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若仙

鎖定
黑若仙(1911~1943) 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婦女運動領導人。曾創辦多種進步刊物。
中文名
黑若仙
外文名
Black if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籍    貫
山東臨清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43年10月23日
畢業院校
臨清聯立鄉村師範
職    業
婦女運動領導人
代表作品
《洪流》
《堡壘支部》
《抗戰日報》
原    名
黑麗青

黑若仙人物簡介

原名麗清,女,回族。臨清人。1930年在聊城省立第三師範因家境貧寒被迫退學後,任初小教師,積蓄收入,於1935年考入臨清聯立鄉村師範。畢業後,任臨清第一完小教師。在學校,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在校外,宣傳男女平等、抗日救國,組織婦女運動。1937年4月,經徐運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即任中共臨清臨時特別支部委員。創辦《臨清時報》、《婦女副刊》等報刊,致力於抗日救國宣傳教育。1937年11月臨清淪陷後,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她帶隊奔赴泰安,找到抗日民族先鋒總隊部,被介紹到濟南第三集團軍政訓處工作。1938年初,被派到東阿縣開展農村工作,不久調往冀南南宮黨校學習。結業後,返回臨清,出任臨清縣婦女救國會副主任,婦女工作開展得異常活躍。1939年春,調中共魯西北地委婦委工作。同年秋,任地委宣傳科科長,主編地委機關報《抗戰日報》和黨內刊物《洪流》。1941年調專區文聯工作。1943年春,又調中共冀魯豫區一地委編審科,主編黨內刊物《保壘支部》。在主編黨報黨刊期間,她一絲不苟地編輯稿件,報刊辦得富有戰鬥力。同年秋,調任魯西北專區抗聯婦女部副部長。1943年10月,因身染霍亂病逝。

