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

鎖定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沙蘭鎮北部,屬長白山系,處在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上游谷地,南北距14.5公里,東西距12.2公里,總面積8571公頃。共劃分為濕地保育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恢復重建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濕地公園內分佈有野生植物123科350屬605種,脊椎動物33目86科379種。 [1-2] 
2018年12月29日,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中文名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 [2]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沙蘭鎮 [2] 
面    積
8571公頃 [2]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2] 
地理區域
長白山系
氣候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2] 
管理單位
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
批准文號
林濕發[2012]341號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境域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沙蘭鎮北部,屬長白山系,處在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上游谷地,東臨三陵鄉和渤海鎮,南與吉林省毗鄰,西部和北部與海林鎮相接。地理座標為:東經128°39′01″~128°48′15″,北緯44°12′04″~44°19′54″,南北距14.5公里,東西距12.2公里,總面積8571公頃。 [2-3]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地理環境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氣候特點

濕地公園地處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變化明顯。主要表現為春季風大幹旱,夏季温濕多雨,秋季多風乾燥,冬季寒冷而漫長。年平均氣温在2.5°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至8月份,無霜期90至100天。 [4]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水文

公園內主要河流有哈拉河和蛤蟆塘河兩條河流,他們均流入鏡泊湖,是鏡泊湖的重要水源地。 [2]  [4]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資源情況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

園內分佈有大面積的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草塘(水生植物羣落)等,沼澤濕地又可分為森林沼澤、灌叢沼澤和草本沼澤,如長白落葉松沼澤、長白落葉松-白樺沼澤、白樺沼澤、白樺-柳葉繡線菊沼澤等森林沼澤;柳葉繡線菊-苔草沼澤、柳叢沼澤、蒿柳-苔草沼澤等灌叢沼澤;修氏苔草沼澤、蘆葦沼澤、蘆葦-香蒲沼澤、小葉章沼澤、漂筏苔草沼澤等草本沼澤,濕地類型豐富,分佈廣,面積大,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方林區的所有沼澤類型,有着廣泛的代表性,具有我國温帶濕地的典型特徵。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內分佈有野生植物123科350屬605種,其中蘚類24科47屬66種,蕨類16科29屬46種,種子植物83科274屬49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7種:紅松、黃檗、紫椴、烏蘇裏狐尾藻、水曲柳、浮葉慈菇和野大豆。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據調查公園內共分佈有脊椎動物33目86科379種。其中,獸類6目15科49種;魚類有5目11科52種;兩棲類有2目6科11種;爬行類共有3目4科12種;鳥類17目50科255種。分佈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8種,即紫貂 、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分佈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3種,如棕熊、黑熊、水獺、猞猁、馬鹿、鴛鴦、花尾榛雞等。 [2]  [4]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開發建設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品牌建設

2012年12月31日,國家林業局發佈《關於同意河北尚義察汗淖爾等85處濕地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林濕發[2012]341號)文件,批准建設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2018年12月2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2018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情況的通知》(林濕發[2018]138號)文件,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5] 

黑龍江白樺川國家濕地公園基礎建設

根據國家濕地公園功能區劃的理論與原則,結合白樺川濕地資源分佈特點及將該公園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即濕地保育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恢復重建區和管理服務區。濕地保育區分佈在公園內的廣大區域,佔地面積7468.88公頃,主要分佈着大面積原生性的沼澤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及候鳥繁殖停歇地。合理利用區位於公園的中部,佔地面積611.49公頃,包括濕地景觀遊覽、森林人家、伐木場、熔岩浴場、火山口、暖泉和響泉、森林探險和狩獵場等。宣教展示區位於公園中部,佔地面積為223.33公頃,包括標本館、濕地植物園、濕地鳥類觀賞園和濕地知識宣傳館,充分利用現有的濕地資源和地形地貌條件,以濕地動植物活體或標本和圖片為載體向公眾展示濕地的科學內涵;恢復重建區位於公園南部,佔地面積200.87公頃,將公園內退化的濕地、林地或廢棄農田進行恢復,使其生態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提高生態系統功能。管理服務區佔地36.85公頃,包括管理中心、遊客接待中心和服務點等,建成後將成為集濕地公園管理、職工教育及對外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區。 [2]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