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花薹草

(莎草科薹草屬植物)

鎖定
黑花薹草(Carex melanantha C. A. Mey. in Ledebour)是莎草科、薹草屬植物,匍匐根狀莖粗壯。稈高8-30釐米,三稜形,堅硬,稍粗糙。葉短於或近等長於稈,近革質。苞片最下部的剛毛狀,無鞘,上部的鱗片狀。小穗3-6個,密生呈頭狀;側生小穗雌性,卵形或長圓形;小穗無柄或基部小穗具短柄。雌花鱗片長圓狀卵形,頂端鋭尖。果囊短於鱗片,長圓形或倒卵形,三稜形。小堅果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淡黃褐色;花柱基部不膨大。
分佈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也有分佈。多生長在潮濕的山地陰坡及林緣。喜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濕潤的氣候,在年均温較低、富含有機質的高寒草旬土以及有淺水浸潤的高寒沼澤土上均能很好發育。 [3] 
黑花薹草葉量較多,青綠時草質尚柔軟,抽穗前,馬、羊、牛喜食,尤以犛牛最喜食,抽穗結實後,草質變粗,適口性略有下降,但仍為大多數家畜所樂食,尤其是其果穗更是家畜爭先採食的對象。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黑花薹草
拉丁學名
Carex melanantha C. A. Mey. in Ledebour [5] 
別    名
黑花苔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莎草科
薹草屬
黑花薹草
分佈區域
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C. A. Mey.,1833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黑花薹草形態特徵

黑花薹草
黑花薹草(5張)
匍匐根狀莖粗壯。稈高8-30釐米,三稜形,堅硬,稍粗糙,基部具淡褐色的老葉鞘。葉短於或近等長於稈,寬3-6毫米,近革質。苞片最下部的剛毛狀,無鞘,上部的鱗片狀。小穗3-6個,密生呈頭狀,頂生1個通常雄性,稀兩性,卵形,長1-2.5釐米,近無柄;側生小穗雌性,卵形或長圓形,長1-2釐米;小穗無柄或基部小穗具短柄。 [1] 
雌花鱗片長圓狀卵形,頂端鋭尖,長4-5毫米,兩側深紫紅色,背面中間綠色,邊緣具狹的白色膜質。果囊短於鱗片,長圓形或倒卵形,三稜形,長3-3.5毫米,革質,麥稈黃色,上部暗紫紅色,脈不明顯,基部具短柄,頂端急縮成短喙,喙口微凹。小堅果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淡黃褐色;花柱基部不膨大,柱頭3個。花果期6-8月。 [1] 

黑花薹草產地生境

黑花薹草生長在阿爾泰山海拔2000-2600米及天山海拔2800-3300米的亞高山、高山帶,在帕米爾高原海拔4300-4600米亞高山也有發育,是一種寒中生根莖——疏叢型下繁草。喜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濕潤的氣候,在年均温較低、富含有機質的高寒草旬土以及有淺水浸潤的高寒沼澤土上均能很好發育。多生長在潮濕的山地陰坡及林緣。 [3] 
黑花薹草作為共建種或亞優勢種組成的草地主要分佈在亞高山及高山帶。在阿爾泰山,它與羽衣草及多種小雜類草共同組成亞高山草甸草地,在天山北坡3000-3200米的陰坡及在冰川形成的谷底,它可與暗褐薹草紫羊茅高山早熟禾耐寒委陵菜等組成高寒草甸草地,草層低矮而密集,高僅10-20釐米,覆蓋度40-80%,是較好的夏季牧場,在天山南坡的大、小尤爾都斯盆地,它又可與脹囊薹草牛毛氈、水毛茛(Batrachium sp.)等多種濕生和沼生雜類草組成高位沼澤草地。在帕米爾高原的亞高山河谷地,它與線葉嵩草珠芽蓼共同形成高寒草甸草地。 [3] 

黑花薹草生長習性

黑花薹草通常4月上中旬返青,6月上旬抽穗,7月上中旬開花,8月中旬結實,9月底開始枯黃。它具有極發達的根莖,生活力強,以其粗壯的匍匐根狀莖形成一片片固結表土的塔頭墩子。 [3] 

黑花薹草主要價值

黑花薹草葉量較多,青綠時草質尚柔軟,並且它耐踐踏,耐牧性強,是夏牧地上適口性好的牧草之一。抽穗前,馬、羊、牛喜食,尤以犛牛最喜食,抽穗結實後,草質變粗,適口性略有下降,但仍為大多數家畜所樂食,尤其是其果穗更是家畜爭先採食的對象,較民認為家畜採食該草恢復體力快,容易上膘。其風乾草含較高的蛋白質、無氮浸出物和粗脂肪,營養價值高,是夏季放牧地上的優等牧草。 [3] 

黑花薹草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4] 
參考資料