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額小羚羊

鎖定
黑額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nigrifrons):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頭體長85-107釐米,肩高55釐米,尾長15 釐米;成體重13-16千克。全身皮毛為均勻的紅栗色。雖然頸背有時會變黑,但沒有背部條紋。腿相對較長,膝蓋和關節以下呈深棕色或黑色。蹄被拉長。尾巴相對較長,顏色為黑色,尖端有一簇絨毛,有些有散落的白毛。從鼻子到犄角底部有醒目的黑色火焰紋,其餘面部與身體的顏色一致。額頭上有一簇發達的長毛,黑色或紅色為主。兩性都有短的圓錐形角,雌性的略長。
棲息在整個剛果盆地的原始森林中,表現出對排水不良或沼澤地區的偏愛。 在東非,該物種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被發現。經常成對生活。主要晝伏夜出,經常在黎明和黃昏前後在開闊的沼澤草地上覓食。食物主要是水果、種子、樹葉、苔蘚、地衣、真菌和無脊椎動物。分佈於安哥拉、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布)、剛果(金)、赤道幾內亞、加蓬、肯尼亞、尼日利亞、盧旺達和烏干達。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黑額小羚羊
拉丁學名
Cephalophus nigrifron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麂羚(小羚羊)亞科
小羚羊屬
黑額小羚羊
亞    種
6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7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外文名
英文:Black-fronted Duiker
法文:Céphalophe à front noir
德文:Schwarzstirnducker

黑額小羚羊形態特徵

黑額小羚羊
黑額小羚羊(7張)
黑額小羚羊頭體長85-107釐米,肩高55釐米,尾長15 釐米;成體重13-16千克。全身皮毛為均勻的紅栗色,包括下體。來自東非山區的物種毛皮往往很粗糙,特別長,而且通常顏色較深。雖然頸背有時會變黑,但沒有背部條紋。在某些個體身上,例如來自剛果(布)沿海地區,肩膀上可能會有一小塊黑毛。腿相對較長,膝蓋和關節以下呈深棕色或黑色。蹄被拉長。尾巴相對較長,顏色為黑色,尖端有一簇絨毛,有些有散落的白毛。從鼻子到犄角底部有醒目的黑色火焰紋,其餘面部與身體的顏色一致。額頭上明亮的紅褐色眉毛條紋突出了這種火焰的邊緣。額頭上有一簇發達的長毛,可能是黑色的,也可能是紅色為主。兩性都有短的圓錐形角,雄性長6.5-9.5釐米,雌性長1.3-5.2釐米。 [2] 

黑額小羚羊近種區別

黑額小羚羊與哈氏小羚羊非常相似,兩個物種都有相似的紅色皮毛,面部有黑色火焰紋,並且沒有背部條紋。黑額小羚羊沒有引人注目的白色下頦,有一條黑色的尾巴,腿明顯更長。 [2] 
哈氏小羚羊與黑額小羚羊
哈氏小羚羊 哈氏小羚羊
黑額小羚羊 黑額小羚羊

黑額小羚羊棲息環境

黑額小羚羊生存的垂直高度為海平面至海拔4.200米。棲息環境熱帶森林中,通常分佈在低地沼澤森林和季節性洪水氾濫的森林、溪流沿岸淹水的棲息地以及排水不良或永久飽和土壤的地區。它們還棲息在埃爾貢山、肯尼亞山和阿伯德爾山的山地森林、亞高山植被區、竹子和沼澤地。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圖裏森林,它們生活在混合和單優勢的杜鵑花森林中,但只棲息於在兩種類型的水道沿線。 [1] 

黑額小羚羊生長習性

黑額小羚羊領地

黑額小羚羊被認為具有領地意識,它們使用糞便和眶前腺的標記來劃定領地邊界。伊圖裏森林的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3-2.0只動物,而在以金絲桃屬植物為主的盧旺達山地林地棲息地中,每平方公里可能有多達21.6只動物。 [2] 

黑額小羚羊活動

黑額小羚羊經常成對生活。主要晝伏夜出,經常在黎明和黃昏前後在開闊的沼澤草地上覓食。這個物種比該地區的其他小羚羊消耗更多的樹葉,並且已經觀察到它們會用後腿站立以吃懸垂的地衣。晚上在灌木叢中休息,通常在較高(乾燥)的地面上,經常使用的路徑是從低窪的覓食區延伸到受歡迎的休息點。該物種非常適應沼澤棲息地,蹄子張開,腿長;它們可以具有很好地游泳能力,其對被淹沒的棲息地的偏愛可能有助於減少被豹子捕食。 [2] 
如果受到驚嚇,往往會向水的方向逃跑。警報聲是一聲響亮的哨聲,當該物種奔跑時,經常會聽到一聲巨響——其來源可能是腹股溝中的大袋(與腹股溝腺相關)。 [2] 

黑額小羚羊飲食

以水果、種子、樹葉、苔蘚、地衣、真菌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2] 

黑額小羚羊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下幾內亞和剛果盆地的森林,從尼日爾三角洲東到阿爾貝丁裂谷,南到安哥拉北部,以及東非的山地森林。尼日爾三角洲的尼日利亞數量可能與喀麥隆的已知數量不同(2013年)。在烏干達,它們分佈於埃爾貢山魯文佐裏山脈、盧旺達火山和尼温圭森林保護區(Nyungwe)的Bwindi,難以穿越的森林以及肯尼亞山,在阿伯達爾斯山和埃爾貢山上很廣泛(2013)。1986年在喀麥隆山、Kupe和Manengube上記錄了該物種存在孤立種羣。 [1] 
黑額小羚羊分佈圖 黑額小羚羊分佈圖

黑額小羚羊繁殖方式

對該物種的繁殖習性知之甚少。在中非共和國,科學家12月觀察到懷孕的雌性,2月和3月觀察到哺乳期的雌性。但是,黑額小羚的繁殖習性是否存在季節性,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判斷。 [2] 

黑額小羚羊亞種分化

黑額小羚羊(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額小羚羊佛斯特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fosteri
St. Leger, 1934
2
黑額小羚羊胡基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hooki
St. Leger, 1934
3
黑額小羚羊金色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hypoxanthus
Grubb and Groves, 2002
4
黑額小羚羊基文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kivuensis
Lönnberg, 1919
5
黑額小羚羊指名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nigrifrons
Gray, 1871
6
黑額小羚羊魯文佐裏山亞種
Cephalophus nigrifrons rubidus
Thomas, 1901
[3] 

黑額小羚羊保護現狀

黑額小羚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黑額小羚羊種羣現狀

根據物種數量密度估計和發生的大致區域,總數量估計為300,000只。然而,隨着赤道森林地區人口和叢林肉狩獵的增加,數量將繼續逐漸減少,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該物種最終會從現有範圍的大部分地區消失,直到它被限制在孤立的森林碎片中,這些碎片得到有效保護,免受狩獵和定居點的侵佔。下降速度尚未被認為已達到符合近危等級的速度。黑額小羚羊對沼澤棲息地的偏愛減少了一些狩獵壓力,儘管它們使用常走的小徑增加了被誘捕的脆弱性。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