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巖市第四中學

鎖定
龍巖市第四中學位於龍巖市新羅區東城街道,學校依東寶山,傍龍津河,靠天后宮,校園環境清幽,文化氛圍濃厚。學校創辦於1972年8月,近40載的辦學歷程,共為社會輸送12300多名合格的高初中畢業生。 [1]  2013年5月龍巖四中通過了“福建省二級達標學校”的評估驗收。如今的龍巖四中站在“十三五規劃”的高起點上,致力於融合現代教育理念與40餘年的辦學積累,以嶄新的姿態不斷創造學校持續發展,進一步“辦好學校、教好學生、發展好教師”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科學發展,追求卓越,為創建具有精品特色的高中而努力。 [1] 
中文名
龍巖市第四中學
外文名
Longyan No.4 High School
簡    稱
龍巖四中
創辦時間
1972年8月
校    訓
勵志、誠樸、篤學、敏行
主要獎項
“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
主要獎項
“龍巖市素質教育先進校”
“龍巖市文明學校”
知名校友
張靖婧
類    別
公立中學、福建省二級達標中學
現任校長
吳羽傑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龍巖
辦學精神
“不甘示弱,勇爭一流”

龍巖市第四中學學校簡介

辦學思想
龍巖四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十八大精神,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動力,以改革謀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人為本,依法治校,規範辦學行為,嚴格科學管理,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深化高中新課程改革,更新教育觀念,以“勵志、誠樸、篤學、敏行”作為校訓,以“博學、活教、有為、發展”作為教風,以“勤學、善思、自主、合作”作為學風,以“不甘示弱,勇爭一流”為四中精神,以“享受學習,成就人生”為辦學理念,以“精品特色,差異發展”為辦學願景,以“培養有心的人、打造有用的人、塑造有為的人、雕塑有魂的人”為育人目標,以提升“三力”即學校引領力(精神引領、目標引領、文化引領)、教師施教力(專業引領、創新引領、幸福引領)、學生髮展力(身心引領、思維引領、特長引領)為發展目標,以培育“三一”即“一師一品牌,一班一特色、一生一專長”為特色管理目標,以科研興教(“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抓手,以科技教育、藝體特長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三大辦學特色,以“有定位,有方向,有思路,有理念,有目標,有規劃,有措施,有成效”為辦學策略,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四中整體辦學實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努力爭創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逐步向高質量、多層次、有活力、顯特色的獨立高中邁進,努力把學校辦成教師工作的幸福家園和學生成長的精神樂園以及人民滿意的學校。 [2] 
辦學規模
曾經的煤渣操場 曾經的煤渣操場
目前,學校規劃佔地面積28000平方米,現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260平方米,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36個,其中高中24個,初中12個,在校學生1520人(其中非新羅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228人),高中學生1051人,在職教職工155人,中共黨員52人,專任教師138人,碩士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122人,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69人。現有省學科帶頭人2人,省骨幹教師1人,市骨幹教師8人,市農村骨幹教師2人,區名師13人,區骨幹教師15人,區學科帶頭人1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15.21%。五位校級領導均達到本科學歷。 [3] 
辦學條件
近幾年,學校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多方籌措資金,努力改善辦學條件:2008年上半年,投資40餘萬元,通過省中學示範圖書館評估驗收,圖書館藏書72112冊。