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鳳山

(河南省林州市龍鳳山)

鎖定
龍鳳山,位於安陽林州市區東南隅,原名龍頭山,因為山勢東北向西南蜿蜒延伸,狀如巨龍而得名。但從另一頭來看,又像展翅欲飛的鳳凰,因此又稱為龍鳳山。
龍鳳山景區是一處以龍鳳山為依託,古建築遺蹟遺址與烈士陵園為基礎,於上個世紀90 年代建成的融觀光遊覽、度假娛樂、愛國主義教育與宗教活動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園林式旅遊區。 [1] 
中文名
龍鳳山
所屬景區
林州龍鳳山風景區
承建日期
1992年
性    質
景區

龍鳳山景區介紹

龍鳳山 龍鳳山
林州龍鳳山風景區由龍頭山、鳳鳴山、龍鳳園及烈士陵園四部分構成。山頭翠柏蓋頂,濃妝綠裹,古蹟及其遺址點綴其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龍鳳山是龍頭山和鳳鳴山的合稱,位於林州市城東南,緊靠城區。1992年之前,這裏還是個荒涼的所在,主要建築只有師範、烈士陵園和一個養殖場。改革開放,百業俱興,1992年,林縣縣委,縣政府把建設龍鳳山景區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並責成副縣長申富生主抓此項工程,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龍鳳山景區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龍鳳山景區景點

龍鳳山龍鳳山牌坊

位於龍山路東頭,是一座仿北京雍和宮牌坊樣式建成的高大建築,其規模之壯觀居中原之最,全國罕見。從平面圖看景區,東西寬長,南北狹短;西部闢有南、北向各一個大門。依進門分路,遊覽路線就分為兩條:南門有“龍鳳山風景區”大牌坊,高13 米,跨徑17 米,三門四柱。柱上楹聯曰:“門正直,姿雄偉,川流千萬君子;道寬廣,路長遠,莫行一二小人。”由此登山,先登青雲梯;梯門也有一副楹聯:“古仲尼周遊列國,翰墨成林、桃李施政,歷尊至聖;昔李白飽覽山河,詩文建樹、降表伏邦,史稱詩仙。”梯長85 米,分為兩大組台階,每組108 級,中間有台名:“太平”。

龍鳳山聖符仙境

青雲梯盡頭建一漢白玉牌坊,過坊就進入了“聖符仙境”:一座文峯塔,在翠柏覆蓋的龍鳳山頭上,矗立高達七層。又名登龍寶塔,始建於清代的乾隆年間;一座青龍殿,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登上覽勝亭向南俯視,古稱“仙凡界”習稱“南天門”的石牌坊歷歷在目。龍鳳山南麓有座太平寺,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994 年,附近村民集資重修大雄寶殿;1996 年,該寺被政府公佈為受保護的宗教活動場所。

龍鳳山魯班廟

位於龍鳳山風景區東北隅的鳳鳴山頂上,新建一座魯班廟,主體建築魯班大殿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地處龍鳳山聚仙嶺上的玉皇頂,新建玉皇宮、王母宮兩處仿古建築,掩映於翠柏叢林之間,恍若仙境。

龍鳳山龍鳳園

龍鳳山景區北門以內,是景區的兩大主體建築,即龍鳳園與林州烈士陵園。龍鳳園的主要建築大都仿效皇家園林的樣式。例如:園門門樓即仿照北京頤和園園門而建成。步入園門,有噴泉假山相迎,主體雕塑是“龍鳳呈祥”,體現着林州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以及對美好前景的刻意追求。高大宏偉的龍鳳閣,上下兩層,12根圓柱,12角挑檐,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傘式殿頂;閣周平台所圍漢白玉護欄,皆獸頭玉柱,十分精美。園內水景如意湖,由主湖如意湖與小西湖、團湖三部分組成,襯以彩龍般的長廊及亭閣水榭,頗得江南園林的意趣。此外,“十二生肖園”、“紅旗渠建設羣雕園”、種有多種名貴花卉與珍貴樹木的“百花園”,乃園中之園;三園中的雕塑不僅造型生動,各具特色,而且能給人以無限聯想的空間。紅旗渠是世界近代新奇蹟,塑像體現了林州人當年艱苦創業的精神面貌;手提花籃的“天女散花”雕像,象徵着奉獻與美好的理想。三園的塑像,是濃縮了百萬林州人的光輝形象的。

