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龍會

(成立於1901年的日本軍國主義組織)

鎖定
日本法西斯團體。1901年成立。首領內田良平,顧問頭山滿。其主要成員為在中國活動的日本大陸浪人。標榜日本大亞細亞主義,策動侵佔中國,取黑龍江的“黑龍”二字為名。對內破壞工人和民主運動,對外支持政府侵略中國和朝鮮。並在中國上海等地從事侵略中國陰謀活動,製造事端,進行走私、暗殺、蒐集情報、販運鴉片,無惡不作。1931年6月與其他反動團體結成法西斯政黨大日本生產黨,總裁內田良平,顧問頭山滿,主張“按照大日本主義,實行國家經綸”。1946年1月被解散。 [1] 
中文名
黑龍會
性    質
日本軍國主義組織
成立於
1901年
解散於
1945年

黑龍會基本介紹

黑龍會 亦稱【玄洋社】。為日本號稱愛國主義團體。而玄洋社僅為少數創辦者所熟知,黑龍會則為現今的日本人所通曉。首腦人頭山滿,明治年間,創立於福岡。為日本反動組織中歷史最悠久的團體。當時所有法西斯團體,差不多全是黑龍會會員。這個會最著名的口號是“到黑龍江去”,為日本從事海外軍事與政治間諜工作最有力的發動機關。
1901年2月23日,頭山滿、內田良平等人在原玄洋社基礎上於東京組織成立黑龍會,目的在於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其會名即從黑龍江而來。內田自任首任“主幹”,聘頭山滿為顧問,創建會刊《黑龍》。
日俄戰爭之後,黑龍會與日本軍方的合作日趨緊密,先後發動或參與了對米騷動的鎮壓和關東大地震後對朝鮮僑民的屠殺。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改組為大日本生產黨,支持軍部,鼓吹戰爭。1934年,內田良平因捲入昭和神聖會事件而被迫淡出黑龍會,改由頭山滿主持黑龍會。
二戰結束後,被定義為極端右翼組織,而於1945年9月13日遭盟國佔領當局取締

黑龍會在華活動

日本黑龍會1901年2月3日成立,其宗旨是:“回顧東亞的大局和帝國的天職,為實行興隆東亞的經綸,挫折西力東漸之勢,目前的急務是先與俄國開戰,在東亞將其擊退,把滿洲、蒙古、西伯利亞連成一片,建設經營大陸的基礎。”(14)黑龍會的創建者和領袖是內田良平
從黑龍會的宗旨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兇惡的侵華組織,其目標是先擊退1900年庚子之變中出兵侵佔我國東北三省的俄國勢力,進而吞併東北三省、蒙古和俄國的西伯利亞,這一地區有著名的大河黑龍江,所以定會名為“黑龍會”。黑龍會通過公開的輿論鼓吹和私下游説高級軍政官員,對推動日俄戰爭的爆發起到了重要作用,日俄戰爭的結果終於使日本侵華勢力侵入我國東北。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會的領袖內田良平1894年就曾經建立“天佑俠”組織,深入到朝鮮東學黨起義軍中,對推動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起過一定的作用,可以説是日本對外侵略的急先鋒
當時國家和民族分裂的危險是十分緊迫的。日本和俄國本來是為侵略我國東北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的死敵,然而一旦經1907年和1910年密約劃分勢力範圍,雙方竟然一變而成為以瓜分中國領土為目的而密切合作的夥伴,武昌起義爆發不久的1911年10月23日,日本駐俄大使本野一郎就與俄國總理大臣商議瓜分中國滿蒙,談話紀要中有:“根據一九O七年及一九一O年兩次秘密協約,日、俄兩國關於分割滿洲蒙古的問題已經預有設想。只要時機一到,兩國即可根據一九O七年協約中規定的分界線分割滿洲;並可進一步商談如何分割蒙古的問題。”(32)10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決議:“確立帝國在滿洲的地位,以求滿洲問題的根本解決。為此,帝國政府必須經常策劃,不遺餘力;一旦遇到可乘之機,自應加以利用,採取果斷手段,實現上述目的。”(33)10月28日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緻密電給內田康哉外務大臣:“帝國政府亟須當機立斷,下定決心……趁此絕好時機,亟應在華中、華南建立兩個獨立國家,而使滿清朝廷偏安華北……維持滿清朝廷於華北一隅,而使其與南方漢人長期對峙,乃屬對帝國有利之上策。”(34)1912年1月13日,日本駐俄大使本野一郎致電內田康哉外務大臣:“關於清國時局問題,俄國總理大臣態度相當激越,鋒芒所示,頗有一遇時機既由日、俄兩國協商,一舉分割滿洲、蒙古之勢。”(35)可見日、俄兩國趁火打劫的決心是很大的,中國國內動盪時間越長,它們實現陰謀的機會越大。

黑龍會罪惡事實

劉文典列舉出眾多策劃侵略的罪惡事實:
  1. 結納朝鮮東學黨人,助長朝鮮亂事,促起中日戰爭。
  2. 在中日開火時,充當日軍軍事偵探。
  3. 出入中朝蒙俄等各處偷繪地圖,為侵略做準備。
  4. 支配控制日本內政、軍事、外交。
  5. 煽動菲律賓的亞基那爾德在馬尼拉起兵。
  6. 勾結印度革命黨在印度鬧事,並假託俠義之名陰謀攫取印度。
  7. 督促日本政府從速對美備戰。
  8. 對於建立滿洲偽國,早有具體計劃。
  9. 迫害日本開明政治家和主張正義人士。
參考資料
  • 1.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6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