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頭䴉鸛

鎖定
黑頭䴉鸛(學名:Mycteria americana):大型涉禽。體長102釐米,翼展150-175釐米,體重2050-2640克。壽命10年。 [1]  嘴長而粗壯,飛時頭頸伸直。雌雄相似。成鳥上體白色,下體白色。翼下覆羽有黑色橫帶,具綠色光澤和白色羽緣。虹膜淡黃色;嘴橙黃色;基部紅色;腳灰黑色,趾粉紅色。
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常見於林木茂盛的沼澤地中,在樹上棲息和築巢。走路安詳沉靜,緩慢而從容地扇翅飛翔。在泥塘、沼澤、濕草地中捕食魚、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昆蟲,能以喙在泥濁的水中感覺水中動物而捕捉獵物。巢位於樹冠頂部,用樹枝築成的薄平台。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
分佈於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縱貫美洲中部和南部直達阿根廷。
中文名
黑頭䴉鸛 [2] 
拉丁學名
Mycteria americana
別    名
林鸛
樹林鸛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鸛形目
鸛科
䴉鸛屬
黑頭䴉鸛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外文名
Wood Stork

黑頭䴉鸛形態特徵

黑頭䴉鸛
黑頭䴉鸛(23張)
黑頭䴉鸛是大型涉禽。體重最大可達4.5千克。壽命10年。羽色美麗,姿態優美。臉頰黑色,深褐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橙黃色的嘴粗而長。通體白色。脖子及胸具寬闊的黑色橫帶。頭的前半部裸出無羽,呈橙色。嘴橙黃色,長而粗,先端向下彎曲,腳亦特長,脛的下部裸出。 [5] 
雌雄相似。成鳥上體白色,初級飛羽、外側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具綠色金屬光澤;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淡紅白色,羽緣和尖端粉紅色;小覆羽、中覆羽黑色,具綠色金屬光澤和寬闊的白色羽緣;肩羽和大覆羽玫瑰白色。下體白色。翼下覆羽和下胸寬闊的橫帶黑色,且具綠色光澤和白色羽緣。 [5] 
虹膜淡黃色;嘴橙黃色;基部紅色;腳灰黑色,趾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2050-2640克;體長930-1020毫米;嘴峯190-250毫米;翅420-490毫米;尾145-152毫米;跗蹠175-215毫米。 [5] 

黑頭䴉鸛棲息環境

黑頭䴉鸛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沿海海邊和紅樹林等水域岸邊,淺水處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非繁殖季節也常出現在農田和耕地。 [5] 

黑頭䴉鸛生活習性

常見於林木茂盛的沼澤地中,在樹上棲息和築巢。走路安詳沉靜,緩慢而從容地扇翅飛翔。在泥塘、沼澤、濕草地中捕食魚、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昆蟲,能以喙在泥濁的水中感覺水中動物而捕捉獵物。巢位於樹冠頂部,用樹枝築成的薄平台。 [5] 
活動:結羣繁殖於水中樹叢。於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邊取食,也流連稻田。行動遲緩。白天常長時間地縮着脖子站在一個地方不動,顯得很懶散。有時又安閒地漫步在沼澤、草地上覓找食物。 [5] 
食性:主要以魚為食,但也吃蛙、爬行類甲殼類昆蟲等其他動物性食物,偶爾也吃少許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對或成小羣在水邊淺水處覓食,在雨季食物豐富的時候也常成大羣。覓食時常在水邊淺水處緩慢地行走,半張着嘴,腳一邊在水中或泥中移動,一邊探索,同時煽動兩翅干擾它的潛在被捕獲物,有時也通過嘴在水中來回運動來探覓食物。飽食後常單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體呈駝背狀。 [5] 

黑頭䴉鸛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伯利茲、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加拿大、 開曼羣島、智利、哥倫比亞、 哥斯達黎加、古巴、 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 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4] 
旅鳥:多米尼加、牙買加。 [4] 
黑頭䴉鸛分佈圖 黑頭䴉鸛分佈圖

黑頭䴉鸛繁殖方式

黑頭䴉鸛大多數為留鳥,也有部分種羣在繁殖期後進行局部的擴散和遊蕩,覓找適合的覓食場所。通常營巢於水邊樹上或高的灌叢上,有時數對甚至10多對同在一棵樹上營巢,一棵樹多達個25巢,巢與巢之間彼此捱得很近,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負責運送巢材,雌鳥負責築巢。營巢活動多在早晨和下午,通常每小時雄鳥運送巢材5-6次,每個巢大約需要4-8天即可造好。它也常常利用舊巢,特別是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通常將舊巢稍加修理,即可使用。巢的形狀為盤狀,結構較為鬆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莖和草葉構成,中心處稍微下凹,巢內不墊任何東西,或僅墊少許的樹葉和稻草。巢的大小為直徑50-80釐米。 [5] 
每窩寓產卵3-5枚,卵重57克,卵的顏色為暗白色,有時帶有稀疏的褐色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參與孵卵和育雛。孵化期為27-32天左右。
在繁殖季節,黑頭䴉鸛每天需要超過180千克的食物,以養活自己和它們的後代。當天氣很熱時,家長也要收集水,並把它帶到巢用嘴餵給小鳥。當幼鳥4周齡地,父母雙雙離巢去尋找食物,直到小鳥羽毛豐滿或離巢。
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的絨羽,由親鳥共同覓食飼餵,在天熱的時候親鳥還不時地張開翅膀為雛鳥擋住灼熱的陽光。經過親鳥60天的餵養,雛鳥已經具有飛翔的能力,可以離巢了,但也有個別的直到115天時,雖然已經能夠獨立覓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亞成鳥在10到15天期間可能繼續回到原巢,繼續向親鳥索要食物。通常在第三年時幼鳥才能擁有和成鳥一樣的羽毛,第四年時達到性成熟。壽命10年。 [5] 

黑頭䴉鸛保護現狀

黑頭䴉鸛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4] 

黑頭䴉鸛種羣現狀

黑頭䴉鸛是一個亞熱帶和熱帶物種,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孕育。黑頭䴉鸛是北美唯一的鸛。在美國,有一個小的繁殖種羣生活在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以及北卡羅來納州東南部也發現有羣棲。在美國東南部的數量由於三十年成功的保護工作而增加,已經從瀕危物種名單中刪除,2014年,在聖卡塔琳娜州,巴西,其數量衰落同樣已經逆轉:在6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的闊別後,該物種又經常遇到了,特別是在圖巴朗河地區,它可能是巴拉那河地區的濕地的主要品種。在全球範圍內,自然保護聯盟認為這已經是一個無危物種,其生長範圍正在擴大。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