龍鳳山林州烈士陵園

位於龍鳳山北側,倚山就勢,坐南面北,佔地2萬平方米。紀念堂為歇山頂式仿古建築,堂內陳列着孫佔元、慄振林等3651名烈士的生平事蹟簡介和遺物,安放着329名烈士的遺骨。登上山頂,回顧陵園,弧形波浪式的圍牆內,建築幽雅而壯觀。 [1] 

龍鳳山景區故事

遠古朝代林縣原是一片大海,龍頭山原是海中一條龍,由於地殼變化,林縣由海變成了陸地,乾旱缺水,這條龍也因喝不到水,精疲力竟地卧在那裏,朦朧中沉睡了億年。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林慮來了個開明縣令謝思聰,是河北滋陽縣人,倡導興修水利,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在縣城南關修了一個很大蓄水池,起名叫阜民池,人們也稱謝公池。先後還開鑿了洪山渠,反山泉水注入安沁,開鑿了桃園渠,把水注入阜民池,清水悠悠,波光粼粼,水質甘甜,永不枯竭,百姓們為之歡呼。
龍頭山這條多年沒水喝的龍,一旦有了水,想把頭伸到阜民池中去喝水。據説,只要這條龍喝了池中水,林縣五穀豐登,人壽年豐,還會出一斗芝麻那麼多的官呢!那時候,一個外國傳教士發現了這個秘密,他的嫉妒之心由然而生:你們東方文化發展起來,我們西方文化還怎麼愚弄中國人。想出用建塔的方法將這條龍壓住,不能再動。可是他不是此地人,無法直接去建塔,於是,他在龍頭山古寺裏,召見了當時的縣令,幫弄懸虛,講起了風水,反話正説,欺騙縣令,説什麼:城西太行山是一隻虎,此山低矮卻叫龍頭山,龍虎相鬥必有一失,這條小龍肯定鬥不過大虎,風水地脈決定了誰來此當縣令,日子都不好過。縣令向他討教平衡地利之法,洋人説:在此山上建塔,壓住龍頭不動,免去龍虎相鬥就能萬世安康。縣令一聽此法簡單,連連點頭應是。從此,龍頭山上建起了一座塔,龍未能喝上池中寶水,林縣原來能出一斗芝麻官的風脈破壞了,變成出了一斗芝麻匠,每年數萬建築工匠走出太行山,到京城和全國各地去搞建築,由本能成為官宦之鄉變成了建築之鄉。

