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頭奇鶥

鎖定
黑頭奇鶥是雀形目畫眉科奇鶥屬鳥類。 [6-7]  成鳥額、頭頂、枕和後頸黑色泛藍色金屬光澤,頰、眼先、頭側和耳羽暗褐色;肩、背、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凸形尾暗褐色且具向外逐漸闊大的灰白色端斑;翼黑褐色,表面輝有藍黑色金屬光澤;下體幾乎為純白色,僅胸脅至翼下覆羽略沾灰色;虹膜褐色或淡藍色,喙黑色,腳暗褐色。
黑頭奇鶥分佈於東南亞,在中國見於四川、貴州、雲南和廣西等地。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常單獨、成對或小羣活動,頻繁地在枝頭和灌叢間跳躍覓食。鳴聲清脆優美而富有變化,繁殖期尤其善鳴,長時間鳴唱不休。主食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蜻蜓目等昆蟲,兼食植物種實。繁殖期在5-7月,營巢於大樹高處枝杈上,以竹葉、草莖、細根和苔蘚等材料構築杯狀巢。窩卵數2-3枚,卵為光滑的淡藍色,雛鳥晚成。 [6] 
黑頭奇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中文名
黑頭奇鶥
拉丁學名
Heterophasia desgodinsi
別    名
鵲色奇鶥
外文名
Black-headed Sibia
Dark-backed Sib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噪眉科
奇鶥屬
黑頭奇鶥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59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黑頭奇鶥形態特徵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28張)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頰、眼先、頭側和耳羽暗褐或黑褐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深灰或褐灰色,背部褐色較濃或微沾橄欖色。尾呈凸狀、暗褐色或黑色具灰白色端斑。中央尾羽端斑深灰色,向外側尾羽逐漸變為灰白色,而且灰白色端斑亦逐漸擴大,到最外一枚尾羽幾全為灰白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緣亮藍黑色,第三至第九枚初級飛羽內翈基部白色;翅上覆羽亮藍黑色,內側大覆羽深灰色,外側羽緣黑色。下體頦、喉、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兩肋淺灰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沾灰。 [1] 
虹膜褐色或淡藍色,嘴黑色,腳暗褐或黑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36-50克
197-239毫米
16-19毫米
86-105毫米
98-122毫米
27-33毫米
雌性
30-47克
205-235毫米
16-18毫米
85-101毫米
98-121毫米
27-31毫米 [1] 

黑頭奇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灰奇鶥Heterophasia gracilis)尾淺藍灰色具黑色端斑和灰白色次端斑,飛羽深灰色,外側初級飛羽灰白色,下體胸淡紫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淡黃色。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灰奇鶥 灰奇鶥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

黑頭奇鶥棲息環境

黑頭奇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冬季也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 [1] 

黑頭奇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常單獨、成對或成幾隻的小羣在溝谷、溪流沿岸和山坡樹林中上層枝葉間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攀緣在枝頭,有時也下到林下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鳴聲清脆、悦耳而富有變化,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常久鳴不息。 [3]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蜂、蜻蜓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3] 

黑頭奇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僅雲南)、緬甸泰國老撾 [4] 
黑頭奇鶥分佈圖 黑頭奇鶥分佈圖

黑頭奇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溝谷中大樹頂端細的側枝枝葉間,隱蔽甚好。巢呈杯狀,主要由竹葉、草莖、草葉、根和苔蘚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2-3枚,卵淡藍色或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20毫米×15.5毫米。 [1] 

黑頭奇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黑頭奇鶥緬甸亞種
Heterophasia melanoleuca castanoptera
Salvadori,1889
分佈於緬甸東南部。
黑頭奇鶥指名亞種
Heterophasia melanoleuca melanoleuca
Blyth,1859
分佈於緬甸東部、泰國西部和中國。
黑頭奇鶥老撾亞種
Heterophasia melanoleuca radcliffei
E. C. S. Baker,1922
分佈於緬甸、泰國西北部和老撾西北部。 [1-2]  [5] 

黑頭奇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