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龜州大捷

鎖定
龜州大捷(朝鮮語:귀주 대첩/龜州大捷),發生在1019年3月10日,是高麗與遼國之戰的決定性戰役,此戰後遼國放棄了對江東六州的索取和王氏高麗國王入朝的要求,龜州大捷的主將姜邯贊也被後世朝鮮半島視為民族英雄。
名    稱
龜州大捷
發生時間
1019年
地    點
龜州
參戰方
遼國、王氏高麗
結    果
王氏高麗獲勝
主要指揮官
遼國將領蕭排押
高麗將領姜邯贊

龜州大捷戰役背景

遼國是高麗的宗主國,王詢即位後派司農卿王日卿出使遼國告哀稱嗣,卻瞞着康兆弒君之事。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怨恨高麗的女真人將王詢即位的真相告發於遼國,剛親政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決定親征高麗,問康兆弒君、擅立王詢之罪,引發了遼麗戰爭。 [1] 

龜州大捷戰役開始

大中祥符十一年(1018年)五月,姜邯贊被擢升為西京留守內史侍郎平章事。十二月,蕭排押(《高麗史》誤記為蕭遜寧)率領號稱10萬的大軍入侵高麗,顯宗任命姜邯贊為上元帥,與上將軍姜民瞻領兵20萬迎戰,在興化鎮(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郡威遠面)以12000名騎兵設伏山谷,又用大繩貫牛皮塞城東大川,遼軍來到時決塞發伏,擊敗遼軍,此外姜邯贊麾下兩員將領姜民瞻和趙元亦分別打了勝仗。 [2] 

龜州大捷戰役過程

然而,遼軍繼續向開京挺進,蕭排押抵達離開京只有百里的新恩縣,顯宗命令堅壁清野,嚴陣以待。因為遼軍自進入高麗後就屢次受挫,兵力頗為折損,姜邯贊又派兵入衞,所以蕭排押判斷開京難以攻克,決定撤軍。 [3] 
姜邯贊趁機邀擊回師的遼軍,先在漣州(今朝鮮平安北道價川市)、渭州(今朝鮮平安北道寧邊郡)一帶取得小勝,後在龜州(今朝鮮平安北道龜城市)與遼軍決戰,姜邯贊堵塞河水灌向遼軍阻止他們前進,只有少數遼軍前進至高麗首都開城,史稱“龜州大捷”,時為天禧三年(1019年)二月初一。

龜州大捷戰役結果

姜邯贊班師回朝,顯宗親自前往開京郊外的迎波驛犒師,結綵棚,備音樂,宴賜將士,並親手將金花八枝插在姜邯讚的頭上,右手舉着金觴,左手握着姜邯讚的手,慰嘆不已,姜邯贊拜謝,連説不敢當,迎波驛也被改稱為“義興驛”。 [2] 
此戰遼軍雖然攻破了開京,但西京一直沒有攻下,令遼軍很是頭痛。這時還在遼軍營中的河拱辰等不失時機的請降,耶律隆緒便班師回朝。

龜州大捷戰役影響

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四月,王詢曾派使臣去遼國謝班師,試圖修復兩國關係。但遼國要求王詢親朝,被高麗以王詢有病為由拒絕後又命高麗割讓江東六州。開泰二年(1013年),遼國派耶律資忠(耶律行平)來取江東六州,高麗不予,遼國便在鴨綠江修浮橋並築城江東,因此從開泰三年(1014年)十月開始,兩國不斷髮生邊界衝突。 [3]  龜州大捷後,遼國方面逐步放棄了對江東六州的索取和國王入朝的要求。

龜州大捷歷史評價

《高麗史節要》的評價是:“當己酉、庚戌之歲,逆臣構亂,強敵來侵,內訌外亂,國步危急。於斯時也,不有姜公,未知將何以為國也。公入參謀議,出掌征伐,平定禍亂,克復三韓,以為宗社生民之永賴,非天之所生以備斯人之禍者,其孰能與於斯乎?嗚呼盛哉!” [4]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四,世家第四,《顯宗世家一》:五月 甲申 流尙書左司郞中河拱辰, 和州防禦郞中柳宗於遠島. 拱辰嘗擊東女眞見敗, 宗恨之, 會女眞九十五人來朝, 至和州館, 宗盡殺之, 故並坐流. 女眞訴於契丹, 契丹主謂羣臣曰, “高麗康兆弒君大逆也, 宜發兵問罪.”
  • 2.    《高麗史》卷九四,列傳第七,《諸臣傳·姜邯贊》。
  • 3.    《高麗史》卷四,世家第四,《顯宗世家一》。
  • 4.    《高麗史節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