龍鳳山林州特色飲食

林州特色飲食有:大燴菜、滷麪、水餃、撈麪條、寬麪條湯、涼粉、粉條、和樂剏、雞蛋麪疙瘩湯等
在林州,小孩滿月那一天,會邀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舉行慶賀,中午飯吃過,會給鄉親們花飯,除了大燴菜外,其中必有寬麪條湯,寬麪條有2cm寬,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後人生道路寬廣、事事順利。這麼好的飯,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飯桌上常見的飯了,一般會在晚飯做,只不過麪條會適當細一點,另外會加上一些青菜,用燒熱的菜油一烘鍋,再加上饅頭或火燒,就發展成了林州常見的晚飯。
人生病後,一般都腸胃虛弱,不喜飲食。家裏人一般會做雞蛋麪疙瘩湯給病人喝,根據病人口感,或調以白糖,或加油鹽醬醋。雞蛋麪疙瘩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還可以滋養脾胃,完全無污染、無添加劑,很有利於病人康復。
隨着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融合,林州飲食呈現多樣化發展,如出現了:米皮、涼皮、麪皮、米線等各種街頭小吃,大飯店裏更是融合了東南西北中各式飯菜。
燴菜説起大燴菜,由於製作簡單,口味鮮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廣泛的羣眾基礎的,除了飯店裏做的大燴菜,基本是家家都會做,每天都在吃。由於林州歷史上比較窮,在吃飯上不講究,炒菜時不一盤一盤的炒,而是把各種菜依次放到鍋裏一起炒熟,從而成為燴菜。隨着生活的改善,燴菜裏的配菜越來越豐富,口味也越來越好吃,逐漸形成林州一種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現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帶、香菇、金針、木耳、粉條、粉皮、皮渣、豆腐、紅燒肉塊等組成,做成後油而不膩,鹹淡可口,大大增強人的食慾。在飯店裏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雞蛋紫菜湯,讓人回味無窮。在個人家庭裏,一般也是配以大米為主食,在過節日是,有時會配饅頭為主食。現在林州大燴菜已成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結婚喜慶的時候,主人家都會支起大鍋,一連做好幾天大燴菜,招待親戚朋友、街坊鄰居。
滷麪在林州,滷麪是一種很受歡迎的主食,由於滷麪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辦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頭巷尾,還是城市鄉村,隨處可見三輪車上放着大籠屜,籠屜裏面放着做好的滷麪,下面放着加熱的火爐。中午時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隨時可以坐在馬路邊要一碗滷麪,熱情的老闆還會免費為你端上一碗麪湯,在上世紀90年代,1.5元的價錢就可以讓你吃飽喝足,然後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滷麪做法獨特,做好後1天之內口感不變,被稱為中國林州式快餐。林州滷麪是將面與滷(肉)湯混合,使面充分吸收滷湯入味後上籠屜蒸制。蒸好的滷麪沒有湯汁,香而不膩,幹而不柴,百吃不厭。滷麪的配料一般是:細麪條,五花肉,黃豆芽(或豇豆,蒜薹)等。滷麪的獨特做法保證了它的獨特口味:
1、將肉切成粗絲狀或塊狀,用老抽,五香粉,薑片,葱段,料酒醃15分鐘;
2、用蒸鍋燒水,將麪條上鍋,水沸後中火蒸15分鐘;
3、用另一灶開始炒菜,熱鍋倒花生油或調和油少許,放肉進鍋,炒至五花肉出油,放入黃豆芽,煸香,加老抽和鹽適量上色、入味,翻炒兩分鐘,加適當温水,水開後繼續燒10分鐘;
4、面蒸好後將面放入稍大的鍋或盆中,打散,越散越好;
5、將燒好的菜連汁兒一起倒到面上,充分拌勻,讓面將菜汁兒吸乾;6、將拌好的面上蒸鍋中火再蒸5分鐘關火即可食用。
水餃
在林州,水餃也叫扁食,代表了團圓、喜慶、關愛、牽掛,它是逢年過節等隆重節日裏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麪、盤餡、擀麪皮、包餃子,每一步精細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願和對親人的關愛融入了進去。春節、端午、中秋、重陽、元旦、冬至等節日,水餃總會出現在林州人每家的飯桌上。對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融入到了水餃,每每有親人遠行或歸來,都會用水餃來送別或接迎。直到現在,每當我出門的時候,母親總會招呼一家老小,包上一頓餃子,看着我吃好,才放心讓我外出,而每當我外出歸來時,迎接我的,也一定是充滿關愛的餃子。
撈麪條
林州飲食是撈麪條的天下,無論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撈麪條。林州地處太行山區,緯度較高,屬於偏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這裏的小麥生長創造了黃金條件: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生長週期長,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天左右。成熟後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麪筋強而有彈性,做成的麪條筋道、滑爽、有嚼頭。這一切優厚的自然條件,成就了撈麪條風行林州的獨特景象。麪條可選細、寬各種種類,以手擀麪為佳,水開後,將麪條下到鍋內,用筷子攪散,等鍋再次滾上來時,加以適量涼水,如此加水反覆三次,麪條煮好,即可撈麪出鍋。撈麪條好吃,還需調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撈麪需要的配菜或滷菜。在林州,臊子可以是各種炒菜,並無固定配方,但是,不論葷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細,這樣炒出來的臊子,菜細汁濃,加到煮熟的撈麪條裏,攪和均勻,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鮮美的撈麪條就可以品嚐了。介紹幾種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雞蛋炒西紅柿、菠菜炒雞蛋、西紅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林州特產有:柿子(其中焦家屯的柿子產量豐富、寨底村的柿子質量很好)、柿餅、“大紅袍”花椒、雙背鯽魚、核桃(在申家崗村已經形成一定的生產基地)、小米、水煎包子、小磨香油、板栗、花椒等。盛產黨蔘、全蟲、山楂、五加皮等中藥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