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黔江地震

鎖定
咸豐年間,發生在黔江交界之大路壩、後壩一帶。北至四川巫山,東南達湖南吉首,西南抵四川南川,最大半徑230公里,有感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
中文名
黔江地震
地理位置
黔江後壩鄉與湖北咸豐大路壩鄉之間(今黔江區小南海鎮與咸豐大路壩鎮之間)
震中經緯度
北緯29.7度,東經108.8度
震源深度
8公里
震    級
里氏6.25—6.3級
震中烈度
約為8度
傷亡人數
死傷千餘人
受災區
梅家彎、板橋溪至蛇盤寨
遺蹟景區
小南海
發生時間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壬子(1856年6月10日)

黔江地震發生原因

由於小南海地處渝東鄂西褶皺帶內,以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最近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隆起抬升。其地震的發生與本地基底斷裂有關。

黔江地震有感範圍

地震山崩10餘里,15裏內民户皆為齏粉,壓民居300餘家。大山中斷如截,下陷上躍,連山推出數里外,平地湧出小阜十餘。河為山石所壅,水乃逆行,淹沒20餘里,由許家灣、板橋溪抵蛇盤溪一帶皆成湖(即小南海)。

黔江地震歷史依據

清《黔江縣誌》載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壬子(1856年6月10日),地大震,後壩鄉山崩。先數日,日光暗淡,地所蒸鬱異常,是日彌甚。辰巳間,忽大聲如雷震,屋宇晃搖,勢欲傾倒,屋瓦皆飛,池波湧立,民驚號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後許家,溪口遂被堵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袤20餘里,適浸寺址,四面汪洋,宛如金礁,澤名小瀛海,土人訛為小南海”。
同治四年《咸豐縣志》載
“咸豐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壩山崩,由梅家彎、板橋溪,抵蛇盤寨三十餘里成湖,壓斃村民以數百計,李姓最多。”
清同治五年《來鳳縣誌》
也非常詳盡地記述了這一次大地震:“咸豐六年丙辰夏五月初六辰時地震,屋瓦皆動。同時地震者,環數百里皆然。咸豐黔江之交,地名大路壩者獨甚……”整個記述的文字達200多字,其中特別提到:“山麓故有河,河為山石所壁,水乃逆行,淹沒地方復二十餘里;漲為池,廣約六七里,深不可測。”

黔江地震產生危害

地震烈度八度區
分佈於咸豐縣大路壩至蛇盤溪一線,在此區內,地面震動強烈,滑坡、山崩、地裂極為普遍,地面變形顯著,人畜傷亡慘重。地震時箭子嶺西段山體被劈裂併產生左旋錯動,導致大規模滑體堵截近東西流向的老窖溪而形成"地震湖",現名小南海。若轎頂山山麓的滑塌體和被水淹沒的堆石加以計算,則其總體積應以倍增。如此巨大的滑崩,在中外地震史上尚屬罕見。
地震烈度七度區
北抵咸豐活龍坪以北,南到黔江縣城以南,東達茅壩、燕朝,西至毛壩子。在此區內,地面震動仍然相當強烈。距震中18公里的黔江,"室宇晃搖,勢欲傾倒,屋瓦皆飛,池波湧立,民驚號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在活龍坪一帶,大規模的山崩和滑坡計有九處。
地震烈度六度區
地面震動強烈,人普遍站立不穩,田裏水振盪,器皿中的水盪出,少數建築物損壞,局部產生崖崩,地下水位有明顯變化。尖山土司皇城遺址(建於明萬曆辛亥年,即公元1611年),其石坊,皇墳等佔建築物均系長石石英砂岩巨塊構成,地震時,上部構件與立柱及柱體兩側的裝飾物都出現位錯,銜接部位被拉開,最大3-5釐米。

