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綏

鎖定
萬綏,常州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 齊梁故里,因出了齊梁兩朝共15位帝王故有"齊梁故里"之稱,歷史上還有"蘭陵古墟"之稱。萬綏集鎮位於常州市區最西北部,自鎮向西不到三公里便進入丹陽市境內。鎮向北約兩公里連接沿江公路,向南經浦河、西夏墅僅十餘公里與滬寧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集鎮曾長期為鄉政府所在地,但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鄉鎮合併大潮中,萬綏鄉撤併入今新北區孟河鎮。 [1] 
2020年4月,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 [2] 
中文名稱
萬綏
外文名稱
Thousands of inhibitor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
電話區號
0519
稱    號
齊梁故里,蘭陵古墟

萬綏來歷

公元七世紀,李世民掃平四方,登上皇帝寶座。此時,他驚訝地發現常州西北有一鎮名“萬歲”,居然連出南朝齊、梁兩朝皇帝。為使唐帝國千秋永固,他特請風水高手出招。最後議決,用一巨印鎮蓋,以殺滅皇氣。之後,位於今孟河鎮境內的萬歲集鎮被強行改名“萬綏”,即綏靖、鎮壓之意。

萬綏歷史上的萬綏

萬綏集鎮表面看似極普通,可當翻開沉重的史頁,便會驚訝的發現,這裏竟是公元五至六世紀,統治中國南部半壁江山達78年的南朝齊、梁兩代共11位皇帝的祖居穴、桑梓里、發源地。一個小鎮誕生了兩朝皇帝,這在中國史河可謂獨一無二。萬綏鎮原本就被命名為“萬歲
《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
鎮”,只是改朝換代後被強改成諧音,是史學家與世人公認的“齊梁故里”,其價值無可估量。而今的萬綏古鎮,仍保留着一批齊梁時的遺蹟,部分舊街巷依輪廓清晰,特別是與齊梁文化密切相關的東嶽廟大殿和萬綏戲樓這兩處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經維修後保存完好,並對外開放。因而在對萬綏集鎮規劃佈局時,要依據齊梁文化的歷史事實與傳説故事,以及該鎮文物古蹟、老民居、舊街巷的現狀,精心製作,增添展示齊梁文化的重量級景觀,使其潛在的歷史底藴重放光芒。通過打造“齊梁故里”這塊金字招牌,也必將同時提高常州的文化知名度,增添旅遊新亮點。

萬綏“齊梁文化”

