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嗅覺器官)

鎖定
呼吸通道的起始部分,也是嗅覺器官。由外鼻、鼻腔及鼻旁竇3部分組成,由鼻骨、鼻軟骨、鼻肌及被覆皮膚而成。
中文名
外文名
nose
地    位
嗅覺器官
特    點
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學刺激的器官

基本概念

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有鼻孔與外界相通,後連通於鼻咽部。鼻腔前部為鼻前庭,內被以皮膚,生有鼻毛,起濾過作用,為易發生癤腫處。後部為固有鼻腔,襯以粘膜,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有嗅覺及温暖濕潤、淨化被吸入空氣的作用。鼻旁竇位於鼻腔周圍的顱骨內,為含氣的空腔,與鼻腔相通,其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鼻腔發炎時,可蔓延到鼻旁竇,引起鼻竇炎。鼻旁竇參與濕潤和加温吸入的空氣,並對發音起共鳴作用。

鼻的解剖結構

外鼻:外鼻是指突出於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面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於顏面中央,易受外傷。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樑,鼻樑兩側為鼻背。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接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部成鼻額縫,外緣接左右兩側上頜骨額突,後面以鼻骨嵴與篩骨正中板相接,下緣以軟組織與鼻外側軟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寬薄,易受外傷而骨折,發生鞍鼻,由於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後易癒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由於內眥靜脈經眼上、下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且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動,故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時如誤擠壓或治療不當則有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之虞。
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粘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後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後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後借鼻後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齶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偏向左側者多見。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吻合叢,稱黎氏動脈區或克氏靜脈叢。約90%的鼻出血(鼻衄)發生於此,臨牀上叫易出血區。外壁構造複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齶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組成。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呈階梯狀排列的、略呈貝殼形的長條骨片外覆粘膜,稱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後上方的凹窩叫蝶篩隱窩。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叫總鼻道。切除中鼻甲後,在中鼻道中部可見一個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圓枕形隆起叫篩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篩隱窩有鼻旁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很窄,呈穹隆狀,與顱前窩僅以篩骨垂直板相隔。篩板薄且脆,受外傷易骨折,且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壁:即硬齶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於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黃色或蒼白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其餘部分覆以粉紅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淨化空氣並提高吸入空氣的温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粘膜的無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粘膜下層含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及杯狀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漿液,對空氣起到調濕作用。鼻腔呼吸區粘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亦增大了粘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粘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氣片一樣對其起到加温作用。據測試:0℃的冷空氣經鼻、嚥進入肺部,温度可升至36℃,與人體正常體温基本接近,可見鼻腔對冷空氣具有明顯的加温作用。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又稱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表面襯以粘膜構成,鼻旁竇粘膜通過各竇開口與鼻腔粘膜相續。鼻旁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温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旁竇的粘膜相延續,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竇發炎。
一般左右成對,共有四對,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竇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常有發育變異,鼻竇內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各竇均有竇口與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竇口的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均開口於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蝶竇,前者開口於上鼻道,後者開口於蝶篩隱窩。故在前鼻鏡檢查時如發現中鼻道有膿,知系前組鼻竇炎所致,後組鼻竇為發炎時見下流之膿液積聚於嗅裂,如改用後鼻鏡檢查,則可見上鼻道或嗅裂後段有膿,藉此對臨牀鑑別診斷方面有其重要意義。四對鼻旁竇中上頜竇最大,位於上頜骨體內,上壁是眶下壁,較薄,當上頜竇炎或腫瘤時,常可破壞骨質侵入眶內;下壁鄰近上頜磨牙,緊鄰骨質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前壁在眶下孔下方處較薄,進行上頜竇手術時即由此處鑿開;內側壁為鼻腔外側壁,鄰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上頜竇穿刺即由此處刺入。上頜竇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後部,由於開口位置較高,所以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開口於半月裂孔前端。篩竇開口於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 [1] 
人體鼻 [2] 
示例 示例 [2]

保健方法

1、冷水浴鼻法 將鼻浸在冷水裏,閉氣不息;少頃,抬頭換氣後,再浸入水中,如此反覆10次左右。尤其是在早晨洗臉時,用冷水多洗幾次鼻子,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鼻子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及各種呼吸道疾病。
2、鼻內按摩法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伸入左右鼻腔內,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向下拉若干次。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保持黏膜正常。在冬春季節,此法能有效地減輕冷空氣對肺部的刺激,增強鼻腔耐寒能力,減少咳嗽之類疾病的發生。還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3、鼻外按摩法 以兩手大拇指的指背中間一節,相互擦熱後,分別摩擦鼻樑兩側32次;用食指自上而下刮鼻樑16次;分別用兩手食指摩擦鼻尖各16次,然後用兩手食指點壓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32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增強局部氣血流通,促進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正常分泌鼻黏液,有效預防感冒和鼻炎。
4、穴位按摩法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位於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若干次。因為在迎香穴位有面部動、靜脈及眼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是面部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匯合處。按摩此穴既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面部神經麻痹症。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在兩眉中間)1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強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5、藥物健鼻法 在氣候乾燥的秋冬季,可配合藥物保健,如在鼻內點一些複方薄荷油,或適量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D以濕潤鼻黏膜。另外,還可服用具有滋肺養脾、滋潤護鼻功效的中藥方劑。取天冬10克,黑芝麻15克,沙蔘12克,麥冬10克,黃精10克,川貝母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同時還應糾正不良的習慣。首先要保護好鼻毛和鼻黏膜,克服用手挖鼻孔、拔鼻毛或剪鼻毛等不良習慣。因為損害鼻毛和鼻黏膜不但會影響鼻功能,引起鼻腔內化膿性感染,而且可能引起顱內和耳的疾病。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王永貴,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十二解剖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 2.    22.1 Organs and Structur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and Physiology | OpenStax[引用日期2021-09-06]
  • 3.    郭旭光.鼻部養生保健法[J].家庭醫學,2020,(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