經過努力,2010年拆除了已經被鑑定為D級危房的三層教學樓和C級危房的四層教學樓,在全區最早啓動了“全國中小學校舍校安工程”,興建了總投資506萬元、面積4792平方米的6層教學大樓,其中邵逸夫教育基金捐贈80萬港元,一座現代化、標準化的30間教室的教學樓於2010年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從2011年上半年開始規劃和籌建,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塑膠運動場、校大門、校園廣場、師生停車棚等多項重要的校園建設項目,學校的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變,為學校創達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協助東城街道辦事處,精心籌劃,多方動員,於2011年11月11日成立了東城街道教育基金會,共募集資金1017.709萬元,其中現場捐贈到資190.909萬元,為學校後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暑期,將附屬樓(廁所)拆除,擴建了投資120萬元,面積703.8平方米的6層6間年段教師辦公樓和體育保管室及操場司令台;與此同時,將學校食堂、校內和東苑小區的學生公寓進行改造;投資50多萬元建成校園文化主題牆和文化長廊及班級文化。按二級達標配置,2012年12月,由區政府撥款專項資金281萬元,調整出專用功能室26間,並裝修改造,儀器設備已於2013年2月全部安裝和入櫥到位。面積320多平方米的生物園也已同時竣工。學校接入寬帶網實現全校聯網,每班於2012年8月都安裝了班班通並投入使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日臻完善。
師資建設
龍巖四中高度重視師德教育,積極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的大討論,向全體教職工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福建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準則》《福建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試行)》和師德教育宣傳學習材料,利用行政會、教工會、支部會、年段教師會、班主任會等,認真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師德教育考試和普法考試,撰寫心得體會,師德教育工作有計劃、有總結,措施落實,效果良好。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好兩年一度的德育工作研討會,總結交流德育工作經驗,表彰德育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在全校教職工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學習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師德師風建設,教職工自覺遵紀守法,無任何違紀違法現象發生。近三年多來,共有96人次受區級以上各類表彰。
學校制定了《龍巖四中教師崗位練兵活動實施方案(2010—2013)》,連續三年在全校教職工中大力開展以“學洋思先進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題的學習活動,開展了以學洋思經驗為主題的校本培訓、公開課研討、課堂教學比賽和教育教學研討會,同時重新修訂學校10多項教育教學規章制度。近三年來,共有400多人次教師參加區級以上各級各類繼續教育培訓和進修,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大大提高。積極開展新老教師結對子工作,大力加強新教師、中青年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培養工作有計劃、有措施和有成效。教師業務水平有明顯提高。如:
(1)堅持每年暑期開展為期5天的校本培訓活動,主要內容有:專家講座、備課組集體提前電子備課(半個學期的教案)、典型經驗交流、評優評先等。2009年和2011年,還舉辦教育教學研討會,並形成論文彙編4輯。
(2)堅持每年開展一次主題鮮明的教研開放周活動,圍繞“三導”課題,舉辦公開課研討,專家名師講座,校長主任論壇,優秀教案、教學設計評比,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並形成論文彙編3輯。
(3)堅持開展學校首創的“三導”(導學、導疑、導練)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從2008年啓動,長抓不懈。2011年12月,《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整體性發展實驗研究——“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課題接受了市普教室和教育學會專家組結題驗收,獲得認可,並在下一階段將申報為省級課題。
(4)2011年5月22日,學校舉行教師教學技能比賽。這次比賽共有14個學科24位教師參加,分為文科組、理科組和綜合組,抽籤進行15分鐘片段教學,全校專任教師簽到現場觀摩。5月24日,評委小組對參賽選手的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進行評定,綜合評出一等獎9人,二等獎15人。為了做好這次比賽,在福建教育學院鄒開煌教授來四中專題講學的基礎上,教研室印發校本培訓材料,分管校長對專任教師全員培訓和廣泛動員,形成詳細活動方案,從而達到提高教師們的教學綜合素質和“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反響良好。
另我學校獲區教師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教師李偉林、曾炎參加龍巖市教學技能大賽獲高中化學、體育一等獎,曾炎還獲省三等獎。