西晉太康二年(281),分丹徒縣與曲阿縣的部分區域置武進縣,其境域大致為今常州市區西北部和丹陽市東北部,縣城便建
梁武帝 梁武帝
在今萬綏一帶。不久爆發永嘉之亂,隨之北方出現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黃河流域的漢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此時,淮陰令蕭整便帶着蘭陵縣(今山東棗莊東南)的族人,避難至武進縣的東城裏一帶,後在此及附近世代定居。東城裏的具體位置,一説在萬綏,另説在今丹陽境內。317年,東晉元帝宣佈可在江南地區建立僑郡、縣,保持北方原郡、縣名。318年,僑置蘭陵郡、蘭陵縣於武進縣境,蘭陵郡領蘭陵縣(郡、縣皆無實土)。後為區分,也曾改名南蘭陵郡、南蘭陵縣。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後,蕭家成為武進的旺族,並誕生了齊朝和梁朝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與梁武帝蕭衍。梁武帝登基的502年,將武進縣改名蘭陵縣,以示不忘祖籍地。620年,在原蘭陵縣地復置武進縣。674年,武進縣併入晉陵縣。686年,劃晉陵西36鄉置武進縣,但縣治在今常州老城。至於原武進縣故城,則直至五代後唐同光年間(923—925)才毀廢。
南北朝時的南朝,被史學界公認為當時華夏文化的中心。自劉裕420年取代東晉王朝到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經歷了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等四個朝代。武進(南蘭陵)籍的蕭道成是宋朝握有重兵的將軍,時宋朝諸王內訌,蕭道成受命一討平之。後宋廢帝暴虐無道,被禁軍所殺。蕭道成立順帝劉準,自己則授相國,封齊王。479年四月,順帝遜位,高帝蕭道成建齊朝。他生活節儉,拒用奢侈物品,惜在位僅四年便去世,終年56歲。此後武帝蕭賾、鬱林王蕭昭業、海陵王蕭昭文、明帝蕭鸞、東昏侯蕭寶卷、和帝蕭寶融先後在位,共七位皇帝。
在中國史學中,梁武帝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不僅在於他是我國只次於清康熙帝、清乾隆帝、漢武帝,在位時間第四長的皇帝,更因他是位喜文學、興佛學的文化皇帝。蕭衍生於464年,是蕭道成的異支族侄。他在南齊與北魏對峙中屢立戰功,後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500年,他乘南齊宗室骨肉相殘,起兵襄陽,擁立蕭寶融為帝,次年攻入建康(今南京)。502年,蕭寶融禪位,他建國“梁”,此後當了48年皇帝。他勤於政務,日理萬機,同時重視儒學,設國子監。生活上提倡節儉,平日吃素,每天只吃一餐。由於他的精心治理,不到十年,境內安定,府庫充盈,文化昌盛,是魏晉以來200餘年最好的時期。他本是詩人,在其倡導下,梁朝文風大盛。但晚年他由開明向昏庸轉化,崇信佛教,四次捨身同泰寺,大臣們共花四億錢才贖回這位“菩薩皇帝”,造成國庫漸空。最致命的則是收納魏降將侯景,引發了四年的“侯景之亂”。549年,侯景軍攻入建康包圍皇宮台城,86歲的蕭衍竟被活活餓死。逝後諡號“武皇帝”。此後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敬帝蕭方智先後在位,共四位皇帝。
自東漢末年至唐代初年的近五百年,由於戰亂頻繁,國家分裂,中華文化發展緩慢。但相對而言,南朝齊、梁時期卻一度興盛,使中華文明得到了延續與弘揚。主要原因除了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使南朝地區獲得了相對而長的和平時期,人民得到較長的休養生息,文化的發展也有了厚實的物質基礎。而更重要的是,梁武帝本人就是位著名學者和文士,在他提倡與支持,尤其文學得到了復興。梁武帝被譽為“詩人皇帝”,他也確實是“開一代詩風”。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至今流傳不息,深入人心。他的家族可謂是個文學集團,除奇才“昭明太子”蕭統外,梁簡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詩人。儘管他們倡導的“宮體詩”以其內容的輕靡,情思的放蕩,被認為有消極影響,但作為一種新的嘗試與探索,有着其積極意義。此外,齊高帝之孫蕭子顯撰寫了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的《南齊書》。而最令後人震驚的,則是南朝齊梁時期聳起了兩座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而這些都與常州密切相關。
在蕭家皇室中,千餘年來最享盛譽的當推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只因他選編了中國輯錄最早,在當時規模體量最大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它選錄了自先秦至梁代作者130餘人的賦、詩、詔、表、書信等700多篇各種體裁的文章,共30卷,為後人研究梁以前七、八百年的文學保存了重要史料。而比梁武帝約小一歲的布衣劉勰則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篇章。《南史》記載,劉勰為東莞莒人。南宋鹹淳年間的《毗陵志》載:“ 晉陵境內尚有南蘭陵、南東莞等僑郡,及莒、東莞、姑幕等縣。”1988年版《武進縣誌》11頁載:“323年,在晉陵境內僑置南東莞郡和莒、東莞、姑幕三縣。”這兒的“僑人”,包括時從今山東東莞郡莒縣逃來江南的劉勰先祖。在劉勰約公元465年出生時,其祖上數代人已在常州這塊土地生活了近一百五十年。由於家貧,20歲時劉勰離開家鄉,拜南京定林寺住持為師。十年中,他利用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攻讀,尤其沉醉文學。約在三十歲,他選定了走文學批評的道路。經約七年的奮鬥,體大思精、彌綸羣言的《文心雕龍》誕生了。在這部著作中,劉勰對有史以來的各種文學及主要作家、作品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評價,對文學創作的規律、文學發展的歷史、文學批評的標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闡發,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理論鉅著,劉勰也被公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鼻祖。
南北朝齊梁(常州籍)皇帝十五人
齊高帝 蕭道成 479~482年
齊武帝 蕭賾 483~493年
齊景帝 蕭昭業 494年
齊恭王 蕭昭文 494年
齊明帝 蕭鸞 494~498年
東昏侯 蕭寶卷 499~501年
齊和帝 蕭寶融 501~502年
梁武帝 蕭衍 502~548年
臨賀王 蕭正德 548~549年
簡文帝 蕭綱 550~551年
豫章王 蕭棟 551年
武陵王 蕭紀 552年
梁元帝 蕭繹 552~555年
建安公 蕭淵明 555年
梁敬帝 蕭方智 555~557年
蕭承之(?~447年)

