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額伯勞

鎖定
黑額伯勞(學名:Lanius minor)是伯勞科、伯勞屬中型鳥類,體長20-23釐米。外形很像灰伯勞,但個體較小,前額和寬的貫眼帶斑黑色,頭頂和上體灰色。翅和尾黑色具白色翅斑,外側尾羽和下體白色,胸和兩脅綴有淡藍粉紅色。 [1] 
黑額伯勞棲息於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生長的開闊平原和草地,也棲息和活動於農田、曠野和路邊樹上與灌叢中,有時也見於果園、防護林林緣和庭院樹上,繁殖期也到低山林緣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般喜歡停息在喬木或灌木頂端或電線上,離開時像其他伯勞一樣往下飛,飛行呈波浪式。性活潑,能像鷹一樣在空中翱翔或用力扇動兩翅和抖動身體。鳴聲單調尖鋭。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鳥和小型鼠類。繁殖於歐洲南部和中部,往東到亞洲西部土耳其斯坦、阿爾泰,往南至中亞、伊朗、小亞細亞、高加索、阿富汗、巴爾幹半島、意大利、法國,越冬於非洲。在中國分佈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福海和西北部阿拉套山脈(夏候鳥)。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黑額伯勞
拉丁學名
Lanius minor
別    名
小灰伯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伯勞科
伯勞屬
黑額伯勞
亞    種
2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英文名
Lesser Grey Shrike

黑額伯勞形態特徵

黑額伯勞
黑額伯勞(30張)
雄性成鳥:自嘴基至額黑色,向側方與眼先、過眼及耳羽連成一黑紋區;頭頂至尾上覆羽暗褐灰色;中央兩對尾羽純黑,再向外的一對黑色具白色羽基(超過尾羽全長之半)和大形白端斑,此白端斑在外側尾羽愈向外愈發達,終致與白色羽基匯合成純白羽片;最外側二對尾羽純白(有的標本外側第2枚尾羽內翈近端部1/3處尚遺有卵圓形黑斑,此區的羽軸亦為黑色),羽軸白色;肩羽與背羽同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色,羽端染褐色;第2-10枚初級飛羽基部(約佔羽長的1/2)為白色,形成鮮明的翅斑,露出覆羽端外達15毫米;內側飛羽的端緣有淡邊。頦、喉純白;胸以下沾灰,前胸、胸腹側方及脅羽染粉褐色;尾下覆羽白。 [4] 
雌性成鳥:似雄羽色,但黑額及眼先黑羽不如雄鳥鮮明,略雜有褐羽;體羽略沾褐色。 [4] 
幼鳥:前額基部鏽色,其後雜以黑褐色羽,不形成明顯的黑額;頭頂至尾上覆羽、肩羽均為淡煙灰色,滿布暗褐色鱗紋;尾上覆羽的鱗紋較大,比背略發淡灰黃色;外側第1枚尾羽純白,第2枚的內翈和近羽軸區的一部分外翈有黑斑;中央尾羽黑褐具白端斑;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褐,初級飛羽除具翅斑之外,各羽均具淡端緣,愈向內側的飛羽淡緣愈寬;內側飛羽有鮮明的白端緣。下體以淡白色為主,染有皮黃色,胸、脅及股羽有暗褐色鱗紋;尾上覆羽近白色。 [4] 
雛鳥:不具黑額;上體灰沙棕色,滿布暗褐色細鱗紋;尾上覆羽略淡;中央2對尾羽褐黑色,其外側一對褐黑具大型白端斑,再外一對的外翈及端部白色,最外一對尾羽純白;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褐;翅覆羽黑褐具淡端緣,初級飛羽黑褐,有白色翅斑;內側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均具鮮明的淡白色端緣;下體污白色,胸、脅及腹羽染有淡粉棕色;尾下覆羽白色略染乳棕黃色。 [4] 
虹膜暗褐;嘴和腳黑色(雛鳥嘴角褐色,幼鳥下嘴角褐色,上嘴大部為黑色;雛鳥腳及爪均為角褐色,幼鳥腳黑褐、爪角褐色)。 [4]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雄性
47-53克
210-235毫米
13-16毫米
114-125毫米
90-100毫米 [1] 
雌性
47-51克
210-230毫米
113.8-121毫米

