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膽石斑魚

鎖定
龍膽石斑魚,是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魚類。別稱鞍帶石斑魚。 [3]  其體粗壯,側扁;被圓鱗,側線管有分支;口大,頜齒細小;前端有小犬齒;犁骨、齶骨具絨毛狀齒;背鰭鰭棘部比鰭條部低,尾鰭後緣圓弧形;幼魚體黃色,具三條寬橫帶,夾有不規則黑帶;成魚體色深,偶帶小斑,各鰭色深,邊緣有小黑點,體長可達兩米。 [4] 
龍膽石斑魚分佈於中國台灣海域,在日本南部海域、澳大利亞海域、印度-太平洋暖水域也有分佈。為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沿岸淺水岩礁或珊瑚礁海區。 [4]  白天靜息,夜間活動,成魚不集羣,有掘洞穴居習性,喜暗怕光。 [5]  常襲擊小型魚類或捕捉一些甲殼類生物、海膽和小海龜。其中龍蝦是其最偏愛的食物。 [6]  龍膽石斑魚雄雌同體,產卵期在5-11月,產卵時間於下半夜至當天上午。 [5] 
龍膽石斑魚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類,素有斑王之稱。其營養價值高、肉質細嫩鮮美,頗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高。將龍膽石斑魚引進中國丹東市,為該地海水養殖業增添了名貴品種,對調整地區海水養殖品種結構,促進漁民創收,具有重要意義。 [7] 
中文學名
龍膽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鱸形目
鮨科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石斑魚屬
龍膽石斑魚

龍膽石斑魚形態特徵

龍膽石斑魚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體長為體高的2.7倍~3倍,背XI~15、臂III~7、腹鰭I~5,胸鰭16、尾鰭17,尾鰭後端為圓形。前蓋骨後緣有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2粗棘,頭部除吻端及上下頜外均被細小部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鰭棘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除腹鰭外,各鰭呈黃色,並佈滿黑色小圓點,體側有5~7條橫向斑紋。龍膽石斑魚口裂大,下頜稍突出,上頜能伸縮,上頜骨後端擴大,伸達眼後緣下方,上頜前端具若干犬牙,其後具一叢能倒狀的牙,兩側外側為稀疏小犬牙,內側為絨毛齒帶,下頜前端具有與上頜相對的犬牙,其後具多行能倒伏的牙,兩側牙2行排列緊密。

龍膽石斑魚烹飪

清蒸龍膽石斑魚
龍膽石斑魚,香葱絲和生薑絲。
特色:
龍膽石斑魚
龍膽石斑魚(8張)
龍膽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氨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後食用,是餐桌上的佳品。
做法:
  1. 將薑片鋪放在盤子裏。將洗淨的龍膽石斑魚放在薑片上,將薑絲鋪放在魚身上。大火煮滾。揭蓋,放入魚盤。蓋鍋蓋,旺火蒸10分鐘。
  2. 關火,揭蓋,拿出魚盤,倒掉魚盤裏的湯汁。撒上葱絲。熱油鍋,見油冒煙,關火。均勻將滾油倒在魚身上。
  3. 倒入適量的生抽即可。

龍膽石斑魚分佈

龍膽石斑魚主要產地在東南亞、澳洲海域,在我國的南海(南沙羣島)亦曾發現,但數量稀少。 [1] 

龍膽石斑魚人工養殖

研究人員從2002年12月19日引進3~5cm的龍膽石斑魚苗820尾,經過11個月養殖試驗測定,共存活483條,成活率58.9%,平均體重473g/尾,最大體重950g/尾,養殖期間,餌料係數1.44,餌料效率69%,養殖總積温7900℃。 [2] 

龍膽石斑魚其他信息

我國市場流通的石斑魚中大約有10%來自野生捕撈。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是我國野生石斑魚的主要進口國。而滿足我國石斑魚消費需求供應的,更多主要依靠養殖石斑魚產業。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中國石斑魚養殖產量逐年增加,到2021年石斑魚產量增加至204119噸,相對於2012年的72785噸,增加了131334噸,漲幅為180.44%
參考資料
  • 1.    龍膽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 黃建輝; 吳天明; 林秋生; 張麗; 林超輝 中國水產 2002-06-15
  • 2.     龍膽石斑魚集約化養殖試驗 林金忠; 肖懿哲; 傅美蘭; 王春忠 河北漁業 2005-02-20
  • 3.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種2000中國節點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物種2000中國節點[引用日期2023-06-24]
  • 4.    陳大剛,張美昭編著,中國海洋魚類 中,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5.12,第958頁
  • 5.    陳錘編著,主要水產經濟生物開發技術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08,第260/261頁
  • 6.    萌寵趣多編委會編著,經典觀賞魚圖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8,第176頁
  • 7.    丹東市地方誌辦公室主編,丹東年鑑 2012,瀋陽出版社,2012.12,第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