萬綏古鎮現狀

由於萬綏集鎮原是鄉政府所在地,因而鎮區建築頗具規模,街巷輪廓清晰。現有十餘條街巷,近萬居民。萬綏街區的主要骨架為東西走向的蘭陵路,以及南北走向的齊梁路和戲樓路。齊梁路橫貫鎮中心區域,它既是交通主幹道,又是商業聚集地。數十家商鋪鱗次櫛比,是萬綏最熱鬧的地段。只惜除了路名,已很難尋覓到往昔的痕跡。
距齊梁路東四五十米,與其平行的戲樓路,卻顯得格外靜悄,部分地段明清建築風格濃醇。戲樓路南接蘭陵路,北至東嶽廟,約長200米。街的東側,明清式磚木結構舊建築佔近三分之二。尤其北段,近百米長的古建築連綿不段,特別是最北的一進兩層樓店鋪,上下仍用古舊木板,歷史價值極高。路西側的明清式磚木建築僅佔三分之一,多數為居民新建的樓宅,現代的裝飾,與戲樓路以明清古建為主的氛圍極不協調。
萬綏古鎮及附近,文物古蹟頗多,且多與“齊梁文化”有關。而今規模最大的當推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它位於戲樓路北段西側,佔地 2888平方米。該廟始建於唐貞觀五年(631),原因據説是唐太宗統一中國後,驚異地發現,江南有個叫“萬歲”的小鎮,居然連出齊、梁兩朝皇帝。為保唐王朝永世不衰,先下旨改鎮名“萬歲”為同音的“萬綏”,即綏靖鎮壓之意。隨後令建一方形狀東嶽廟,宛若蓋上一顆大印,泰山壓頂般夯鎮住帝氣皇根。如今東嶽廟大殿仍呈正方形,在全國亦屬罕見。1211年、1728年曾重建。乾隆年間有兩次重修,1821年、1841年又兩次重修。東嶽廟有山門、子孫堂、大殿等建築組成。大殿座西朝東,飛檐翹角。面闊三間12.8米,進深15米,檐柱高5.85米,平面呈正方形。殿內用四根肥碩的金柱支撐樑架屋頂,單檐歇山頂,黑色筒瓦鋪蓋。殿前格扇齊全,窗欞花紋式樣輕巧,雕工純熟洗練,花卉鳥獸栩栩如生,形制古樸。另一處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萬綏戲樓,距東嶽廟大殿約三十米。戲樓座東朝西,始建年失考,現建築為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2003年又原樣整體修繕。為磚木殿宇式結構,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頂。正台屋面採用橫樑架設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翹,高出屋面,發八角台頂。後台面闊14.5米、進深4.6米,高7米,兩側是化妝間。前台面闊6米,進深5.6米,頂高7.2米,台高2.3米。左側另架子台,供樂隊演奏。後台柱礎為明代石礎,台前檐柱高達5.5米。舞台正面板壁繪有國畫,兩側書對聯一副。台口兩側木柱掛的對聯為:離合悲歡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醜淨世間人盡乎此矣。台口上方懸匾曰:作如是觀。此外還有許多古蹟,比較著名的有。一、志公井:傳説是梁武帝老師志公和尚經常汲水的石井。二、南寺舊址:傳説當年梁武帝將祖宅捐贈佛門,改作寺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尚存磚刻匾額“敕建南寺 ”。

