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鬼羽箭

鎖定
鬼羽箭,為玄蔘科植物鬼羽箭Buchnera cruciata Hamilt.的全草。主產於雲南、廣西、廣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身發斑痧,傷寒,癲癇,皮膚風毒腫痛。
中文名
鬼羽箭
拉丁學名
Buchnera cruciata Hamilt.
別    名
幼克草
克草
黑骨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玄蔘科
黑草屬
鬼羽箭
分佈區域
雲南、廣西、廣東
中藥名稱
鬼羽箭
採收時間
8-10月採收
用    量
內服10-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鬼羽箭生長環境

主產於雲南、廣西、廣東。生於曠野、山坡及疏林中。

鬼羽箭入藥部位

全草。

鬼羽箭性味

味淡、微苦,性涼。

鬼羽箭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鬼羽箭主治

用於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身發斑痧,傷寒,癲癇,皮膚風毒腫痛。

鬼羽箭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搗敷。

鬼羽箭禁忌

體虛寒及孕婦忌服。

鬼羽箭採集加工

8-10月採收,鮮用或曬至半乾,收回堆放,用麻布包蓋覆,燜兩日,曬乾。

鬼羽箭生理特性

直立草本,高8-50釐米,全體被彎曲短毛;莖圓柱形,纖細而粗糙,簡單或上部多少分枝。基生葉排列成蓮座狀,倒卵形,基部漸狹,無明顯的柄,長2-2.5釐米,寬1-1.5釐米;莖生葉條形或條狀矩圓形,無柄,通常長1.5-4.5釐米,寬3-5毫米,下部的通常對生而較寬,有時寬可達1.2釐米,常具2至數枚鈍齒,上部的互生或近於對生,狹而全緣。穗狀花序圓柱狀而略帶四稜形,着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長1-4.5釐米,在果中長可達6.5釐米;苞片卵形,先端漸尖,長約4.8毫米,寬約2.5毫米,外面及其邊緣密被柔毛;小苞片條形,長2-3毫米,先端短漸尖;萼長4-4.5毫米,稍彎曲;萼齒狹三角形,彼此近於相等,先端漸尖,兩面與萼筒外面及小苞片同被柔毛;花冠藍紫色,狹筒狀,多少具稜,稍彎曲,長6-7毫米,喉部收縮,整個筒的內面及伸出萼外部分的外面均被柔毛;花冠裂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2毫米,寬約1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先端具短尖;子房卵形,長2-2.5毫米。蒴果多少圓柱狀,長約5毫米。種子多數,三角狀卵形或橢圓形,具多少螺旋狀的條紋。花果期4月至次年1月。

鬼羽箭藥材性狀

全草呈黑色或黑褐色,稍被白毛。中空。根生葉卵形或倒卵形,莖生葉線形。頂端多具花序或果序。氣微,味微苦。
[1]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