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龜背天牛

鎖定
昆蟲名,為鞘翅目(Coleoptera ), 天牛科(Cerambycidae)。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雲南、陝西等省區。 寄主於龍眼、荔枝、番荔枝、李、無患子等。幼蟲鑽蛀樹幹。
中文學名
龜背天牛
拉丁學名
Aristobia testudo (Voet)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天牛科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福建、雲南、陝西等

龜背天牛形態特徵

成蟲
龜背天牛 龜背天牛 [1]
體長20一35mm,背生有黑色和虎皮色的絨毛斑紋。部、觸角l、2節和腹面及均生稀疏的黑色絨毛;觸角3節端部有黑簇毛。每個鞘翅上具十多個黑色條紋構成的龜殼狀斑塊。
橢圓形,白色或黃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60mm左右,扁圓筒形,乳白色。全體均被稀疏細長毛,前胸背板黃褐色,有明顯的側溝,中央具白縱紋,前緣深黃褐色,後半部具深褐色“山”字形盾狀隆起,隆起兩側各具陷斑1個。
離蛹乳白色,近羽化時黑色。

龜背天牛生活習性

廣東、廣西年生1代,以幼蟲在龍眼、荔枝等枝幹內越冬。從6月上旬一11月下旬,田間均可見到成蟲,7—9月最多。成蟲羽化後先在荔枝、龍眼、葡萄等的嫩梢皮層取食,嫩梢枯死,多把卵產在枝幹或枝丫杈口的皮層下。初孵幼蟲先在樹皮下蛀食,後逐漸入枝幹的木質部,形成扁圓形縱向蛀道。幼蟲從上向下蛀害。老熟幼蟲在蛀道的寬敞處用分泌物和糞便堵住兩頭作繭室化蛹。 [2] 

龜背天牛防治方法

(1)及時剪除有蟲枝條,捕殺成蟲。也可用小刀剔除樹皮產卵處的蟲卵及初孵幼蟲。利用小鐵絲鈎殺幼蟲。
(2)在成蟲羽化盛期、產卵前的7月份,利用其假死性突然搖動樹枝使其落地及時捕捉成蟲。
(3)幼蟲蛀入木質部以後,可見新鮮蟲糞排出,及時檢查蛀道口,往洞孔內灌注敵敵畏乳油5一l0倍液,然後用棉花或粘土封住洞口,也可用小棉團沾40%樂果或50%敵敵畏乳油,塞進蛀道,洞口用黃土堵住,可毒殺孔內幼蟲。 [1-2] 
人工捕捉:在成蟲出現的高峯期,可在晴天中午,於荔枝樹枝杈地方捕殺;幼蟲為害入木質部後,新鮮蟲糞散落到樹盆,然後檢查樹上的枝條發現蟲孔後,用小刀將洞口挖開,然後用小鋼絲刺殺幼蟲或用注射器注入10%的敵敵畏或樂果乳液,將蟲口用粘土封密燻殺幼蟲
參考資料
  • 1.    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 2.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