萬綏萬綏東嶽廟

萬綏東嶽廟在武進萬綏鎮,為道教廟宇,始建於唐貞觀五年,未嘉定、明永樂、嘉靖,清康熙年間都曾修繕,現存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大殿坐西向東,單拔歇山頂,三間面闊12.8米,進深9檁15米、頂高14米、桅高5.85米,飛拔翹角,氣勢雄偉。戲樓為東嶽廟附屬建築,位於山門內,坐西向東,台口直對大殿,歇山頂,磚木結構,屋脊作大梁翻筋,屋檐起翹,高出屋面,發八角合頂,中繪藻井。戲樓平面呈凸形,戲台面闊6米、進深5.8米、頂高7.2米、枱面高2.3米,戲場可容納2000觀眾。台口兩側柱上有對聯:“離合悲歡天下事加斯而已,生旦淨醜世間人盡乎此矣。”台口下方懸匾曰:“ 作如是觀”。後台板壁上記有清末民初浙、皖、滬等地來此演出的戲班名稱、劇目、主角姓名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東嶽廟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南宋嘉定四年(公園1211年)重建,明嘉靖十七年(公園1538年)增建,南北兩廊十八間。清順治年間(公園 1644年)後殿五樓,十王梵字全部擴大改建。清康熙十三年(公園1674年)重修。此後一場大火,東嶽廟全部毀盡。康熙三十九年(公園1700年,重建落成。至道光年間整修,才改建了戲樓。歷史上東嶽廟經過數度改擴建,形成了長92.8米,南北寬46.5米,面積達4375.2平方米的雄偉建築。它富麗壯嚴,冠於常郡西北,是沿長江七十二座東嶽廟中最大的一座。
建戲樓一直是當地百姓的心願,據“封神演義”記載,東嶽廟每年要舉行兩次盛大的廟會。一次是農曆三月廿八,東嶽大帝的誕生日,香客坐夜唸經、燒香拜神;另一次是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六是東嶽大帝行身出會的日子,此日東嶽大帝出巡四方,視察民間禍福、吉凶。為了舉行盛會必須月餘前就準備,初五起演戲、坐夜。初六早晨出巡,前有兩人執帥旗,繼有提肉響(大銅鑼用鐵鈎扎掛在手臂肉皮上沿路敲打)龍燈、獅子、馬叉、蕩湖船等,隨後紅、黑兩人開路喝道,十八對虎頭牌、劊子手二名、旗牌官二名、印天堂三名,騎馬全副鸞駕保護東嶽大帝、東西平王三頂大橋,一路浩浩蕩蕩,錦旗招展,鼓樂喧天,威風八面。沿路每到一村,擇地登台,由該村年長者領眾,百姓焚香禮拜,祈求消災降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擺酒菜果品供奉一番,再竭誠表演精彩節目,後起駕前行,在京戲班鼓樂聲中結束。在這一重大的節日中,演戲、福禮都少不了戲樓戲台,後終於在當地百姓的捐助下建成。
東嶽大帝名黃飛虎,是商紂王的武將,官封鎮國武成王。當時文有太師聞鍾,武有武成王黃飛虎。本來文足以定國、武足以安邦,由於商紂王迷上了妲妃,荒淫無度、不理朝政、不愛百姓、重用奸臣、殘害忠良。黃飛虎的妹妹是紂王的西宮娘娘。其妻賈氏,人品美貌,紂王侮辱臣妻,調戲不從,打死於摘星樓,西宮娘娘進諫,也被摔死於摘星樓下。妲妃還誣陷要反商朝,逼得黃飛虎投奔西岐周武王,封為開國武成王。周滅商後,姜子牙歸國封神,敕封黃飛虎為五嶽之尊,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並加敕一道,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
傳説終究是傳説,沒有人會考證傳説的真偽,但東嶽廟歷來是道教活動場所,各種道規禮儀,是按照“勸人為善,驅邪扶正”的宗旨進行的。而戲樓自建成後,全國各地趕赴巡演的戲班不斷,四鄰八鄉的百姓互相傳送着新戲班到達的消息,扶老攜幼前往觀看。戲的內容也都遵循了廟內對聯“善降祥,惡降殃,天堂地獄本無常,莫胎身後悔;遠抱孫,近抱子,千載一時雖有異,快改眼前非。”的宗旨,勸人為善。
2002年,在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在常州市新北區社會事業局的直接協調下,由市文化局、新北區人民政府、孟河鄉人民政府三方出資,對萬綏戲樓進行了整修,使戲樓的原有風貌和文化積澱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萬綏萬綏戲樓