黔江地震謎團

黔江 黔江
謎團一、水下到底有沒有莊園? 據《黔江縣誌》記載,1856年6月,小南海地震發生後,“延袤二十餘里,土田廬舍盡被淹沒……”史料記載,羅家祠堂是一個四合天井院子,典型的土家族建築風格,以吊腳樓、轉角屋為主,包括宅院、祠堂、糧倉。今天,人們一直在渴望能解開水下莊園之謎。小南海水下真有羅家莊園嗎?
謎團二、小南海大壩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使小南海形成了一道長1170米、高67米的大壩。如此壯觀的大壩是經過怎樣運動程序堆積而成的?專家學者眾説紛紜。長期以來,專家們公認為大壩是由北側小垮巖拋灑堆積而成。但如今有專家提出,不排除升降運動形成大壩的可能。
謎團三、小南海原來的地貌是怎麼樣的? 根據現場斷崖絕壁和地面堆積物,很多人試圖描繪還原震前地貌,但無一成功。大垮巖、小垮巖以及大壩在地震前具體是什麼樣子?至今仍然是個謎。
謎團四、地震震級烈度到底是多少? 1977年版《四川地震目錄》載:小南海地震震級為5.5級,極震區烈度為七度。1981年,有研究者稱:小南海地震震級為6.4級,極震區烈度為九度。2000年底,中科院及國家地震局有關專家考察小南海,把震級定為6.25級,極震區烈度定為八度……如今,仍很多專家提出異議。

黔江地震評價

1、此次地震震級達6.25——6.3級,烈度約8度,是重慶市內發生最大地震。
2、這次地震死傷千餘人,是重慶近現代地震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大地震
3、小南海當時發生的這場地震,簡直可以用天崩地裂來形容。

黔江地震遺蹟景區

當時作為一個大災難的小南海地震,至今保留兩大地震遺址:其一是地震崩滑體、崩積物形成的一道長1170米,高67.5米,底部寬1040米的天然大壩。大壩上滾石密佈,巨石林立,形態猙獰,最大的滾石超萬噸;二是天然大壩堵塞板夾溪、白鶴溪、白礬溪、清溪溝、肖溪溝等五條溪流形成了長5公里,最寬處1公里,湖面積2.87平方公里,積雨面積150平方公里的小南海天然湖泊。因地震遺址保存完好,規模宏大,所以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和旅遊價值。
黔江 黔江
小南海位於重慶市東部黔江區 小南海鎮境內。原名小瀛海。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清咸豐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為大澤。大垮巖、小垮巖、斷碉絕壁及岩石壘成的大壩等地震遺蹟,於今仍清晰可見。小南海四周秀峯環列,湖口奇石豎立,溪水縈迴,湖內港汊縱橫,島上茂林修竹。朝陽寺、老鸛坪、牛背三個島嶼,古松蔽日,茶花連雲,茅舍竹樓,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
黔江 黔江
湖周秀峯環抱,植被蒼翠,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紅色薄皮馬尾松黃杉水杉、鐵尖杉、香柏、紫柏香樟、楠木銀杏黃檀白花泡桐等140多種喬木及100多種灌木。有黃猴、大鯢、巨蚌等數十種動物。湖面碧波盪漾,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有白鰱花鰱鯉魚等5 0多種魚類。各種魚類天然純正,濃香可口。
湖中有朝陽寺島、老鸛坪島、牛背島等三大島嶼。各個島上林木葱鬱、空氣清新,環境幽雅。其中牛背島上建有賓館飯店供遊人休憩,並有土家、苗族風情表演。水下有羅家祠堂及因多年浸泡形成的“醉漢森林”、水下農莊等景觀。
黔江 黔江
景區先後建成了3個碼頭,以及震紀苑、電瓶車道、風雨廊橋、步遊道、觀景台、停車場等景區設施,極大地方便了遊客的觀賞遊覽。
從黔江城至小南海風景區為水泥硬化三級公路,每半小時有班車往返,車程約40分鐘。景區現有大小農家樂18家,備有各種土家風味特色菜品。還可接待客人住宿,體會農家風情。
小南海還染有濃郁的革命色彩。辛亥革命前夕温朝鐘等曾在小南海朝陽寺島上組織發動了轟動數省的“鐵血英雄會”武裝起義。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在小南海打響了入川的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