龍巖市第四中學辦學特色

課改實踐
學校成立了“三導”(導學—導疑—導練)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領導小組,把“三導”式課題研究列入學校日常工作議程,把“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切入口,以課題帶動教學,以科研興校、科研立校為抓手,打造高效課堂,倡導自主學習,把“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作為學校課題研究的總課題,開展全員培訓,在全校教師中掀起“學習洋思經驗,深化課堂改革”的熱潮,全校教師圍繞“三導”教學模式,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付諸教育實踐,把握“洋思經驗”的精髓,圍繞“三導”課堂教育改革,就如何導學、導疑、導練,紮實開展校本培訓,讓全校教師明確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師生的各項活動,學校的“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並於2008年11月開展了階段性成果展示和研討,《閩西日報》和《龍津新聞》對此作了專題報道。2009年12月,還承辦了新羅區普通高中教研開放周活動,舉辦公開觀摩課及評課、校長論壇、名師講座、論文彙編、勵志報告等。近四年編輯《龍巖四中教育教學論文彙編》5本。總結提煉出“三導”式教學模式的理念:學先於教,學重於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導中促學,學中找疑,練中提高,三導一體。2011年3月,學校校被區教育局評為課堂“三導”教學課題研究先進學校。龍巖市重點課題《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整體性發展實驗研究——“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於2011年12月通過結題驗收,研究成果報告《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師生髮展》發表在《閩西教育》2012年第1期。《力求特色創精品——探訪龍巖第四中學特色辦學模式》刊登在《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封二、封三、封四專題圖片介紹。2012年12月,該課題被龍巖市教育局評為龍巖市基礎教育課題研究優秀成果(2009—2012年)一等獎。近三年多來,我校教師區級以上發表或交流彙編論文122篇。另我校教師李偉林、曾炎參加龍巖市教學技能大賽獲高中化學、體育一等獎,曾炎還獲省三等獎。
課程安排
1.課程設置:學校認真執行省頒課程方案,開齊開足規定的課程,不隨意增減課時,課程設置合理。
2.課程開設、實施: 在開齊開足選修課中的必選模塊的同時,積極探索開發選修課中的非必選模塊,全力保證課程資源的多樣化,讓學生有多元化的選擇,以充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結合高中選修模塊,在課程委員會的指導下,我校已開發實施了《成就你的未來——走進科技創新》、《生物科技》《高考體育訓練》、《高考美術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豐富、覆蓋各個方面的校本課程。
3.課程評價:每學期初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意向和興趣自由選擇,在每學年結束後,學校通過教師、備課組、教研組對上一學年的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分析、總結、反思,並且提出下一學年度的修改意見,促進課程不斷完善。
4.學校高中部開設了美術音樂體育三項的特長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特長髮揮平台,更高提升學生該方面的能力,為學生高考報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活動特色
高一年段活力健身操 高一年段活力健身操
學校校歷來重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學校每年組織新生開展軍訓、參觀部隊警營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服務街道、社區等社會活動,通過交通安全宣傳、文明行為勸導、義務清理垃圾等活動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各項傳統活動,如藝術節、校運會、社團活動等。 [2] 
每週都專門安排研究性學習的時間:高一年段每週三下午、高二年段每週二下午,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活動過程管理規範、有計劃、有過程記錄、對學生的課題完成情況有評價、有總結。學校每學年還對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進行展示活動,總結學校研究性學習的經驗。每個學生要記住自己的課題名稱、指導老師和活動形式(開題報告,分組討論、調查、調研,收集材料,形成總結、報告)。
九年級大課間活動 九年級大課間活動
學校重視學生的體格鍛鍊。提倡陽光體育,每天鍛鍊一小時,開設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如:七、八年級的跑操,九年級的跳繩、跳樓梯,高一年級的活力健身操,高二、高三年級的廣播操 [2] 
如今的塑膠運動場 如今的塑膠運動場
學校嚴格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在高一高二年開設通用技術必修課程,以促進學生技術能力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針對這一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課程,學校專門安排一名專職教師(黃劍)和一名兼職老師(蘇首賓)任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近三年來,我校組織師生積極參加科技教育活動和開展普及知識產權相結合,在省、市、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電子製作比賽中獲得80多人次獎勵,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已申請了十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 
辦學品牌
學校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近年來,學校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無到有,配備了專職的心理健康專業教師1名,兼職1名,八年級每週開設1節心理健康課,不定期開設專題講座,配有心理諮詢室1間,心理諮詢信箱和心理諮詢宣傳欄各1個,開通熱線電話,2012年6月,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4人)完成了課題《龍巖四中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並編寫了《龍巖四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曾召開過全區中學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校內外產生良好的反響。 [2] 
校園一角貼圖 校園一角貼圖
學校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名(張曉芬),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1名(鄧彩霞),兼職心理輔導教師5人。創建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室1間,環境優雅温馨,相關設施不斷完善,配備了相應器材。舉辦了 “教師心理調整”、“中學生情緒情感”、“中學生人際交往”、“青春期健康教育”“學習潛能”、“中高考心理”、“生命教育”等系列專題講座;開展“中高考壓力團體輔導”和各種成長小組輔導活動,心理諮詢室每週一至週五為全校師生開放,接受來訪者的諮詢為他們排憂解難,通過開展個別諮詢和輔導;設立心理諮詢信箱,開通熱線電話和心理QQ在線,把控問題學生心理,及時對學生不良行為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全方位、多渠道滿足學生的需求,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活動的正常開展。
學校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辦學品牌。青少年科技教育是龍巖四中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項有特色、有影響的活動,持續時間長,參與面廣,獲獎層次高,一直走在全市學校的前列,學校19人次(師生)獲1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6人次獲2010年“6.18”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銀牌1塊,銅牌3塊。蘇首賓老師榮獲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貢獻獎”和省優秀科技輔導員稱號,陳興鵬校長、張淑紅老師先後被評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工作者”。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國家級優秀項目獎1項,三等獎1項,省級三等獎以上36項,市區級229項。
學校打造高考藝體特長生培養的辦學品牌。學校的特長生培養,從2000年首辦特長班至今已有13個年頭,已經形成了“關注差異起好步、培養興趣選好苗、專業訓練靠活動、文化與專業培養並舉”的一套完整的培養方案。10多年來,學校校為高校輸送體育和藝術專業學生450餘人,先後有30多個學生考入中國美院、四川美院、北影學院、上影學院、上海體院、西安體院、天津體院等全國重點院校,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聲譽。校高中男子籃球隊2011年蟬聯市中學生男子籃球賽乙組冠軍。校合唱隊獲2011年紅歌獻給黨全區中小學生合唱比賽二等獎的第一名。