唐貞觀年間,祭祀泰山神的東嶽廟在萬綏集鎮拔地而起,並奇特地呈正方形,這在全國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形若巨大的印章,如泰山壓頂般鎮蓋。作為東嶽廟附屬建築的戲樓,具體修建年代不詳,現戲樓是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重修的。
萬綏東嶽廟戲樓,坐東朝西,台口直對廟宇大殿。其所敬之神為東嶽神——黃飛虎,每年陰曆三月二十八日進香,十月三十日舉行廟會唱戲。戲樓為磚木結構的殿宇式建築,平面呈凸形,兩側有化妝間。頗有意思的是,在前台左側另搭一子台,專供樂隊演奏用。這在常州古戲樓中絕無僅有,在全國亦屬罕見。後台木柱下為明代風格石礎,台前檐柱高達5.5米,可推測戲樓的歷史應在四百多年以上。台前原有廣場達一千多平方米,可供數千人觀賞。
萬綏東嶽廟戲樓雖屬道教場所,卻書卷氣極濃,品位甚高。舞台正面板壁繪有山水國畫,兩側書對聯一副。台口兩側木柱楹聯尤為醒目:離合悲歡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醜淨世間人盡乎此矣。台口上方的懸匾畫龍點睛:作如是觀。作為珍貴的戲曲史研究資料,後台板壁上記載了清代末年到民國年間,浙、皖、滬、蘇等地來此演出的戲班名稱、戲目、主角姓名等,雖經時光磨損,痕跡依稀可辨。如光緒十五年(1889)四月,福勝班於此演《鄧家堡》、《蜈蚣嶺》、《天水關》;光緒二十四年(1898)七月初八夜,福勝班於此演《東川圖》、《紅泥關》、《定中原》、《六月雪》、《看親家》、《鳳凰山》、《祭寶塔》;光緒二十六年(1900)福勝班於此演《定軍山》、《長坂坡》;光緒二十八年(1902)福勝班於此演《解珠寶》;民國七年(1918)大金秀班及淮陽全福班等在此演出……
萬綏戲樓能保存較好,與當地民眾的自發保護意識密不可分。建國以後,東嶽廟停止了宗教活動,戲樓也先後被學校、供銷社、糧管所等單位佔用,但不管誰是主人,都未主動毀損。尤其是文革中,附近居民巧妙地用石灰水塗抹一層,然後刷上革命的大幅標語,鎮懾住那幫欲搗毀砸爛的“造反派”。1993年末,這兒又恢復道教活動。最值得慶幸的是2002年至2003年,由政府斥資,對戲樓按原貌進行了全面整修。

萬綏蕭皇后:

南蘭陵人(今常州武進萬綏鄉人),南朝梁明帝的女兒。有人説,歷史上風流一時,迷君傾國的紅顏不少,象蕭皇后,數經改朝換代,總伴君王之側卻不多見,天生麗質,嬌媚迷人,至於説她美到什麼程度,絕不是語言可以描述……。據傳説,蕭皇后天生就是一個人間尤物,她出生時,當時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綱曾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後得出了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蕭皇后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恰好印證了這八個字。她自十三歲作了晉王妃後,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歷經了隋煬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千般滄桑、萬種風流,全溶進了她幾十歲的生命歷程,使她成為一個命運奇特的女人,這也就是她命中註定的“桃花劫”吧。

萬綏蕭穎士

蕭穎士(716~768年),字茂挺,梁武帝蕭衍八世孫,唐代散文家、詩人。蕭穎士天資聰慧,4歲能作文,10歲補為太學生,19歲時廷試一甲一名進士,對策第一,為常州歷史上第一名狀元。歷任秘書正字,廣陵參軍,史官侍制,均因不合時而罷去。他為人耿直,剛正不阿,遭奸相李林甫忌恨。李林甫死後,起任河南參軍,時安祿山叛亂,他為地方守臣獻策防禦,才略志節為人稱頌。後被宰相崔園任命為揚州功曹參軍,到任兩天就棄官而去,客居汝南,逝世於旅舍,終年52歲,門人諡為文元先生。
蕭穎士文才卓著,他注重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反對形式上的華麗空虛。他的詩作鮮明地表現了不附權貴,崇尚正義的高潔志趣。他廣集門生,時有“蕭夫子”之稱。他教誨學生堅持道德、文章兩方面的修養。他一生自甘淡泊,不慕名利,卻樂聞人善,以推薦後進為已任,經他推薦的學者有數十人。同時他與同輩名人顏真卿等人友善交往,質樸謙虛的品質為世人敬佩。
《新唐書.藝文志》收錄蕭穎士《遊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現已失傳。現存有《蕭茂挺文集》一卷,為後人輯錄,收入《四庫全書》,並有《常州先哲遺書》。《全唐詩》收蕭穎士詩作有二十首。

