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鼓盆歌

鎖定
鼓盆歌,俗稱“喪鼓”、“喪鼓歌”和“打鼓鬧喪”,源於中國古代喪禮上“撲一個盆子當鼓打,唱歌陪喪家”的民俗活動,是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 [1] 
鼓盆歌流傳於江漢平原沙市荊州江陵一帶,其表演形式通常為一人或二人自擊鼓板獨唱或對唱。鼓盆歌沉鬱悲愴,風格遒勁,是荊楚文化的“活化石”。經典曲目有《繡荷包》《觀花》等。 [1] 
2006年5月20日,湖北省荊州市申報的“鼓盆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2。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澧縣申報的“鼓盆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2。 [2-3] 
中文名
鼓盆歌
別 名
喪鼓、喪鼓歌和打鼓鬧喪
始興年代
戰國時期
流行地區
江漢平原的沙市、荊州、江陵一帶
經典劇目
《繡荷包》《觀花》等
代表人物
望熙誥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32

鼓盆歌歷史沿革

鼓盆歌 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可遠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詩經》與《周易》中“鼓缶、擊缶”的記載,那時的鼓盆歌主要以娛樂為主。
戰國時期楚人把這種音樂形式發展為“瓴缶之樂”,成為與“鐘鼓之樂”、“竽瑟之樂”相併列的三種音樂形態之一。莊子妻死,鼓盆而歌,體現了對生命輪迴的超然與豁達。而這種以“鼓盆、擊缶”謳歌生命的方式,至今仍流傳在湖北省荊州地區,其原生態的表演形式:一面鼓,一對槌;焚香點燈, 數人圍坐。風格遒勁,堪稱荊楚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見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 [4] 

鼓盆歌藝術特點

鼓盆歌演唱形式

鼓盆歌 鼓盆歌
鼓盆歌是源於中國古代喪禮上“撲一個盆子當鼓打,唱歌陪喪家”的民俗活動,其表演形式通常為一人或二人自擊鼓板獨唱或對唱。民間演出時熱心的聽眾也可參與幫腔,即在每段唱詞的開頭和結尾一起齊唱,也有一人無伴奏的清唱形式。 [1] 
荊州鼓盆歌的表現形式是坐唱不表演,在演唱時沒有太多花哨的動作。鼓盆歌在開唱之前都會先擺一張方桌,以供歌手圍坐,演唱者增多,一桌坐不下,就用兩個或三個方桌一拼,成為長形歌案,歌案上掛一對風燈,內點蠟燭,前面則放一屏風,中間供着莊周木刻的雕像,卧睡在小木棺內,案台上擺有供品,並焚上香,鼓師將鼓放置在一個翻撲的木盆上,用火紙墊穩,這些簡單的傢什,被歌手們稱為“喪鼓擔子”。 [5] 

鼓盆歌唱腔伴奏

鼓盆歌 鼓盆歌
鼓盆歌唱腔有【平板】、【敲板】、【三句半】和【湖腔】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獨具特色,其節奏在音樂的上下句落尾處出現強拍無重音的現象,悖於音樂節拍之常理,在中外音樂史上也比較罕見。 [1] 

鼓盆歌伴奏樂器

鼓是鼓盆歌唯一的伴奏樂器,擊鼓在節奏上有鮮明特點,即在唱腔的下句結束前兩小節時出現“咚咚”聲,而在結束小節的強拍上卻意外地出現休止。這種欲止而繼的特點避免了演唱和聽歌的疲憊和休止性,使鼓盆歌能像綿綿不斷的泉水在緩緩流淌中觸動人的心靈,是“鼓的藝術”。鼓盆歌沉鬱悲愴,風格遒勁,是荊楚文化的“活化石”。 [5] 

鼓盆歌經典劇目

鼓盆歌經典劇目有《繡荷包》《觀花》《白蛇傳》《醉打蔣門神》等。 [4] 

鼓盆歌流行地區

鼓盆歌流傳於江漢平原的沙市、荊州、江陵一帶。 [1] 

鼓盆歌傳承保護

鼓盆歌流傳現狀

隨着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鼓盆歌與其他民間藝術形式一樣出現了生存危機,需要加以重視和保護。 [1] 

鼓盆歌保護措施

鼓盆歌 鼓盆歌
19世紀80年代,中國啓動了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工作時,就已經注意到荊州鼓盆歌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並把其唱詞、曲譜分別收錄在《中國民歌集成·湖北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 [4] 
2006年,鼓盆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後,荊州市羣眾藝術館、荊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又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開始對鼓盆歌全面系統的蒐集整理,工作的重點集中在極具價值的五百多篇歌詞及民間原生態的腳本內容。 [4] 
2012年,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劃撥專項資金,陸續結集出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以展示湖北省非遺保護在挖掘整理、傳承保護方面的成果,其中出版了《鼓盆歌演唱曲目集》。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鼓盆歌項目保護單位荊州市羣眾藝術館(荊州市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11] 

鼓盆歌傳承人物

鼓盆歌 鼓盆歌
望熙誥(1928年—2009年),男,漢族,湖北荊州人,1954年加入梅台巷歌班,師從王興周,收集改編和獨立創作鼓盆歌歌詞七百餘段,其演唱的《繡荷包》分別被《中國民歌集成·湖北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錄用,被業內人士稱為“活辭典”。2008年2月,望熙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鼓盆歌代表性傳承人。 [6] 
李金楚,男,漢族,1947年出生,1961年學習曲藝演唱,因嗓音好、頭腦靈活,1962年在湘鄂一帶跑紅,積極參加澧縣非遺中心策劃傳統書目《薛剛傳奇》的記錄工作。2018年5月李金楚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鼓盆歌代表性傳承人。 [7] 

鼓盆歌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湖北省荊州市申報的“鼓盆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為荊州市羣眾藝術館(荊州市藝術研究所)。 [1]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澧縣申報的“鼓盆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為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8] 

鼓盆歌曲藝價值

鼓盆歌的表演與民間習俗密切相關,它在藝術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着民俗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多重價值。 [1] 

鼓盆歌社會影響

2018年6月,在天津市舉辦的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中,“鼓盆歌”亮相展演並首次登上全國舞台。 [9] 
2020年2月,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硬仗”,湖南省14個市州的非遺傳承人積極行動起來,創作出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抗“疫”作品40餘部(件),包括常德市推出的鼓盆歌《天佑中華萬萬年》,用熟悉的民間音樂曲調和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唱詞,搭配非遺傳承人生動的演繹,將防疫知識刻進了羣眾心裏。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