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頸天鵝

鎖定
黑頸天鵝是雁形目鴨科天鵝屬鳥類。 [7]  除頭、頸黑色外,全身羽毛都為白色;喙部暗灰色,基部有一紅色疣狀突起;臉頰紅色,眼線至枕部有一白條紋;跗蹠和蹼均為粉紅色。 [8]  雄鵝比雌鵝稍大。
黑頸天鵝主要分佈於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棲息於湖泊及海灣的水域,平時以小羣活動。以水生植物及小魚蝦等為食。每年4-6月繁殖,成對生活,共同營巢,以草、樹枝為材料,每窩產卵4-6枚。卵呈白色,由雌鵝孵化,雄鵝在旁警戒。孵化期34-39天。 [9] 
黑頸天鵝是天鵝中最為珍貴的一種。 [10]  是世界著名的珍稀玩賞鳥,不適合家庭飼養,中國有部分動物園有展出。由於外形優雅美麗,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公園中與遊人的關係親密,只要投餵食物,就會游到人們的身邊。 [11]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6] 
中文名
黑頸天鵝
拉丁學名
Cygnus melanocoryphus
外文名
Black-necked Swan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天鵝屬
黑頸天鵝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olina, 1792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6] 

黑頸天鵝形態特徵

黑頸天鵝
黑頸天鵝(12張)
黑頸天鵝雄鳥和雌鳥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雌鳥的體形比雄鳥要小。體長為90-130釐米,體重為3.5-4.4千克,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天鵝。身體的羽毛同大天鵝一樣,也是雪白的顏色,但它的頭部和頸部卻是黑色的,因而顯得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在它的前額上,還生有一個鮮紅色的大肉冠,叫做疣突,十分鮮豔而發達。它的臉頰呈紅色,嘴為藍灰色,嘴甲呈灰白色,跗蹠和蹼均為粉紅色。 [1] 
天鵝家族五大成員之一,它不像大天鵝和小天鵝因周身雪白而顯得神聖純潔,也不及黑天鵝因身材好而感覺神秘優雅。除了長在頸部的羽毛黑而發亮外其餘羽毛均為白色,這使得它們沒有了其他天鵝那樣的聖潔和神秘,卻多了一種親切和自然。

黑頸天鵝棲息環境

黑頸天鵝喜歡生活在生存着狹葉香蒲、蕉草、燈心草、蘆葦、浮萍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或稍鹹水的沼澤、湖泊和瀉湖中,到了旱季就擴散到內陸草地、河口以及沙灘等地活動,有時甚至也棲息於生長着大量海藻的沿海區域,採食岩石上着生的各種藻類。 [1] 

黑頸天鵝生活習性

主要在水中生活,游泳時頸部彎曲,頭部低垂,姿態極為優雅。飛行時頸部向前伸直,腳伸向後,兩翅煽動緩慢而有力。主要採食各種水生植物、海草、藻類及少量水生昆蟲、魚卵和甲殼動物等,在一些地方則專門以某一種水草為主。在覓食的時候,大多選擇開闊的淺水地區,不停地將頭部和頸部探人水中,取食水面上層豐富的食物,但很少倒立在水中取食。黑頸天鵝的膽量較小,警惕性很高,受驚後一邊鳴叫,一邊拍打雙翅從水面上飛逃。但在平時,它的叫聲很弱,聽起來就如同喘息聲一樣,也傳不了多遠。在自然界中,鳳頭卡拉鷹是它的主要天敵,經常捕食它的雛鳥、幼鳥或偷吃巢中的卵。 [1] 
黑頸天鵝喜歡集羣生活,有時也與扁嘴鵝等遊禽混合在一起活動,但平時集羣的數量不大。它們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舒展雙翅,翱翔盤旋,時而如離弦彈矢,俯衝到水面,輕盈至極。在湖面上靜靜地浮游時,則顯得飄然若仙,悠閒自得,千姿百態,如詩如畫,令人目不暇接,心動神搖。在非繁殖期和乾旱季節,則經常可以見到數千只的黑頸天鵝集羣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間常常爭鬥不休。當乾旱或水位過高時,常做一定距離的擴散遷飛。 [1] 

黑頸天鵝分佈範圍

黑頸天鵝繁殖於南美洲巴拉圭烏拉圭智利阿根廷以及火地島和福克蘭羣島等地,冬季向北遷徙,直到南迴歸線附近的巴拉圭和巴西南部一帶。 [1] 
黑頸天鵝分佈圖 黑頸天鵝分佈圖