萬綏名勝古蹟

萬綏東城天子路

東城天子路在齊高帝蕭道成的祖宅附近。“蘭陵故城”在“武進故城”之東,東城天子路在“武進故城”的東城內。據民國18年臧勵龠等所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天子路在江蘇武進縣西北萬歲鎮西”。《齊書.祥瑞志》記載:“太祖舊鄉有大道(太祖即齊高帝),相傳秦始皇所經,呼為天子路。”茶場片原來地勢特高尚平,在60年代中旱改水和70年代格田成方中,開挖到城磚、牆腳、井磚、青龍牌(開店招牌)等物。

萬綏萬歲裏

萬歲裏是梁武帝蕭衍的祖宅。據《武陽合志》記載:萬歲裏在蘭陵故城南東至老浦河,南至蔣家巷,西至影劇院北大道。萬綏老街,新市鎮菜場,長力衝壓機牀廠及油廠都在其中。蕭衍由於信奉佛教,稱帝后,天監七年把萬歲裏祖宅舍為寺廟。

萬綏智寶寺

智寶寺,是梁武帝蕭衍故宅所在地。梁天監七年舍宅為寺後,曾名“慧炬寺”。五代十國時,吳揚天祚元年重修。北宋太宗太平興國(976年至984年)間,改為“智寶寺”。?公和尚又名智寶,梁武帝對他十分尊敬,曾拜他為國師,因此而名。《武陽合志》記載胡蒼梧詩云:“六朝煙塵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想故里,聚落見荒村。”意思是梁時建寺,六朝已亡,佛像尚存。當時慧炬寺範圍較大,有“騎馬關山門”的説法,後歷經戰亂,移主更朝,寺院範圍也小了。阜通鎮也沒有梁時興旺了。明洪武年(1368至1398年)間,寺院重建。至清朝後期,又重修。寺系南朝始建,更名“南寺”。據里人所知,尚存殘跡,今萬綏中心校範圍內,均屬南寺舊址。中心校大銀杏樹北5尺,是三間二層木結構樓房(樓房在60年代改建平房),樓房中間一間後進供奉着梁武帝(里人稱蕭梁王)、智寶禪師(里人稱?公和尚)二尊木偶像,1949年解放後拆毀。東接樓房為6間平房,名“元通庵”,即原來的“慧炬經堂”。解放前,元通庵由未婚的淨女主持,作為念經拜佛之地,解放後土地改革時遣散。中心校南面前有南寺殿堂3間,稱“金剛殿”,是南寺正門。正門上面,尚留有清朝秀才湯冠三(孟城五星河灣裏人)寫的“敕建南寺”的門匾殘跡(敕字已掉落)。智寶寺又稱慧炬寺、蘭陵寺、萬歲寺、南寺。據《武陽合志》記載,原有金石刻碑“智寶寺記”,吳揚行密天祚二年僧澄清撰,惜已無存。

萬綏皇業寺

皇業寺原為齊高帝蕭道成的祖宅,初名“王基”。蕭道成稱帝后,更名“皇業寺”。皇業寺址即在“東城天子路”(現萬綏街西,西溝橋至北茶場片處)。蕭整南徙首先居此,傳説原是三國時東吳孫氏舊址,現殘跡已湮沒。

萬綏花園裏

花園裏是蕭氏皇家花園所在地,新衞生院向西約300公尺,北至西溝橋(已成壩),南至中長溝,近20餘畝地,均屬蕭氏皇家花園範圍,也是“花園裏”地名的來歷。傳説蕭氏皇家花園內有一約3畝大的方形大池,水清如鏡,現名西大池,是皇家花園水閣涼亭處。現無殘跡。

