒之前,應將手指碰到過 的地方清洗乾淨。鏽蝕總是從手碰過的地方開始產生的。

銅幣延伸閲讀

中國面值最大的古銅幣
銅幣 銅幣
中國國曆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
面值為1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匾”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體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接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兑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得。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中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