黑額伯勞近種區別

灰伯勞Lanius excubitor)外形和羽色與黑額伯勞非常相似,但體型較大,尾亦較長,前額不為黑色而為灰色,野外不難鑑別。 [1] 
灰伯勞 灰伯勞
黑額伯勞 黑額伯勞

黑額伯勞棲息環境

黑額伯勞棲息於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生長的開闊平原和草地,也棲息和活動於農田、曠野和路邊樹上與灌叢中,有時也見於果園、防護林林緣和庭院樹上,繁殖期也到低山林緣地帶。 [1] 

黑額伯勞生活習性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般喜歡停息在喬木或灌木頂端或電線上,離開時像其他伯勞一樣往下飛,飛行呈波浪式。性活潑,能像鷹一樣在空中翱翔或用力扇動兩翅和抖動身體。鳴聲單調尖鋭。 [1]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主食,多為金龜(蟲甲)、蝗蟲、雙翅目昆蟲,鱗翅目的幼蟲和成蟲;也吃蝸牛、小鳥和鼠類;偶亦取食漿果和其他果實。取食活動區約在巢周500米。 [4] 
叫聲:鳴聲噪厲,聲如“chok-chok-…”或“kueek-chok”,也能模仿領域附近其他鳥類的鳴聲。 [4] 
遷徙:黑額伯勞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春季多在4月中下旬遷來中國新疆繁殖,秋季多在9-10月開始遷離。 [1] 

黑額伯勞分佈範圍

存在居住地安哥拉、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隆迪、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亞、加蓬、希臘、伊朗、以色列、肯尼亞、利比亞、馬拉維、馬裏、馬耳他、莫桑比克、納米比亞、阿曼、盧旺達、索馬里、南非、西班牙、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烏克蘭、贊比亞、津巴布韋。 [5] 
存在(繁殖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福海和西北部阿拉套山脈)、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匈牙利、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黑山共和國、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部分、中亞部分)、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1]  [5] 
存在途經地巴林、塞浦路斯、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南蘇丹、敍利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 [5] 
遊蕩:比利時、喀麥隆、科摩羅、丹麥、法羅羣島、芬蘭、愛爾蘭、萊索托、盧森堡、毛里塔尼亞、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巴基斯坦、葡萄牙、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爾、瑞典、英國。 [5] 
黑額伯勞分佈圖 黑額伯勞分佈圖

黑額伯勞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闊葉樹上或灌木上,距地高1-10米不等,隨環境而變化。巢多置於靠主幹的水平枝權上,營巢材料多就地取材,主要用細的枯草或蒿草莖、葉編織而成,內墊有細草莖或羽毛。巢呈杯狀,大小為直徑7-9釐米,深3-5釐米。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淡黃色或淡綠色、被有淡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3-28毫米×16-20毫米。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進行,孵化期15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5±1天幼鳥即可離巢跟隨親鳥覓食。 [1] 

黑額伯勞亞種分化

黑額伯勞指名亞種(學名:Lanius minor minor Gmelin,1788):主要分佈於烏拉爾以西經高加索、巴爾幹、小亞細亞到東歐、中歐和西南歐的意大利、法國、德國、荷蘭,越冬於熱帶非洲。往南到赤道以南的西南非洲。遷徙期間經過地中海、伊拉克、阿拉伯和東非。
黑額伯勞新疆亞種(學名:Lanius minor turanicus Fediuschin,1927):分佈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西伯利亞烏拉爾、阿爾泰、中亞、土耳其斯坦、阿富汗北部和伊朗北部,越冬於伊拉克、阿拉伯和東非。 [1]  [3] 

黑額伯勞保護現狀

黑額伯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5] 
列入《歐盟野鳥保護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件Ⅰ。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黑額伯勞種羣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662000-1790000只成熟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15)。歐洲約佔全球種羣數量的55%,因此對全球種羣數量的初步估計是1200000-326000個成熟個體,但這一估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