萬綏蘭陵橋

這四座橋,均為齊梁古橋。蘭陵橋遺址在現東嶽廟門前,北宋時改名“千秋橋”,千秋橋含“千秋萬歲”之意,南宋時這裏設千秋鄉,因此得名。傳説在蘭陵橋下,曾生長過“硃砂半夏”,亦名“蘭陵半夏”,心赤如硃砂,屬名貴藥品,藥效甚佳。蘭陵橋早已與街面鋪平,“硃砂半夏”早就絕跡。
金雞橋橋址在老信用社前面,現已拆除。
鳳凰橋在萬綏老街北端,早已拆除。
羅妃橋在原蕭衍故居。傳説羅妃本為梁武帝寵妃,善良賢惠。梁武帝信佛,羅妃勸説無效,即離開南京,獨居於故里。到羅妃住處,要經過一座獨木橋,羅妃膽小怕走,便以私人積蓄重建,故名“羅妃橋”。另一種説法:因羅妃膽小,蕭衍敕命拆獨木橋,改建石橋,名“羅妃橋”。萬綏村七組原村名羅妃橋,也因此而來。原河為北長溝,排嘉山來洪,排水道和橋垛遺蹟尚存。

萬綏公井

公井,在現長力衝壓機牀廠廠內車篷處。萬綏一帶地勢高亢,土質流沙,下雨不存水,雨停水即幹。大旱之年就“溝溏地朝天,河裏船擱淺”,連飲水也困難,但公井依舊,井水滔滔。1931年大旱,周圍三五里內的居民,均依靠公井用水。此井系公和尚勘地開挖,故命“公井”。公和尚對地質水利知識頗有研究。為了保證梁武帝蕭衍家的吃水,他特勘鑿此井。
公井的井水清冽,味如甘泉,香醇可口,大旱不涸,汲取不竭。現長力衝壓機牀廠全廠用水均取於此井。該井梁時初鑿為方井,後改為圓井,井欄現已不存。

萬綏碗池、龍池

齊梁故里原有八池,分別為碗池、龍池、蔣家池、小池、東大池、西大池、連枷池、燈池,俱為皇家用水池塘。其中碗池在今油石廠東,浦河中心。據説為梁武帝家中御用洗碗池。池呈圓形,直徑10米,池中有魚,清澈見底,旱年不涸,冬暖夏涼,水面不生雜藻。池水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尤以東南角水質最佳,泡茶飲用,其水甚佳。清時,孟河名醫費伯雄、馬伯藩等,曾僱專人前來挑水,專為泡茶。該池於1996年冬疏浚浦河時挖廢。
龍池,在碗池南100餘公尺處(蔣家巷東),在梁武帝蕭衍故宅南端,據説為龍捲風形成,於1974年冬疏浚浦河時挖廢。

萬綏歇船亭

萬綏鎮東南200米處,越過新浦河,有一方圓15畝多的低窪塘,里人稱“祥塘裏”(1980年萬綏村開挖成魚池),呈橢圓形,南北略凸,老浦河環塘而繞,中為灘池。據説,這裏早先是梁武帝祖輩的歇船亭,裏面錨着遊船、官舫,景色如畫。蕭家外出遊玩,吩咐一句,船一篙即離浦河抵羅妃橋下,抬腿就可上船,官舫則達羅妃橋,接上貴人後回頭在亭內歇息。原先浦河窄,水位淺,船停河心,阻礙交通,加之浦河至羅妃橋一段,僅容單船航行,歇船亭客觀上便利了當時水上運輸。當蕭家稱帝進京後,歇船亭就不大歇船了。

