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興村

(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湯坊鄉下轄村)

鎖定
龍興村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湯坊鄉,位於湯坊鎮正南處,全村共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71人,黨員總數93人,全村耕地面積3000畝,人均耕地0.7畝,全村年人均純收入4365元。全村以辣椒、大蒜為主要經濟作物
龍興村——陝西省興平市湯坊鄉渭河北岸、西鄰建坊村,東接吳耳村,北依丁家堡,南隔渭河可與周至縣富仁鄉龍過村相望。全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岳家、尹家、止羊、閆家、計家、田家、劉家、西藏村),人口4270人,村民以嶽、尹、閆、計、田、劉、楊、趙姓為主。耕地面積2893畝,人均耕地0.67畝,2011年人均純收入約5400元。
中文名
龍興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湯坊鄉
電話區號
029
人口數量
4271人
車牌代碼
陝D

龍興村地理位置

龍興村 龍興村
龍興村又名龍過村,西漢時期村名為紀家莊,因紀姓人做官犯法,要株連九族,逐改紀為計,方得以逃生。劉秀反王莽時,該村有位青年名紀昌,力大無比,曾除掉了北莽山上的“人熊”,因用力過猛,雙目失明。當時紀家莊有高祖廟,紀昌之父聽信方士之言,説龍涎可治眼疾,因誤聽龍涎為龍顏,就去高祖廟要刮下高祖像上金粉。正當紀父動手之時,忽聽有人大喝一聲:“休傷吾祖”,原來大喝之人就是劉秀,劉秀因被莽軍圍追,逃至槐裏縣的紀家莊,躲在廟內稍作歇息。劉秀聽完緣由,當即來到紀昌之家,給他治好了眼病。以後紀昌跟隨劉秀出生入死,成為軍中驃騎大將軍,劉秀還親筆給紀昌家題寫匾額“永世不窮”。後因真龍天子劉秀從此地經過,村人為懷念這一亙古殊榮,便取村名為龍過村。後隨着歷史沿革,人們為取興旺發達之意,更名為龍興村。1951年稱漢祠鄉龍過村,1956年初級社時叫中東社龍興村,從那時起龍興村名沿用至今。東漢末年村中有高祖廟,廟內有石碑一尊,以後改高祖廟為漢祠。1958年,漢祠還保留有前後兩進大殿,山門和東西耳房尚且存在。前殿供奉劉、關、張桃園三兄弟;後殿是漢朝二十四位皇帝塑像,劉邦位列中央,其他各代皇帝依次排列兩邊。在高祖廟門外一里處有一“拔牛泉”,泉邊有“祈雨碑”。碑文記載“天旱祈雨輒應,水深碧瑩,久旱不涸”。相傳,漢高祖昇天後,曾派他的外甥去渭河岸邊放牧神牛,豈料外甥嘴饞,竟偷着殺吃了神牛,還把牛尾巴插在廟門前地上。漢高祖知道了此事,令外甥拔出牛尾巴,就在牛尾巴被拔出的瞬間,一股清澈的泉水也泂泂流出。漢高祖為了懲罰外甥,將其化作一塊石碑,立在泉水旁。以後每遇天旱,百姓只要輕輕搖動石碑,雨水即可來臨。為此當地村民給泉水起名“拔牛泉”,將石碑稱為“祈雨碑”。解放前,東止羊村有關帝廟,西止羊村有藥王廟,田家有雙官廟,閆家有關帝廟。這些廟宇雖然在破四舊時全部被毀,但根據2014年調查情況,除了田家的雙官廟以外,其他廟宇都已恢復。計家村外原有一棵大榆樹,樹身直徑約兩米,據説7個割草的小孩揹着揹簍都可圍靠在樹身上休息,站在數十里之遙的馬嵬坡上都可以看見龍過村的大榆樹。後因渭河漲水沖垮河岸,大榆樹也被毀掉。龍興村因地處渭河北岸,歷史上曾多次遭遇洪水侵襲。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關中五月大水,淹沒渭河兩岸居民、牲畜無數 。 清康熙元年(1662)八月,霖雨40日,渭水泛漲,水以平地湧出,井泉皆滿,民田近渭河者,多沒於水。清宣統二年(1910),興平八月初大雨連綿,渭河泛溢,兩岸衝崩地及秋禾。1954年8月17日晚暴雨,渭水泛漲,衝崩了龍過村,40户農民家室受災,毀房38間。1956年6月,連陰雨近一個月。渭河五處決口,湯坊、宋灘、富仁3個鄉受災6662户,龍過村、梁家村部分耕地被崩陷。 1959年7月15日,渭水暴漲,龍過村、岳家、尹家均受洪水嚴重威脅。為了遠離洪水,龍興村曾3次北遷,第一次,在清同治年間;第二次,清朝末年;第三次,1954年。建國後,興平縣政府對治理渭河十分重視。1964年3月到1965年元月,首次從桑鎮公社西橋大隊到湯坊公社的龍興大隊開始,治理危險地段,築土堤護岸1.2公里,修補丁形壩30座,控制了渭河北移。1965年,又在龍興大隊的岳家生產隊(鐵咀)設置了100米的順壩(1號)經一年的奮戰,用石15800立方米,動用土方28000立方米,投資30萬元。