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氏小羚羊

鎖定
哈氏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harveyi):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頭體長78釐米,肩高41釐米,尾長11釐米,體重9.4-13.6千克。雌性的體型往往比雄性略大。兩性都有角,雄鳥的角較大,基部很厚,呈脊狀,通常長6-9釐米。下頦白色,從鼻子、眼睛之間有一道延伸到前額的黑色火焰紋,臉部紅色,額頭全黑,但兩側是慄紅色。皮毛的顏色是明亮豐富的橙紅色,沒有背紋。
棲息于山區和低地的森林裏。通常單獨生活。晝行動物,活動時間從黎明持續到黃昏。這些小羚羊在森林附近的空地上覓食,可以站立在後腿上,以取食垂懸的苔蘚和植被 。植食性,主要以水果、樹葉和芽為食,輔以苔蘚和地衣。分佈於肯尼亞、索馬里、坦桑尼亞和埃塞俄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哈氏小羚羊
拉丁學名
Cephalophus harvey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麂羚(小羚羊)亞科
小羚羊屬
哈氏小羚羊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89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Cephalophus natalensis harveyi Thomas, 1893
外文名
英文 Harvey's Duiker, East African Red Duiker, Harvey's Red Duiker
法文 Céphalophe de Harvey
德文 Céphalophe de Harvey

哈氏小羚羊形態特徵

哈氏小羚羊
哈氏小羚羊(9張)
哈氏小羚羊頭體長78釐米,肩高41釐米(38.5-47釐米),尾長11釐米(8-12釐米),體重9.4-13.6千克。雌性的體型往往比雄性略大。皮毛的顏色一般是明亮豐富的橙紅色,一些山地個體的皮毛顏色深。腿深棕色到幾乎黑色,沒有背紋。除了下頦是白色的,還有從鼻子、眼睛之間一直延伸到前額的黑色火焰紋外,臉部通常和身體一樣是紅色的。額頭通常是全黑的,額頭頂(犄角之間)中間是典型的黑色,但兩側是慄紅色。兩性都有角,雄鳥的角較大,基部很厚,呈脊狀,通常長6-9釐米。 [3] 

哈氏小羚羊近種區別

哈氏小羚羊和黑額小羚羊沒有背紋,紅小羚羊的鼻子上沒有黑色火焰紋。它們也可以通過體型來區分,哈氏小羚羊的腿更短、蹄子較小,皮毛光滑。 [3] 

哈氏小羚羊棲息環境

棲息高度從海平面至海拔2400米。原產於非洲東部的低地和山地森林,主要是偏僻的森林地帶、河流森林、灌木叢中。 [1]  [3] 

哈氏小羚羊生活習性

哈氏小羚羊通常單獨生活。主要是白晝活動的動物,活動時間從黎明持續到黃昏。這些小羚羊在森林附近的空地上覓食並不斷尋找新的植被。該物種可以站立在後腿上,以垂懸的苔蘚為食。當兩隻哈氏小羚羊彼此靠近時,它們可能會通過輕聲的吠叫進行溝通。
植食性,主要以水果、樹葉和芽為食,輔以苔蘚和地衣。 [3] 

哈氏小羚羊分佈範圍

哈氏小羚羊分佈在肯尼亞中部和東南部、坦桑尼亞東北部和中部、索馬里南部和馬拉維北部,贊比亞也有單一記錄(2013年)。在埃塞俄比亞,1986年曾經發現一隻哈氏小羚羊。該物種也出現在南蘇丹西南400公里的伊馬通山脈(Imatong Mountains)附近。 [1] 
哈氏小羚羊分佈圖 哈氏小羚羊分佈圖

哈氏小羚羊繁殖方式

哈氏小羚羊的妊娠期大概在210天左右。每胎產1仔。壽命約長達15年。對哈氏小羚羊的特定生殖特徵知之甚少,但該物種可能與紅小羚羊相似。 在馬拉維北部,全年(2月、3月、8月和12月)都觀察到了新生幼羚。 [3] 

哈氏小羚羊保護現狀

哈氏小羚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哈氏小羚羊種羣現狀

哈氏小羚羊在坦桑尼亞的烏曾瓦山脈,森林棲息地的物種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7-13.32只; 在坦桑尼亞的姆瓦尼哈納森林,每平方公里有2.4-2.8只動物。該物種數量很多,並且在其分佈範圍內的保護區中具有代表性並很常見。 儘管數量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尚未達到根據紅色目錄(IUCN)標準A列為“近危”的水平。但是,哈氏小羚羊長期生存越來越依賴於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內生存人口的維持,有效地保護了它們免受棲息地破壞和非法狩獵的侵害。1999年估計總數為20,000只,但這一定是較大程度的低估。 [1] 

哈氏小羚羊主要威脅

主要威脅是由於木材採伐和人類定居點擴大而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尤其是在許多沿海和山地森林中。哈氏小羚羊被人們使用狗和鋼絲圈套器繼續在其大部分範圍內被大量狩獵。
在索馬里,該物種記錄於謝貝勒河和朱巴河下游以及巴達納湖地區沿海灌木叢和森林的河流生境中,但到了1980年代中期,由於農業擴張,它們幾乎失去了朱巴河和謝貝利河上的所有棲息地,僅在朱巴河下游剩餘的幾片河流森林中倖存下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