龍巖市第四中學文化傳統

辦學思想
形象牆 形象牆
【學校精神】不甘示弱 勇爭一流
【辦學理念】享受學習 成就人生
【發展願景】精品特色 差異發展
【立校基石】科學 民主 特色 和諧
【校 訓】勵志 誠樸 篤學 敏行
【育人目標】
培養有心的人:生活有心,學習用心,做事盡心,做人真心;
打造有用的人:人格健全,體格健壯,既能懂事,又有本事;
塑造有為的人:人生在勤,貴在奉獻,品質高尚,以小搏大;
雕塑有魂的人:言語文雅,行為儒雅,情調優雅,志趣高雅。
【管理風格】
以精誠的團結凝聚人 以務實的作風帶動人 以清晰的思路引導人
以民主的管理調動人 以高尚的人格鼓舞人 以真摯的情感温暖人
【提升三力】
2013年元旦聯歡匯演
2013年元旦聯歡匯演(8張)
提升學校引領力:精神引領 目標引領 文化引領
提升教師施教力:專業施教 創新施教 幸福施教
提升學生髮展力:身心發展 思維發展 特長髮展
【培育三一】一師一品牌 一班一特色 一生一專長
【教 風】博學 活教 有為 發展
【學 風】勤學 善思 自主 合作
【教師格言】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人 以滿腔的熱情打動人
以新穎的形式吸引人 以高尚的境界陶冶人 [2] 
文化建設
學校根據《新羅區教育局關於新羅區“龍津書香”校園文化建設年實施方案的通知》(龍新教[2012]8號)精神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龍巖四中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是學校特色的重要表徵,是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是促使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深厚土壤。校園文化建設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具體表現為學校整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方式,通過學校的教學、管理、組織和生活的運營而表現出來。由學校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學校哲學、辦學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行為規範等的總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為此,圍繞校園文化建設的四大目標,提煉體現時代要求的辦學育人理念,培養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形成學校的精神文化;通過全員參與,開展各種文明創建活動,形成學校的行為文化;通過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形成學校特有的環境文化;通過修定、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形成學校的制度文化。2012年上半年,學校根據自身實際,聘請專業人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進行全面科學的整體規劃佈局,對整個校園、各班、各年段的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設計。投資50多萬元打造體現教育性、人文性、科學性的高雅大方的文化校園,校園人文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校重視做好守則、規範、地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勵志語錄等的佈置安排,學校文化主題牆、文化長廊、榮譽牆、班級、年段的宣傳欄、宣傳櫥窗、科普欄等佈局合理,內容健康,學校團委、學生會牽頭組織了文學社、星期九書畫社、IC街舞社、吉他社、輪滑社、武術社等6個興趣小組,利用下午第4節開展活動;大力推廣普通話,規範用字用語,舉辦專題講座。2012年5月成功舉辦首屆“三節”(科技節、藝術節和文化節)活動;2012年底,團委會、學生會開展了“舞動青春,美麗四中”元旦文藝匯演。

龍巖市第四中學辦學成績

考試成績
學校的高考、中考和會考成績處於同類校前列:2009年高考上本科線11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統招線52人;2010年高考上本科線122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統招線78人;2011年高考上本科線126人,本一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統招線53人(考生172人);2012年高考再創新高,上本科線135人,其中本一2人,本科上線率42.8%;藝術、體育專業和文考雙上線65人,上線率95.6%;中考綜合比率92.5%,“四率”評比居新羅區城區片第五名(入學生源居第七,最末);近幾年的高中會考各科的優良率、及格率均達到或超過省三級達標校標準的要求。
所獲榮譽
榮譽牆 榮譽牆
學校先後榮獲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省先進教工之家、省科技教育先進集體、省中小學知識產權普及教育試點學校、市文明學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學校、市綠色學校、市先進職工之家、市素質教育先進校、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等榮譽稱號。 [3] 