這一工程的完成,迫使河道南遷,北岸村莊脱險。1974年至1975年,興平縣對境內渭河北岸進行了全面治理,運用石料20萬立方米,新修長丁形壩8座,短壩253座,築堤25.15公里,護堤岸10.72公里。從此,渭河不再潰堤,沿岸村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根本保證。並在河灘造田300多畝,完工之後這些河灘地已成為村裏的清水蓮菜基地。改革開放後,龍興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真正打造出本村的“一村一品”。以前,村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近幾年通過典型示範,帶動了一大批人發展地膜玉米種植,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大力發展種植業的基礎上,村上同時狠抓以家禽養殖為主的特色產業,積極為養殖户提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推動產業結構由養殖業為主向養殖、加工、服務等產業共同發展轉變,農民收入由單純依靠種養業收入向特色經濟等多元收入轉換該村人口眾多,為湯坊鄉第一大村,地理環境優越,經濟發展迅速。2011年,全村85%的農户都蓋起了二層小洋樓,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上先後投資100萬元,修建水泥路4公里,打通了與周邊丁家堡村、湯坊村、上新莊村及東西鄉主幹道路的連接,極大地方便了羣眾出行。投資30萬元,完成了全村農灌地埋線及水井、水泵的更新,為全村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玉米畝產達到1300斤,小麥畝產800斤以上。各種經濟作物如大蒜、清水蓮菜、地膜洋芋、大葱、西瓜等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成為全鄉農業生產增長最快的村之一。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該村在各家門前統一栽植柿子樹,每到秋天,火紅的柿子掛滿家家户户門前,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同時該村率先在全村實現生活垃圾城市化管理模式,定期派專人打掃清理拉運,使村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龍興村利用每年十月十五古會慶祝時機,年年唱大戲,並舉辦羣眾鑼鼓、秧歌大賽及“好媳婦”、“好家庭”評選獎勵活動,此活動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村兩委會班子成員真心實意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認真及時解決羣眾反映的各種問題,化解各種矛盾,為構建和諧龍興、富裕龍興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支書尹永會也被評為興平市“人民滿意的好村官”。
地形風景
龍興村毗鄰渭河,全村均為平原,土地肥沃,地下水位低。周圍也有不少旅遊的好去處,比如北邊的唐楊貴妃墓,南邊的樓觀台。
初春的渭河邊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盛夏的渭河邊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早秋的渭河邊上:“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隆冬的渭河邊上:“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龍興村經濟建設

該村以農業為主,全村以辣椒、大蒜為主要經濟作物,也種植玉米,小麥。農民的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幾十年如一日的,就是種地。辣椒、大蒜沒形成有產業化。
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成為該村的一項主要經濟增長點。所以該村的新洋樓比其它村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