黑頸天鵝繁殖方式

黑頸天鵝是世界上感情最專一的動物之一,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很多天鵝寧可孤獨終老也不隨便找個配偶了事,一旦結成連理夫妻非常恩愛,出雙入對,相伴一生,他們一起覓食、休息、戲水,甚至在遷徙的途中,也前後照應從不分離;如果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會終日抑鬱哀鳴,寧可孤單寂寞也不再另覓伴侶。黑頸天鵝非常顧家,雙方共同撫養後代,所有禽類都是帶自己的孩子跟在身旁游水,而只有黑頸天鵝是把寶寶馱在背上的,對小天鵝們疼愛有加。
黑頸天鵝每年7月開始繁殖,但如果食物非常豐盛,也有從3-4月就開始的。在人工飼養條件下,2歲齡的個體就可以配對繁殖了,但在自然條件下要遲些。黑頸天鵝的求婚儀式要比其他天鵝更為激烈,通常是採用低頭伸頸的方式追逐對手。雄鳥和雌鳥配對以後就一起生活,覓食、活動等總是形影不離,然後尋找僻靜的地方去共同營巢。營巢最早在7月開始,分佈靠南的種羣則到9月才開始築巢。巢一般築於葦叢之上或小島上,主要用草、樹枝等為巢材。 [1] 
每窩產卵4-8枚,卵呈奶油色,平均重量為220克左右。孵卵工作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則在巢的附近警戒,當雌鳥離巢覓食的時候,也會暫時代孵。孵化期大約為34-39天。黑頸天鵝偶爾也有集羣營巢的,但由於缺乏足夠的食物和營巢地點,將發生十分激烈的爭鬥,從而導致平均窩卵數和繁殖成功率的降低很低。 [1] 
孵出的雛鳥為早成性,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撫育,由於成鳥幾乎整日在水中活動,雛鳥就趴在成鳥的背上,隨成鳥活動。雛鳥生長的速度較其他天鵝遲緩。由於食物中所含的熱量很低,雛鳥和幼鳥中死於營養不良的也比較多,如骨骼畸變,還有許多個體的胃中有線蟲、吸蟲等寄生蟲。幼鳥長大後的羽毛為棕灰色,一年以後變成成鳥的羽色,但體形仍然比較小,前額也沒有肉冠。黑頸天鵝3-4歲性成熟,壽命為25-35年。 [1] 

黑頸天鵝保護現狀

黑頸天鵝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黑頸天鵝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黑頸天鵝飼養管理

黑頸天鵝雛鵝的養育

剛剛出殼的雛鵝與家鵝一樣,全身羽絨因品種不同而呈灰色或白色,能自己取食,可由親鵝撫育,也可人工育雛,用温箱保温飼養。一般2周後放在室內,地面鋪細沙,其上鋪一層墊草,用電燈或育雛器保温。第1周温度為31℃-34℃,第2周為28℃-30℃,第3周為24℃-27℃,以後保持在18℃-21℃的環境中飼養。
雛鵝的飼料是混合粉料蒸製成的窩頭,還有雞蛋、青綠飼料、骨粉、鈣粉、魚肝油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育雛初期,環境温度較高,飼料易變質,餵食次數宜多,每天4次。以後隨雛鵝日齡的增長和環境温度的降低,逐漸減少餵食次數。
天鵝的人工育雛工作,除了注意環境温度和飼料的調整外,還要搞好清潔衞生。因為天鵝的飼料稀軟,吃食時又常“甩料”,因而絨羽及墊草容易弄髒,所以要經常更換墊草。在環境温度適宜時,讓雛鵝多洗澡,每天1-2次,但一定要看守,以免雛鵝溺水而死。每天洗浴、游泳時間視雛鵝體質、能力而定,可由半小時逐漸增加到1小時。要爭取雛鵝多曬太陽,多活動。經過一個月耐心細緻的照料,雛鵝就會健康地成長起來。 [5] 

黑頸天鵝成齡天鵝飼養

其飼料分為粒料、粉料和青綠飼料。粒料有玉米、高粱、大米或稻穀,是常備飼料。粉料為大麥渣(面)、玉米渣(面)、高粱(面)、豆餅渣(面)、麩皮、魚粉(或蠶蛹粉)、骨粉、鹽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混合拌成,拌濕後餵給(或蒸製成窩頭、壓制成顆粒)。青綠飼料包括各種葉菜、水草、青草等。
粉料每天喂1次或2次(冬季)。粒料要經常飼餵,要勤添、少添。夏季大量喂青綠飼料,宜切碎拌入混合飼料中,也可扔到水中任其自由進食。冬季應補充適量維生素。
日常管理中,對成羣飼養的天鵝,要把握好飼料的質和量,注意食物、飲水用具的清潔和環境衞生。對成對飼養的天鵝,則要每天打掃房舍,觀察天鵝取食、排便和行為表現,注意有無異常的變化。 [5] 

黑頸天鵝季節管理要點

  1. 春季:混羣飼養的天鵝,要注意是否有爭鬥現象,發現有此情況要立即採取措施;要及時準備巢窩為天鵝繁殖做準備;繁殖期的天鵝應增加蛋白質飼料的比例。
  2. 夏季:儘量多喂青綠飼料。混羣飼養的天鵝,要注意其飼料、食具衞生和水域的清潔,及時更換飲水。
  3. 秋冬:產於中國北方的天鵝雖不怕冷,但入冬也應採取一定措施,防止足趾凍傷。如保持有有結冰的水面,地面鋪較厚的墊草,增加擋風保暖設施等。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