龍巖市第四中學發展歷程

郭幹校長時期
“東山之麓,龍津河畔,天后宮旁,東城平寨,四中學校,坐落於此。”《龍巖縣誌》載,曾聞名遐邇的東山書院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地處東城平寨坊東山之麓,1933年被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拆毀。1972年8月,經龍巖縣革委會批准,由教育組先後任命南下幹部沈煥池、趙澄清、俞泓(女)為組長,負責龍巖四中的籌建工作,徵用東新村東橋坂的羣眾菜地和部分民宅,迅速建起了兩幢三層的磚混結構的教學大樓和辦公樓和一座作為食堂和廚房的平房。1974年9月,正式開學,按普通完中建制,招收初中4個班,高中2個班。
1995年建成的大門(已拆) 1995年建成的大門(已拆)
首任校長郭幹,嚴謹治教,實抓教學,為四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魏村瑩校長時期
龍巖四中現校門 龍巖四中現校門
第二任校長魏村瑩,1979年創辦龍巖地區首家校辦印刷廠,八十年代年產值80餘萬元,該廠1987年被評為省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徐日沾老師1980年研製開發的“多功能時間程序控制儀”獲得成功,獲省科委科技成果四等獎,是我市第一次獲得的發明創造獎,也是我國教學設備歷史上第一次展出的校用時間程序控制儀,它宣告了幾千年來從學堂到學校手工搖鈴、敲鐘時代結束。
鍾美華校長時期
1978、1979年高考,應屆生楊類旋、陳子稀均獲物理滿分,分別考入北郵和廈大,連小鷺、倪虹、先後考入上海交大和北大。1979年考入上海醫大的陳根富,1997年獲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毒理學博士學位。學校聲譽鵲起,幾年之後,發展到20個教學班。1982年建成三層磚混結構的四合院式教工宿舍(已拆除),1984年建成四層磚混結構的教學大樓(已拆除)。 [2] 
張受祿校長時期
1989年建成六層單元式教工宿舍(12套)和抽地下飲用水工程,1995年因東興路擴建,建成新校大門(陳擁軍先生捐建),學校興建了綜合大樓(原三層辦公紅磚樓拆除)。 [2] 
董祝元校長時期
已拆除的三層教學樓 已拆除的三層教學樓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於小中專熱,我校高中生源嚴重不足,高中部6個班在校生百餘人,再加上市區沿河路建設的延伸方案未能確定和地改市校園整體搬遷東新小學旁方案(小市人大通過)而撤銷,四中發展受阻,錯過極好時機,辦學走向低谷,發展停滯不前。1995年後普高升温,在董祝元校長帶領下,上下齊心協力,趁勢快上,發展為24個教學班,改造教學大樓,綜合樓加層,興建磚粉炭渣運動場、圍牆、教工學生宿舍(32套)及食堂,搬遷校辦印刷廠,綠化美化校園,狠抓“三風”建設,甩掉了薄弱校的帽子,於2000年6月,以93的高分通過省三級達標的驗收,發展為27個教學班。 [2] 
陳央炳校長時期
2002年,自籌資金120萬購買校外東苑學生公寓(7套)和教工宿舍(8套),2004年12月成功舉辦30週年校慶,2006年興建成5層教學大樓。 [2] 
陳興鵬校長時期
六層逸夫教學大樓 六層逸夫教學大樓
2006年,在陳興鵬校長的帶領下,發揚“不甘示弱,勇爭一流”的四中精神,以改革謀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爭創省二級達標高中為動力,以“科學民主特色和諧”為辦學基石,秉承“勵志誠樸篤學敏行”的校訓,科學定位,明確學校“精品特色,差異發展”辦學目標和“享受學習,成就人生”辦學理念;以科研興教(“三導”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抓手,深化學校的內部管理,強化學校的規範管理;依法治校,加強學校制度建設;狠抓學校德育和教學常規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高中新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探索科技教育、藝體特長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辦學特色的新思路,走特色學校發展之路;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完備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全面優化辦學條件;2006年9月,通過爭取多方支持和協調,圓滿解決了建校以來一直困擾學校的無圍牆及有圍牆而無法上鎖的歷史遺留問題,為學校的安全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經過多方努力,2010年1月拆除了已經被鑑定為D級危房的三層教學樓和C級危房的四層教學樓,興建了面積4872平方米總投資750餘萬元的6層教學大樓,其中邵逸夫教育基金捐贈80萬港元,一座現代化、標準化的30間教室的教學樓於2010年12月底竣工並交付使用,學校的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變,為學校今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2011年暑期,學校多方籌措資金,投資300多萬元改建學校大門、塑膠運動場和校園廣場鋪設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工程項目,嚴格按創建教育強區的要求購置和配備大量的教育教學儀器設備。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設備與環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