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頭劍蛇

鎖定
黑頭劍蛇(學名:Sibynophis chinensis)為遊蛇科劍蛇屬的中小型無毒蛇。體型細長。頭背灰黑色(偶見棕色),上唇鱗白色,頭頸部有1個黑斑,黑斑後緣有1條細白橫紋,頸部後段常有一段黑色細縱紋。體背棕褐色,腹部白色,具腹鏈紋。
棲息於潮濕的山林、丘陵等地區。以蜥蜴為主食,偶食蛇、蛙。在中國分佈廣泛,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未見分佈外,其餘各省區均有分佈。中國以外分佈於老撾、越南。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黑頭劍蛇
拉丁學名
Sibynophis chinensis [1] 
別    名
黑頭蛇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劍蛇屬
黑頭劍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種
3亞種 [3] 
分佈區域
亞洲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 1889 [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黑頭劍蛇形態特徵

黑頭劍蛇色斑

黑頭劍蛇
黑頭劍蛇(5張)
背面棕褐色,頸背及稍後的正中有一不十分明顯的黑色縱線。腹面白色,每一腹鱗兩外側各有一個由若干黑色小點聚集形成的黑點斑,各腹鱗的點斑前後綴連成黑色“虛線”(腹鏈紋),點斑外側有棕褐色細點,左右腹鏈紋之間則白色無斑;尾腹面的色斑與軀幹腹面相似,區別是組成尾下縱鏈紋的黑點幾乎相連形成“實線”。頭背棕褐色,有若干分散的黑褐色點斑,如吻鱗上端、鼻間鱗、前額鱗等;此外,兩眼間及頂鱗後端各有一粗黑紋,枕背還有一最寬的黑紋,上唇上下各有一黑縱紋,其間色白,但上唇鱗溝為黑色;頭腹各鱗亦有暗褐色小點。 [5] 

黑頭劍蛇鱗被

體型細長,尾具纏繞性。觀察標本最大全長雄性1053(835+218)毫米,雌性504(698+194)毫米。吻鱗寬,從吻背可見;鼻孔側位,大而圓,其上緣入鼻孔(圍繞鼻孔的一部分),下緣亦幾乎接近第一上唇鱗;眼適中,瞳孔圓形;頰鱗1枚;眶前鱗1枚,眶後鱗2枚;顳鱗2+2枚;上唇鱗9(3-3-3);下唇鱗8枚,前4對接前頷片。第四枚最長,第五枚最大;頷片2對,大小几相等,後對末端介以1枚鱗片。背鱗通身17行,平滑無稜;腹鱗171~208枚;肛鱗二分;尾下鱗73~125對。上頜齒細小均勻且數目多,每側36~46枚。 [5] 

黑頭劍蛇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400~2000米的平原、丘陵、山區。常見於路邊、河邊或茶山草叢中,也見於林下或山林中的石板路上。白晝活動。以蜥蜴為主食,偶爾也吃蛇、蛙等。卵生。 [5] 

黑頭劍蛇分佈範圍

在中國分佈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中國以外分佈於越南、老撾。 [2] 

黑頭劍蛇亞種分化

黑頭劍蛇的3個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黑頭劍蛇指名亞種
Sibynophis chinensis chinensis
Günther,1889
黑頭劍蛇雲貴高原亞種
Sibynophis chinensis grahami
Boulenger,1904
黑頭劍蛇米易亞種
Sibynophis chinensis miyiensis
Zhao & Kou,1987
參考資料: [3]  [5] 

黑頭劍蛇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