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為霖

鎖定
龍為霖(1689-1756),字雨蒼,號鶴坪,四川巴縣(今重慶)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工書法,善詩文。 [4] 
雨蒼
鶴坪
所處時代
出生地
四川巴縣(今重慶)
出生日期
1689年
逝世日期
1756年
本    名
龍為霖

龍為霖人物生平

幼聰慧,九歲能文,十一歲入縣學,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七歲中舉人,次年聯捷進士。初官雲南太和知縣,後升石屏知州、廣東肇慶府同知、潮州府知府。在任所懲奸邪、均徭役,興學設教,政績卓著。後為流言誹謗去官。潮人追思,立以祀。 [5] 
乾隆元年(1736)召見起用,堅辭,請終養返里,奉母家居二十年。 [5] 
工書法,善詩文,與同邑周開豐、忠州陳龍崖、平都易半山等結詩社於東川,極詩酒酬唱之樂。 [1]  [6]  晚年好靜,居九龍灘別業以終。 [4]  著有《蔭松堂詩集》、《橐駝集》、《讀詩管見》、《本韻》等。《四庫全書存目》錄有其著述。《四川通志》、《錦裏新編》、《巴縣誌》有傳。

龍為霖詩作

《九龍灘》 [2] 
別業初開向九龍,耽幽僻性幾人同。
澹煙籠日春陰候,古木棲雲暮靄中。
千棵竹搖三徑雨,一林鳥喚百花風。
從今習靜觀朝槿,世路塵埃一洗空。

龍為霖龍為霖與潮州

龍為霖初到潮州

龍為霖下車伊始,即有修堤之舉。先是他沿梅、韓江來潮途中,觀“韓江自大埔三河而下,勢若建瓴,北門當其衝,常受水患,古作障水堤以御之,歲久多圮,田廬淹沒”,故到任即興工修築,使水循故道,州人得以安居樂業。

龍為霖剷除奸惡

郡城有大憝(《明史·刑法志》:巨惡大憝,案如山積),煽誘無賴,橫行鄉里多年,殃及鄰縣,官府竟莫奈其何。兩廣總督鄂爾達知龍為霖廉能,因密札委其清理。以“忠義順逆”相激勵,遂將其星夜押解至省城正法,其脅從者則分別情狀,從寬發落。數十年之社會毒瘤,不動聲息間,一朝潰破,官民遂獲安枕,比鄰縣邑亦受其福庇,黎民無不拍手稱快。 [3] 

龍為霖傾心文教

在打擊奸惡之同時,龍為霖亦傾心於文教。他見陸秀夫祠南有破牆舊垣,僅存一門,匾書“昌黎書院”,為之“愴然心動”。書院破敗如是。龍為霖決心“沿而擴之”,他親自設計格局,又細核施工經費,委海陽縣令龔松林“督工選材,卜日營建”。時僅半載,書院煥然一新:前為重門,題“韓山書院”,升階為講堂,後有樓,左右為山長居。諸生習業所用物鹹備。於上建魁星之閣。大門前有巨池,立“乞佩亭”憑之。水色山光,各極其趣。 [3] 
因史沿革,書院名實錯位。龍為霖乃更“昌黎”為“韓山”,城南書院復舊名“城南”。並擴大生員名額,改善生員待遇。“進十一屬(潮州十一縣)之秀者而受業”,“學士百數十人月給膏火”。
龍為霖延聘海陽進士翁廷資主講,又聘杜肯亭為教諭,每逢月試,為霖必攜同僚親往。時則公餘獨往,親為諸生授課。每當講評,師生會聚一堂,“酒食前列,有旌有賞”,“聞風來學者...學舍至不能容,於陸祠增修,一時聲播全粵。” [3]  [7] 

龍為霖奉母歸養

龍為霖奉母流徙宦途多年,其母思鄉心切,為霖懇請憲司準其辭官歸養。總督、巡撫等皆挽留,許其送母歸鄉後返職。
雍正十二年,龍為霖遭謗去官。適逢乾隆登基,乃召見起用,但為霖堅辭,獲准後星馳回渝,備極孝思。家居二十年,與知己數人極詩酒唱酬之樂。有《蔭松堂詩集》、《讀史管見》、《本韻》等。龍為霖工書法,遊於二王、顏魯公、虞、歐、顛、素之間,尤善指書。

龍為霖白鸚鵡賦碑

龍為霖曾偶於羊城民家見韓愈手書《白鸚鵡賦》,遂購歸摹石,勒於陸祠東壁。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曾欲偷運該碑回國。時至今日,《白鸚鵡賦》碑已歷三百餘年,成為潮州一大人文故實和旅遊亮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