黑若仙人物生平

黑若仙自幼喜愛讀書,儘管家庭經濟困難,還是想盡辦法進入縣立第一女子小學上學,後在山東省立第三師範女子部肄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她受當時進步思想的影響,在北伐戰爭期間回到本縣參加了革命活動,組織臨清縣“婦女協會”,帶頭剪髮、放足,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雖遭封建勢力的諷刺謾罵,她卻毫不畏懼。她還熱情地配合沈廷相同志組織農民協會,宣傳“打倒列強”、“打倒貪吏、土豪劣紳”。後因國民黨叛變革命,革命活動遭到了破壞和禁止。
1930年,她去西南關小學任初小教員。後來,她積蓄了微薄的收入,於1935年考入臨清聯立鄉村師範。畢業後到臨清第一完全小學當了教員。在臨清,她成為引人注目的婦女界革命知識分子。她熱愛教育事業,思想進步,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熱情關心學生們在思想上的進步。
1937年4月,黑若仙由徐運北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臨清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她和支部書記李葵元、支部組織委員顏竹林,經常對校外青年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提高青年的民族覺悟,還與尉遲修職、王毓麟、尉遲修芬等同志,組織地下巡迴圖書館、時事座談會,開展地下革命活動。
“七·七”事變後,日軍以前所未有的兵力,沿津浦線南侵,北平、天津、滄州相繼淪陷,又佔領了臨清。環境迅速惡化,黑若仙及同志們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暫時轉移到鄉間。在鄉下,同志們計議,把在鄉村和羣眾有聯繫的留下,其他同志去山西臨汾八路軍遊擊幹部訓練班或徑直去延安找黨中央。長途跋涉,危險而艱苦,黑若仙身體瘦弱,大家擔心她的健康,勸她留下,母親也捨不得她走。她卻固執地非要親自去抗日隊伍找黨組織不可,她説:“走的決心我是下定了,為了抗日,就是死,我也甘心情願。”那時,日軍控制了平漢鐵路的北段,黑若仙一行先步行到泰安。一路上,她和大家一起,爬山越嶺,忘記了飢餓和疲勞。來到泰安,聽説這裏有抗日的“民先”總隊組織,他們喜出望外,立即去找。
總隊部的負責人孫陶林接見了他們,黑若仙被留在山東做宣傳工作。當時,山東很需要喚起羣眾,敦促國民黨抗日。“民先”總隊部把她們介紹到濟南第三集團軍政訓處(即平津流亡學生集訓處)。
日軍步步逼近,濟南即將陷落。一天夜裏,黑若仙等人奉命乘軍用火車開往濟寧。時值嚴冬,又無棚頂,凜冽的北風吹得大家渾身發抖。這種情況,對有的剛從學校出來的男女青年來説,是很難忍受的,可是黑若仙卻毫不在意,行車幾小時,沒説一聲苦字。
黑若仙在濟寧住了不到一週,又轉移去曹縣,這次是夜間徒步行軍。途中,黑若仙雙腳起了泡,體力也有些支持不住了,需要人扶着才能走。她以共產黨員的頑強毅力,戰勝疼痛和疲勞,終於一瘸一拐地走了幾百里路,來到了曹縣。
1938年初,中共確定的對敵人鬥爭的戰略方針是同日軍開展游擊戰爭,這時需要一部分人員到敵人後方發動羣眾。黑若仙第一個報名要到敵人後方去,堅持敵後游擊戰爭。回到山東聊城第六專區,由省委代表張霖之、特委書記徐運北分配黑若仙等人到東阿縣西城鋪開展農村工作。這年初夏,黨組織又調黑若仙去冀南邊區八路軍一二九師所在地的黨校學習。1938年5月結業後,臨清日軍撤走,她被分配到臨清開展婦女工作,與李藴華同志一起組織成立縣婦女救國會。後來,她領導的縣婦救會成為了當地最活躍、最有戰鬥力的羣眾組織之一。
1938年11月17日,臨清二次淪陷,黑若仙和縣的領導同志連同婦救會的大部分幹部,轉移到城北十八里村一帶,開展羣眾工作。八路軍一二九師駐臨清聯絡處成立後,日軍再次撤離臨清,在聯絡處的掩護下,她又返回臨清工作。
1939年春,黑若仙調魯西一地委婦委工作,在隨八路軍一二九師先遣縱隊東下開闢泰西根據地時,參加了有名的琉璃寺戰鬥。戰鬥結束後,部隊疏散機關人員,黑若仙和劉慧溪、趙春英又返回冠縣。一路上敵情十分嚴重,她不顧自己,卻熱情地關心着同志們。趙春英感動地説:“若仙同志真是我們的老師,她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工作上指教,生活上關心,房東大娘説她像我的母親,這一點也不過分。”
黑若仙入伍後,黨需要她幹什麼,她就幹什麼,從1939年春到1943年春,組織多次調動她的工作,她都愉快地服從分配。4年中,她先後調地委宣傳部(任宣傳科長)、專區文聯、衞東中學、地委編審科、專區抗聯分會(任婦女部副部長)、地委婦委。無論幹什麼工作,她都認真幹好。在地委宣傳科和編審科時,她負責編輯該地區黨內刊物《洪流》、《堡壘支部》和魯西北特委機關報《抗戰日報》。她努力學習,孜孜不倦,把上級指示精神體現於黨刊之中,刊物辦得富有戰鬥力。她修改文稿,一絲不苟,及時把抗日的勝利消息、黨員的模範作用、對敵鬥爭的形勢任務等宣傳出去。她在衞東中學任理論教員時,抱病工作,認真備課,理論聯繫實際,有時遇到敵人“掃蕩”襲擊,她同師生一起共甘苦,晚上宿營野外,白天照常上課,受到師生們的讚譽。黑若仙帶病工作,始終保持着飽滿的政治熱情。
1943年7月,冀魯豫區三地委劃歸冀南區黨委領導,這時正值全黨開展整風,地委的幹部需要集合到太行學習。從聊城去太行,要經過敵戰區,黑若仙有病,地委領導為照顧她,要她留在本地,但她堅持要去。出發後,果然遇上日軍在平漢線邯、磁一帶“掃蕩”,黑若仙怕連累同志們而返回。但她並不甘心落後,又二次去太行,不幸途中患瘧疾,只好再返回,住到冠縣南部的大里村。因日軍在魯西實施細菌戰,這裏霍亂病大流行,又加災荒嚴重,有的村莊一天死人一二十個。黑若仙和羣眾同甘共苦,挖野菜、採樹葉,在病餓交加之中,還堅持工作。不久,她也染上了霍亂病。1943年10月,一天晚間,她的霍亂突然發作了,吐瀉不止,胃腸劇疼。戰爭年代缺醫少藥,羣眾束手無策,一直鬧到次日凌晨,她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黑若仙病故後由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根據地的人民普天同慶。在歡慶勝利的時刻,黨和政府也深切緬懷着革命先烈。1946年12月10日,臨清縣文教、婦女界為黑若仙同志召開了追悼大會。會上,同志們悼念她説:“若仙同志是當地婦女界的革命先行者,黨的好女兒,她的鬥爭勇氣和埋頭苦幹的精神,刻苦學習的精神,都是非常出色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