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鰭棘鱗魚

鎖定
命名者(Lacepède,1802)棲息深度1-60公尺中文名黑鰭棘鱗魚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金鱗魚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282 Holocentr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黑鰭棘鱗魚最大體長17cm觀賞魚類是其他中文名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世界分佈印度至太平洋
黑鰭棘鱗魚(Sargocentron diadema)又稱大眼雞,為金眼鯛目,金鱗魚科,棘鱗魚屬一種熱帶地區近岸生活於珊瑚礁區的海水魚類。黑鰭棘鱗魚分佈於非洲東部至夏威夷,琉球羣島及小笠原羣島,南至澳大利亞等海域,色彩較鮮豔,可作為觀賞魚。
外文名
Crown squirrelfish
別    名
大眼雞
中文學名
黑鰭棘鱗魚
拉丁學名
Sargocentron diadema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髓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真骨下綱
金眼鯛目
金鱗魚科
棘鱗魚屬
黑鰭棘鱗魚
分佈區域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

黑鰭棘鱗魚英文俗名

黑鰭棘鱗魚 黑鰭棘鱗魚
Redsq [1]  uirrelfish;Crownsquirrelfish;Crownedsquirrelfish;Barredsquirrel;Crownedsquirrelfish

黑鰭棘鱗魚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黑鰭棘鱗魚形態特徵

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不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稍後方;鼻骨的前緣圓形;鼻窩沒有小刺。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長度小於2/3眼徑;眶下骨上緣沒有側突的小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7-52,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頰上具5-6列斜鱗。鰓耙數6-8+13-15=19-23。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IV,軟條9;胸鰭軟條14-15;尾鰭深叉形。具寬深的紅色與狹窄的銀白色斑紋交互的體側。背鰭的硬棘部鰭膜全為紅色至紅黑色,中央白色細縱紋止於中部,而其後之硬棘為白色;臀鰭最大棘區為深紅色;胸鰭基軸無黑斑。棲所生態主要棲息在亞潮帶水深約1-90公尺的海域,喜愛以珊瑚礁台、瀉湖或向海的礁坡為家。夜行性魚類,但白天偶爾會單獨一隻或一小羣的在礁岩下覓食等足目動物,不過還是以晚上出來活動的較為多見。以礁底的小型甲殼類或小魚為食物。

黑鰭棘鱗魚地理分佈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夏威夷與皮特凱恩羣島,北至琉球與小笠原羣島,南至澳洲北部與羅德豪島。台灣各地礁區皆有分佈。

黑鰭棘鱗魚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黑鰭棘鱗魚品種簡介

大眼雞也是廣東的朋友們給這種帶有條紋的尖嘴鰃起的名字,這種魚眼大嘴尖,這個名字到十分貼切。大眼雞身上具有多條白色或米黃色橫向條紋,它們算是本類別魚中最貴的品種了,因為其捕撈數量比別的品種都少一些。 [2] 

黑鰭棘鱗魚飼養方法

貿易中可以見到的大眼雞從125px到500px都有,小個體的一般來自菲律賓,大個體的則捕撈於我國南海。它們也是很容易飼養的品種,而且是本類別中最活躍、最膽大的。即使是白天,它們也願意到處游泳,尋找食物。如果飼養250px以下的幼體,它們還會經常游到水面來,等待投餵。它們的捕食能力非常強,其尖嘴可以將藏在岩石縫隙裏的小型雀鯛抓出來吃掉,因此絕不能和小型魚飼養在一起。它們的退色情況沒有其它品種那樣強烈,而且多數時間身體都散發出美麗的光澤。 [2] 
參考資料
  • 1.    Sargocentron diadema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05-24]
  • 2.    白明.《海水觀賞魚》: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