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尾伏辰

鎖定
龍尾伏辰,天文術語。龍尾,即尾宿。尾宿是東方青龍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龍尾。辰,又寫作“䢈”,是日月交會的意思。夏曆指日月交會為朔日,朔日就是每月的初一。伏,是隱藏的意思。太陽在尾宿,故尾宿隱藏不見。 [1] 
中文名
龍尾伏辰
出    處
左傳
釋    義
十月初一凌晨尾宿因日光隱而不見

龍尾伏辰詞語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童謠雲:‘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
顧炎武日知錄·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户",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龍尾伏辰詞語解釋

杜預注:“龍尾者,尾星也。日月之會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見。”
孔穎達疏:東方七宿皆為蒼龍之宿,其龍南首北尾,角是龍角,尾即龍尾,故云:“龍尾,尾星也。”“日月之會為辰”,昭七年傳文。於時日體在尾,尾星與日同處,共日俱出入,故常伏不見也。 [2] 
“日在尾”,可以確定為十月。按《漢書·律曆志》記載的十二次二十八宿關係,日月會於尾宿是在析木,即周曆的十二月,亦即夏曆的十月。季節為孟冬(《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所以原文“九月十月之交”是用的夏曆(這段是晉人的話,晉用夏正),“十二月”是用的魯歷(這段是《左傳》作者所寫,魯用周正。)
日月之會,即現代天文學的日月合朔,可以確定是某月的初一。“龍尾伏辰”即合朔時日月位置皆在尾宿,可以確定為十月初一。但由於古代曆法不精確,存在一二日誤差。按古歷推步,僖公五年魯歷十二月丙子朔,夏曆十月丙子朔。而根據現代天文學計算,是年農曆十月朔為丁丑日 [3]  ,丙子為九月晦。故晉滅虢事件發生在公元前655年11月15日(農曆寅正九月三十丙子日)。
參考資料
  • 1.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2:P9
  • 2.    杜預 注、孔穎達 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 3.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歷表:齊魯出版社,1987:P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