萬綏懊惱橋

懊惱橋在萬綏街東的嚴莊巷村東南約300米處,是一座古時從萬綏到西夏墅、常州必經之路上的古老石橋,橋面用3塊青石鋪成,每塊青石長約一丈二尺,寬二尺許,橋面傾斜,東南高,西北低。懊惱橋名的來歷,傳説如下:
梁武帝蕭衍建都建康(今南京)後,思念在故鄉建座九龍殿,作為東巡和返駕祭祖的行宮,可是,他很不放心臣子們奠基,怕擇基不好,壞了家鄉真龍寶地的風水。
擇了良日,蕭衍帶一班臣子從建康乘舟東渡,浩浩蕩蕩順江而下,船至黃山腳下,棄舟登高,只見江邊山巒起伏,樹木蔭鬱,江水浩淼,山水風光融為一體。蕭衍喜上眉梢,一見其山地形,大有八龍戲水之勢,臨江建殿,真乃美中之美。可他轉念一想,“不對,不對!我要建九龍殿,尚少一龍啊!”蕭衍大為掃興,跨馬馳奔萬綏而來,行至嚴莊巷村東石橋上,忽然想起:“我身為皇上,本是龍軀,一龍不就是我自己嗎?”但他不願在臣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只是連呼:“懊惱!懊惱!!”用腳在橋頭連蹬數腳,竟把石橋蹬斜了,懊惱橋也就出名了。
梁武帝蕭衍回京後,傳旨萬歲智寶寺的公禪師,命他在黃山督造九龍寺,以示皇帝説話是金口玉言的威嚴和彌補建造九龍殿的失策。(有關懊惱橋的傳説,另有一説是明朝朱元璋來此勘地建十龍城的雷同故事)。

萬綏齊梁陵墓

齊梁陵墓是齊梁時期所葬的皇墓羣。丹陽陵口是皇墓羣的入口處。墓羣中有齊高祖蕭道成的泰安陵,有他父親蕭承之的永安
泰安陵遺址 泰安陵遺址
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景帝蕭昭業的修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簡文帝蕭綱的莊陵等。
據《武陽合志》記載:齊高帝蕭道成的泰安陵在通江鄉。現初步查核,在萬綏境內的齊梁墓有二座,齊高帝的泰安陵,在嚴橋村北,解放後尚存皇墳遺蹟,在皇墳處併發掘到雜銅古皿(此文物已上交縣文管委)。孔村之西,亦有皇墳殘跡,1975年前後平整土地,挑高填低,未挖多深,即出現金、銀、銅物品,孔村東西兩隊羣眾挖到紫雜銅200餘斤。據《武陽合志》記載:梁武帝於大同十年三月,至蘭陵謁建陵,有紫雲護陵,少頃乃散,旁有枯泉,至時復湧。説明蕭順之建陵在萬綏境內。

萬綏白兔墩猴燈

萬綏白兔墩猴燈是流傳在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的一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隊伍,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萬綏在歷史上被稱為“齊梁故里”,南北朝的兩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蕭衍都出生在這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萬綏猴燈始於1700年,當時,地方上為重修萬綏東嶽廟,在西北1.5公里的白兔墩挖土時,挖出了一個白猿猴頭骨,人們奉為神物,當地有個紅廟和尚便照頭骨模型製成面具,並配製服裝道具,模仿猿猴動作,帶領村中青壯年習武練藝,進行各種表演,既能強身健體,又能保地方平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技藝表演風格,一直流傳至今。
猴燈一般在逢年過節及廟會時活動,猴燈隊伍一般有幾十人,一律戴猴面面具,穿猴衣出動時,有扮成猴王和魁星的演員領路,前面有12平方米的一面督旗和八面舞旗開道,演員們手執叉棍等器具,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
猴燈表演,可以在地上表演,也可以在台上表演。出場時,首先有扮成猴子的演員向觀眾亮相,然後隨着鑼聲鼓點的伴奏,表演猴子的各種表情和動作,逐漸進入高潮,再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猴燈表演的整套程序有:序幕、單猴、雙猴、三猴、五猴、台猴、單棍、雙棍、謝幕。主要表演動作有:魁星戲猿猴、穿陣、舞勢、翻筋斗、滾繡球、豎蜻蜒、金雞獨立、鑽圈、單槓、雙槓、倒掛金龍、搭台角、老鷹磨翅、野雞叉天、童子拜觀音等。全套動作可表演幾小時。
萬綏猴燈,是一種集民間雜技、民間武術和民間舞蹈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表演難度大,技巧高,1956年,萬綏猴燈代表常州市參加蘇州地區民間文藝匯演獲得了一等獎;1983年又參加了江蘇省民間藝術調演和常州市文藝匯演均獲了獎。由於多種原因近20年來,萬綏猴燈沒有活動。2004年,通過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工作,在上級政府的重視下,萬綏白兔墩村一支新的猴燈隊伍又重新建立起來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