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齒狀線

鎖定
機體內齒狀線有兩處,直腸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形線稱為齒狀線。
中文名
齒狀線
外文名
dentate line
部    位
肛管皮膚與直腸粘膜相連合處
組    成
肛瓣的邊緣和肛柱下端連接所圍成
形    狀
鋸齒形環形線
齒狀線
排便反射的誘發區

齒狀線解剖結構

齒狀線以上肛管由內胚層的泄殖腔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粘膜,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變時為腺癌;齒狀線以下肛管由外胚層的原肛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皮膚,被覆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癌變時為鱗狀細胞癌。此外,齒狀線上、下部分的腸管在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分佈等方面都不相同。

齒狀線內鏡下齒狀線觀察評價胃食管反流病的價值

服鋇後,正常食道黏膜皺襞呈3~4條纖細的條紋陰影,通過裂孔時互相聚攏,過裂孔後又比較分離與胃賁門胃小彎的縱行皺襞相連,呈放射狀,氣鋇雙對比造影時,食道與胃黏膜交界處呈鋸齒狀影,即形成齒狀線。
齒狀線觀察評價胃食管反流病 齒狀線觀察評價胃食管反流病
評價胃食管反流病(GERD):隨着內鏡技術的發展,窄帶成像放大內鏡已逐漸成為內鏡檢查的重要手段,通過NBI染色及數倍放大,能更清晰地觀察到齒狀線形狀、食管微血管形態,以更好地評價胃食管反流病 [1] 

齒狀線實驗原理

窄帶成像技術(NBI)屬於電子染色內鏡技術,利用窄帶光波的成像技術,能夠強調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細微結構,有助於確定病變範圍及血管分佈,以415nm和540nm兩個濾光片代替了傳統內鏡的寬帶濾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決於波長的長短,波長越短,穿透深度越淺。NBI觀察可清晰地顯示組織血管形態,結合放大內鏡(ME)功能的原理類似於顯微鏡,通過放大倍數,重點觀察隱窩、腺管開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態,NBI+ME對於黏膜細微病變顯示明顯優於普通內鏡。

齒狀線診斷標準

GERD診斷標準符合《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國專家共識意見》,GRED-Q評分≥8分。排除標準:食管惡性病變或Barrett食管;年齡大於70歲或小於18歲;嚴重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肺部疾病者;孕婦、精神病者;依從性差者。

齒狀線觀察指標

NBI微血管表現:按Miwako標準將NBI下食管微血管IPCL分為4型:Ⅰ型毛細血管排列呈規則圓形;Ⅱ型毛細血管排列尚規則,但管徑較Ⅰ型擴大或延長;Ⅲ型毛細管排列不規則,管徑大小不一、破壞,形如蛇狀彎曲;Ⅳ型毛細血管全部破壞、碎片,無規律排列,血管交織分佈或復層,可見有新生血管呈螺旋狀、排列不規則。齒狀線形態:A為鋭利環狀型;B為寬鋸齒型;C為細鋸齒型;D為破碎不整型;E為三角型;F為舌型。NBI微血管異常陽性率=(IPCLII+IPCLIII+IPCLIV)/例數×100%;齒狀線異常陽性率=(C+D+E+F)/例數×100%。

齒狀線臨牀意義

窄帶成像放大內鏡結合齒狀線形態的觀察能準確診斷胃食管反流病,尤其對於普通內鏡下陰性診斷的非糜爛性反流病患者更有指導意義,減少了因Gerd-Q評分的主觀性誤差,簡單、實用,值得臨牀推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